朱畴文院长专访|成为一名临床医师能够独立执业,究竟需要多少年?
来源: 觉浅医学 3 天前


“需要说明的是,本人此次发言纯属个人学术观点,与目前任职单位、既往工作机构及母校无关。恳请避免将本人观点与相关机构产生任何关联。”

——朱畴文院长访谈声明





2025年5月5日,立夏,上海,雨。


上午十点,我们见到了从北京风尘仆仆赶回上海的朱畴文院长(作者注:朱院长一直请我们以“朱医生”称呼他,但我们以下还是一并称为“朱院长”),一身干练的西装打扮,神采奕奕,眼神里闪跃着几分激动与兴奋。


觉浅医学编辑部曾在2023年8月有幸采访朱院长,彼时的他就上海临床研究中心的一切进行深谈阔论,在编者心中留下了“坚定可靠的研究中心掌舵者”的印象。此次专访正值五一假期,行程满满的朱院长仍抽出了2个小时的时间,为我们分析了一个近期受到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知识:中国的医生培养机制。


🟠 图片来源于采访


这个话题既有宏观层面的复杂性,亦有微观层面的个体叙事,为了避免陷入泛泛而谈,朱院长找出了自己过往整理的相关的PPT文件,并在北京飞往上海的飞机上,以不同视角,更新完善了该文件内容。


“于我而言,五一假期是段特殊的经历,因为我在北京刚参加完北京大学校庆和生命科学学院的百年院庆。见证学校百年辉煌,我辈与有荣焉,同时深感责任重大。同样作为协和医学院的学生,在看到网络上关于医生培养机制方面的讨论时,也想借此次觉浅平台的邀请,从客观、公正地角度向民众做一个简单的小科普,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得更全,想得和理解得也更多。”


编者已对访谈录音进行文字整理,为了尽量保证访谈的公正与中立,除标点调整与语序优化外,未改变任何实质性观点。以下全文为朱畴文院长的分享实录:


管窥之见,谨呈于此,愿与诸君切磋琢磨


在开始今天的访谈与分享前,我想先说明的是,本人此次发言纯属个人学术观点,与目前任职单位、既往工作机构及母校无关。恳请避免将本人观点与相关机构产生任何关联。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我没有在北京大学和协和医学院,这两所学校的学习经历,没有在中山医院、复旦大学和上海医学院工作的经历,以及在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临床研究中心的工作与管理经历,我想我既没有资格,也缺乏缘由来讲这些内容。


🟠 图片来源于官网


虽然我在北大生物学系读的医学预科是【2.5+5.5】模式,协和上世纪初建校至五十年代实行的是【3+5】模式,与现在引发火热讨论的【4+4】模式都有些不同,但我认为还是有必要跟大家就此话题做一些说明。因为这些事情非常重要,而我也只能凭借目前所知、过往所历向大家阐述。若有考虑不周之处,还望大家谅解。


或许我无法获取某些数据、具体数字的确切官方信息,但对于中国医学学制的整体理解与情况,我觉得我还是可以来讲一讲。因此,我很高兴能在此进行说明。当然,我深知在这种情况下发言会面临较大压力与诸多挑战,还望大家谅解。


山高水迢,祝升级打怪,求取真经


谈回到今天的主题:成为一名能够独立执业的临床医生究竟需要多少年?


无论是医生培养机制的探索,还是医生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是一条如同升级打怪、求取真经般的道路。


中国的现代医学教育体制实际上可追溯到100多年前,它是从国外引入并逐步发展而来。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这样的发展,实际上也形成了自己的中国的特色体系。这些特色体现在不同的学制、学位等学业安排上,但最终的出发点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能够达到我们为人民服务的要求。


因此,中国的医学教育学制较为复杂多样,容我一一跟大家解释。目前,5年制医学本科学位是医学教育的主流,全国约200所院校,涵盖公立与私立学校,都能提供此类学士教育。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大概有14所院校,原来都是国家卫生部或者卫健委直属的医学院校(部分并入了综合大学),后来改制到教育部系列的是8年一贯制,学生毕业后可获得 MD(医学博士)学位。我便是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目前唯一一个直属于国家卫健委的高校)临床8年一贯制专业,这种培养模式与 5 年制医学教育是不同的路径。


🟠 图片来源于官网


另一种培养路径是在5年制本科基础上,继续攻读三年科研型硕士,从而获得硕士学位。但不是所有具备本科医学学位授予资格的学校,都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如果读完硕士后,想继续攻读博士,通常需要3~4年时间,此时获得的博士学位是 PhD(哲学博士),而非MD。并且,能够提供与医学相关PhD项目的学校数量更少。


此类学生实际上需经历5年本科、【5+3】(本科加硕士)或【5+3+3】(本科加硕士加博士)的学习过程。然而回顾来看,这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和 8 年制毕业的学生一样,都必须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一毕业后教育阶段,才具备独立行医的资格。


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通过哪种路径,所有学生都要经历高考。无论是高考后进入5年制专业,后续攻读硕士、博士,还是高考后直接进入8年制专业,都意味着必须通过高考这一关卡。


所以从高考开始,最长到读完PhD的话,大概要11-12年的这样的一个历时,但是这样毕业的学生能马上做医生吗?就像我的题目说的:能独立行医吗?


不行!


为什么?


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提出,到2013年在全国全面推行。也就是说,无论毕业生获得何种学位,若未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都无法独立行医。


除了规培招录考试,还有规培结业考试,该考试不仅包含理论考核,还涵盖临床技能考试。那么规培需要多长时间呢?大多数情况下是3年。


对于5年制本科毕业生,必须进行3年规培;8年制毕业生可选择3年或2年规培,如果在招录考试中成绩优异、达到规定要求,可减免一年规培时间,但最短也要 2 年。通过硕士、博士阶段学习后再参加规培的,时长大概为2 - 3年,目前绝无仅用1年就能完成住院医师规培的情况,这是制度所明确保障的。


那么,完成规培结业考试后能获得什么呢?5年制医学本科毕业生在完成 3 年规培后,意味着完成了“四证合一”项目,能够获得专业硕士学位。“四证合一” 指的是在规培结束时,同时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学历证书、执业医师证书和规培合格证书,也就是说,通过规培阶段的学习可以获得硕士学位。


但如果你原本已拥有科研型硕士学位,实际上在规培期间没必要再获取硕士学位,或者说不需要重复获取;同理,若已获得 PhD(哲学博士)或 MD(医学博士)学位,也无需再拿硕士学位。即便不获取这个学位也无妨,但必须完成住院医师规培过程,无论哪种医学学制毕业,住院医师规培都是必经阶段。


目前,国家针对部分规培毕业人员推出专科医师培训制度。这意味着,即便已成为合格医生,若要确定专科或亚专科发展方向,还需进行专科医学规培。能够开展专科医生培养的机构,主要是部分顶级三甲医院,其中绝大多数为大学附属或教学医院。在这些机构完成专培后,学员可获得专科博士学位,也称作专业博士学位,这与 PhD 不同,是侧重临床实践的学位。


需要再次强调,并非所有大学附属医院都具备实施专培的资格,其准入标准对学校、医院及个人都有严格要求。也就是说,即便没有 PhD 学位,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最终也能获得专业博士学位。关于这一点,我后续还会详细阐述。


🟠 图片来源于现场采访


目前,专科医师培训并非强制性要求。大家耳熟能详的【5+3】培养模式,实际上是本科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制度。而现在提到的【5+3+x】模式,其中的“x”代表后续博士学位的培养,你既可以攻读 PhD(哲学博士),也可以选择攻读专业博士学位,只要拥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历和证书,都不影响未来成为独立执业的医生。医学教育学制确实复杂,但个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发展路径。


总体而言,我国医学教育学制以5年制为主,8年制相对较少。无论通过哪种路径,如果此前未获得 PhD 学位,在规培结束后仍可继续攻读。也就是说,若想在科研领域进一步深造,规培结束后可以报考或申请攻读科学博士或者哲学博士(PhD)学位。无论是8年制获得MD学位的毕业生,还是本科完成规培后再深造的人员,选择攻读PhD都是不错的路径。


再强调一下,如果你既想在科研方面有所成就,又希望在临床上取得建树,那么报考一个PhD是个不错的选择。这并不会妨碍你成为一名医生,因为你已经拥有了医学院完整的医学教育经历,并且已经获得或计划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而取得独立行医的资格。当然,PhD学位也可以在规培之前完成。


医学教育体系复杂,即使我个人对这些情况进行梳理分享,但大家对其的理解肯定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更多的补充性知识。但是重点需要说明的其实是,可供我们每个人选择的路径是各有不同的。


创新之路,既没神话,也没妖魔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4+4】模式。


【4+4】这种培养模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北美地区,尤其是美国,它已经实行了100多年。该模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四年大学本科学习后,再报考医学院,经过四年的医学院学习后毕业。在我们国内,最早开展【4+4】模式的是 2002 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和 2005年的浙江大学,而协和医学院则是从 2018 年才开始进行试点的。至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与协和医学院在【4+4】模式上有哪些不同,我并没有深入探究过它们在学位安排等方面的差异。


说起来,浙江大学的【4+4】模式仅仅面向本校学生,而上海交通大学则可以面向国内其他高校的学生。我曾面试过一位来我筹建中的中心求职的毕业生,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之后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的【4+4】模式。协和医学院的【4+4】模式则是面向全球招生的,既然是面向全球,必然要有相应的准入标准,协和的准入标准参考了美国的 MCAT(美国医学生全国入学考试)。


🟠 图片来源于官网


要知道,在中国国内并没有(也不可能有)全国统一的 MCAT 考试。但据我所知,而且我可以非常明确地说,协和医学院有着一套严格的招录制度,这也是全球高校在招录时的普遍要求,我相信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在【4+4】模式招生时也有类似的考试制度。


对于国内学生而言,若想进入国内的医学类专业院校,就必须先参加中国高考,并且取得较高的分数。而对于面向全球招生的本科毕业生来说,需要依据其本科学校的全球排名,以及在原学校的绩点是否优秀,来确定是否具备报考资格。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学生的本科专业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理科专业,也可以是文科专业。


无论学生本科是文科还是理科专业,若想报考相关医学项目,都必须完成一门名为 Pre-Med 课程(即医学预科教育)。这门课程有着严格的规定,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一系列学科。学生不仅要满足相应学科的学识要求,还要满足学分要求,同时学习成绩也必须达标。在申请时,这些相关的学习情况材料都需要一并呈递上去。


所以,完全不存在一个从未接触过理科的人能直接进入【4+4】模式的情况。


关于【4+4】模式的优点,在各类文章中都有提及。无论是查看浙江大学的宣传资料,还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招生宣传内容,亦或是协和医学院的相关宣传,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期望学生来源更加多元化,从而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希望实现医工结合、医理结合;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彼此相处融洽,怀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理想,最终成长为优秀的医生。


然而,这些【4+4】模式毕业的学生,同样需要经历2至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来不存在这样的捷径,即本科四年毕业后,就能轻松就读医科专业并直接行医。这一点与前面所讨论的其他培养路径是一致的。若没有经过严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无法成为一名独立执业医生的。


目前,国内实施的【4+4】模式主要是针对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的情况。而在北美,情况有所不同,即使已经获得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依然可以选择回校攻读医学院,并且对年龄没有限制,30多岁重新读医的人并不罕见。而且,有不少文科背景的人在医学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北美,还有一种“MD + PhD”的制度,国内部分院校也在推行。该制度要求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习后,再经过7 - 8年甚至8 - 9年的学习,同时完成医学教育和科研学位PhD的要求。这是一种精英教育模式,入校和毕业的门槛都很高。不过,无论是哪种医学教育模式,经过医学教育和后续的医学实践,要取得医学成果,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由于国内在医学教育模式探索这条道路上起步时间还不长,虽然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已在相关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不能因为学生本科专业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医科专业不同,就否定他们学医的可能性。


就今天讨论的主题而言,国内医学教育的学制和学位确实存在多种形式。然而,对于所有想要接触病人、从事医疗工作的人来说,最终都必须经过全国统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一环节。如果没有完成这样的培训,就无法进入临床接触病人,也不能独立开展医师执业活动。


那么,若想成为一名能够独立行医的医生,究竟需要多少年呢?


从最长的时间来看,是“5+3+3 再加 3”这种培养路径,也就是5年本科、3 年硕士、3年博士,再加上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总共需要14到15年。倘若还想成为专科医生,可能还得再花费3至4年时间。如果是8年制 MD(医学博士)的培养模式,也需要经历十一二年的时间,并非仅4年本科就能决定能否成为医生。


然而,医生的成长并不仅仅是成为一名独立医生就足够了。前面我们讨论的是学校教育阶段以及毕业后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育阶段,之后还有终身的继续教育,而这对于所有医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每年都必须完成继续教育的学分,即CME(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继续医学教育),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通用的要求。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学分标准,没有参加过相应的培训,就不可能逐步成长为一名资深医生。医生成才的道路漫长且艰难,相比文科、理科领域中那些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医生成才的时间要晚5到10年。


生命所系,性命相托,花这样的代价不值得吗?


民之所望,不过苍生大医


在争议的背后,其实更核心的问题是:百姓需要什么样的医生?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可能所有的医学教育都采用长学制的安排。5 年制本科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大部分的医疗相关任务,而且他们在毕业后也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深造,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


对于 8 年制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起点相对较高,对他们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但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和努力,他们同样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卓越的贡献。


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医学教育学制安排的内在逻辑、国际通行惯例以及我国现有的方针政策,才能明白我国医学教育的学制和体制安排有着坚实的内在依据和合理性。


即便医学教育存在不同路径,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医生,其中一部分路径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精益求精且具备科研能力的医生。尽管实现的路径不同,但他们在为人民服务、为病人看病这一基本要求上是一致的,而且这个基本要求还在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考虑到我国在全球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对医生的要求也在持续提升。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医生、医学生投入更多,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到 2030 年实现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需要全体国民共同努力,而医生和医护人员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此次我的分享也仅是从个人角度分析,谢谢大家能停下来,仔细听我的小科普,谢谢大家。



结 语


访谈结束后,朱院长匆匆撑伞离去,奔赴下一个日程。编者的思绪仍在翻飞,情绪仍被牵动,迟迟未得平静。


医者,生命所系,性命相托;师者,既有传道授业解惑。而医师,既为医,又为师,其崇高风范,令人不禁心生敬仰,赋予其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期待。本次的内容分享,不仅是对我国医学教育体制复杂性的客观分析,还有对医师成长历程的探讨,让这个群体能够被看见、被理解、被正视、被尊重。


后来,朱院长还补充发过来一条微信信息:“今天并没有深入探讨名称同为‘硕士’或‘博士’的学位在内涵上的种种差异,像课程设置、论文要求以及学历表述等方面,这些内容实际上也相当复杂。


我国曾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实行7年本加硕医学学制,与5年制并行;后来8年制从协和一家扩大为十几所院校后,7年制逐渐式微,具体还有多少院校在做,真心不知道,也许已经结束了。”


这条微信补充,让编者不禁思考: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7年制,已悄然消隐,但或许医学教育的真谛从来不在年制长短,而在于如何让每个培养阶段都真正成为孕育“苍生大医”的沃土——毕竟,过往的患者从不会询问医生的培养模式与学习时长,他们只渴望那双手足够温暖而笃定。


 作者简介 


 

朱畴文院长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主任(院长)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医学博士

曾长期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医学院、复旦大学等机构工作;

现在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工作

同时,朱医生也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校友会理事会副理事长,协和校友会上海联络站负责人,北京大学生命学院校友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上海校友会常务理事。


本文内容来源自公众号“觉浅医学”,原链接:朱畴文院长专访|成为一名临床医师能够独立执业,究竟需要多少年?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