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莉教授:肺内含气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思路
来源: 呼吸界 06-29


肺内含气囊性病变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首要任务是明确病变是否为囊性。在深入探讨前,需明确相关病灶的定义,例如空洞、肺大泡、肺气囊的具体概念是什么?以及肺气肿、蜂窝肺和囊性支气管扩张病理改变对应的影像学特点,囊性支气管扩张常被误诊为囊性病变。其次,囊性病变是多发还是单发?单发病灶相对少见,我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单发含气囊性病变。对于多发囊性病变,我们还需关注哪些影像学特征?多发弥漫分布的囊性病变是临床最常需鉴别诊断的情况。如不伴其他影像学征象的单纯弥漫囊性病变,主要需鉴别LAM和BHD这两种最常见的疾病;若弥漫囊性病变伴有磨玻璃改变,则需鉴别PCP、DIP、LIP等疾病;若弥漫囊性病变伴有结节,还需考虑囊性转移、肺转移瘤及淀粉样变性。


一、囊性病变的诊断流程



囊性病变属于肺内低密度病变,其核心在于“密度减低”本身,这也是我们今天主要需鉴别和诊断的内容。



低密度病变中关于马赛克征这个概念,我在去年的会议中已与大家分享了其意义,今年就不再赘述了。来看其他几个概念。我们今天讨论的肺内含气囊性病变的主要特点是,病变有囊壁。病变形态是圆形或类圆形,有壁。这个壁,无论在病理层面还是影像学表现上,都是有具体成分构成的,可能是上皮、纤维或其他组织。例如,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中,其壁主要由朗格汉斯细胞构成;而我们的肺淋巴管肌瘤病(LAM),其壁则由平滑肌细胞组成。因此,它们的壁都是有细胞结构的,这是与肺气肿最关键的鉴别点。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对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病变内部最常见的是气体,但也可能有液体或其他成分。病变与周围组织分界是清晰的,壁非常薄,这才是我们今天定义的核心:薄壁、类圆形、边界清晰的囊。

 


囊属于扩大的生理间隙性空间结构。空洞的形成则必须以坏死为前提,无坏死则无空洞。因此其核心要素是坏死——必须存在不同类型的坏死物质,是空洞的病理基础。当坏死物经气道排出且气体进入时,才形成空洞。因此务必要明确:坏死是空洞形成的先决条件。该病理过程可发生于任何形态的病变,包括实变、结节(肺炎最为常见)、肿瘤性结节或肿块。若空洞内出现液化坏死或肺泡内出血,则可能形成液气平面。



若使用“Pneumatocele”描述气囊,则特指病变有一过性表现。肺气囊的核心特征即为一过性:其实质为坏死组织伴气道活瓣形成,经有效治疗后可完全吸收。需注意,气囊虽同样呈含气性,但其区别于囊性病变的关键在于病程的可逆性——治疗后能够痊愈正是肺气囊的本质特征。

 


气肿是什么?气肿源于肺结构的肺泡结构的崩解。那么,肺泡结构为何会崩解?在肺气肿发生时,吸入的气体因小叶细支气管炎症狭窄,部分滞留于小叶支配的肺泡组织内,导致肺泡腔内压力持续升高,进而压迫肺泡壁,造成其结构崩解。这种压力增高不仅作用于病变肺泡本身,还会压迫邻近的正常肺组织,从而在病变区域与正常组织之间形成看似分界的边缘。然而,这种被压迫形成的分界结构并非真正的解剖壁,而仅仅是影像学上呈现的边界。它不是真正的壁,其实质是受压的正常肺组织本身,因此被称为“假壁”。



这是肺大泡的概念,因此我们理解其为局限性的低密度区,无明显可见的壁。其病理生理机制决定了它不具备真正的壁,这也是肺气肿与肺气囊腔最关键的鉴别点。而肺大泡,是由于内部压力增高,压迫周围肺组织形成的薄壁结构。这层薄壁由受压的正常肺组织构成,壁厚小于1毫米,肺大泡直径大于1厘米。肺大泡通常是在肺气肿的背景基础上诊断的。


因此,当我们梳理清楚这些概念后,大家思考一下,这几个概念是否就截然不同了?理解了其病理学基础,在影像学诊断上便很容易区分。把握基本概念,后续内容就非常简单了。

 

二、含气囊性病变和囊样病变



含气囊性病变和囊样病变有什么差别?首先说肺气肿。我们刚才提到,很多人认为肺气肿是囊样的,其实并非如此。它是肺自身结构的破坏,而且与周围组织之间没有真正的壁。所谓“没有壁”,是指含气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勾勒出的分界并非真正的壁。其内部常可见小叶核心结构,为什么会有“小叶中心型肺气肿”这个概念?正是因为小叶中心细支气管周围的肺结构逐渐崩解,形成了这种肺气肿类型。小叶中心型肺气肿最常见于吸烟相关的改变。



其实在教学中,全小叶型肺气肿也是最令人困惑的。很多人误以为小叶型肺气肿范围扩大就成了全小叶型肺气肿,并不是这样的。全小叶肺气肿表现为弥漫性的叶或段低密度改变,其内可见肺血管稀疏细小,是整个叶或段的弥漫性密度减低,并非单个气囊扩大所致。

 

全小叶型肺气肿常见于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患者。当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时,肺小叶结构难以承受气体压力,最终发生崩解,这种肺泡破裂是以小叶为单位。此外,在小叶中心型肺气肿进展至严重阶段,整个肺叶的肺泡结构同样可能发生崩解,表现为弥漫性的叶段病变。此时,每个弥漫性低密度区内,肺实质结构及叶段边界常难以辨识。

 


间隔旁型肺气肿的特征之一,就是存在不完整的壁。这个不完整的壁是增厚的小叶间隔。为何出现在间隔旁?因为胸膜病变形成瘢痕,在压力增大时,邻近胸膜的肺泡容易破裂崩解,导致小叶间隔残留。正常情况下小叶间隔不可见,但如果伴有少量炎症反应,也可能显现出来。因此,间隔旁型肺气肿的壁是不完整的,这正是其命名依据。肺大泡则是在此类肺气肿基础上,压迫形成的直径大于1厘米、壁厚小于1毫米的含气结构。


 

至于囊性支气管扩张,鉴别点相对明确。囊性支气管扩张的本质是扩张的支气管演变为囊样改变,因此所有囊性支扩都是大气道的延续。只要向上追溯其结构,即可明确其支气管的特点。了解这一点就能识别囊性支扩,其胸膜下区域一定会留白。为何如此?因为它本质上是气道结构,所以鉴别诊断要点相对清晰。真正理解基本概念后,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大家出现困惑的关键,往往就在于基本概念的差异所致。



UIP不再赘述,其本质必然是肺毁损。需要强调的是,一旦形成蜂窝样改变,无论是否CDD或其他病因所致,均不可逆转。为何不可逆?纤维化即肺毁损,等同于不可逆。



感染能否可以形成气囊腔?确实可能,感染可引发一过性气囊腔。这种暂时性改变尤其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等肺部感染,其形成的气囊腔常由于坏死伴随活瓣效应,但会随治疗推进而逐渐吸收。这是我们诊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重症坏死性感染病例,出现一过性肺气囊,经治疗后气囊吸收。



PCP患者(现称PJP患者)同样可出现类似的病理学改变特征。但在PJP患者群体中,HIV患者出现气囊腔的比例较高,非HIV患者出现肺气囊相对较少见。因此当诊断非HIV患者的PJP时,若考虑肺气囊出现才作为诊断依据则诊断较为困难,而HIV患者则多见合并肺气囊改变。这种差异或与免疫特性相关。

 


感染的坏死病灶吸收过程中亦可表现为囊腔。例如真菌感染吸收期可演变为薄壁囊腔。非感染性肉芽肿疾病如GPA在吸收期同样可出现薄壁气囊腔。这种薄壁气囊腔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炎症反应趋于好转,需注意此现象。



鉴别时需明确:首先观察到的病灶是囊肿样表现,还是真正的肺气囊腔?务必清晰掌握概念。若基本概念清晰,鉴别诊断便十分简单。

 

单发含气囊腔最常见的是偶发性病变。即老年人偶发的肺气囊腔,本质是肺组织老化,无明显特征。可见其可稳定存在数年,几年形态无变化,无需担忧。这在老年人中常见,影像报告此病灶通常无临床意义。相对少见的是CPAM(即既往的CCAM,囊性腺瘤样畸形,现更名为CPAM)。它也可表现为囊状气囊腔,可伴有其他气道结构异常。

 

三、单发肺含气囊性病变



肺大泡的诊断需要在肺气肿背景。最关键的是囊性肺癌,其同样表现为薄壁气囊腔,但务必注意此处的薄壁与前述老年偶发的肺气囊腔的差别,囊性肺癌的囊壁虽薄,但其壁厚薄不均。更重要的是,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囊壁发生进展性改变,囊壁可能增厚,周围可能出现磨玻璃或实变。这与之前提到的偶尔肺气囊稳定不变的特征形成关键的区别,因此随访观察是其最重要的鉴别诊断手段。这个气囊壁的厚薄不均是其核心特征。在良恶性空洞鉴别中,壁的厚薄不均同样是关键的鉴别依据。

 

四、弥漫含气囊性病变



除了单发的含气囊性病灶,我们再介绍弥漫性含气囊性病灶。大家最熟悉的是LAM。首先看LAM的影像学特点:病灶均有壁,且壁非常薄。那么,它的血管结构位于何处?它并非小叶中心型肺气肿,血管结构不在气囊中央,而是位于气囊的旁侧。是因为LAM的气囊是淋巴管道的扩张,因此气囊位于旁侧。再观察其分布特点:诊断弥漫性病变时,除了评估病变的形态学特征,最重要的就是分析病变的分布特点。正如2020版间质病指南所指出的,在影像部分特别强调了重建图像在间质病诊断中的核心价值,即更好明确病变分布特点。例如,在UIP诊断中,诊断IPF或UIP时,必须具备以下肺和胸膜下分布为主的影像学特征。其他分布特点均不符合诊断要求。


LAM在影像学上最重要的特征是病变弥漫且均匀分布,不存在分布上的差异。最大特点是囊状病变周围环绕着正常的肺组织。该病常合并胸腔积液、乳糜胸或气胸。发病年龄也具有鲜明的生育期女性,有明确的好发年龄段。因此,年龄和性别特征是其非常重要的诊断线索。男性也可发病,偶见于TS综合征时,但属于罕见情况。



BHD是一种少见乃至罕见的疾病,然而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并不少见。这是因为北大一院泌尿外科实力突出,部分患者因泌尿外科手术或肾癌手术前来就诊,术前检查时常发现肺部特征性表现。

 

我们观察BHD患者的囊性病变,这类患者往往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多表现偶发的突发性气胸。我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BHD患者,多数自述无症状,通常为体检偶然发现肺部异常。注意其囊性病变呈类圆形或长条状,最具特征的是以胸膜下和叶间裂分布为主,这是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文献中强调:当发现肺静脉周围出现长条状气囊时,应视为特征性诊断依据。同时可见皮肤存在典型的毛囊纤维囊性瘤改变。该综合征的另一典型特征是可能伴发肾脏肿瘤。

 


LIP患者也可出现囊性改变。在LIP病例中,即使未表现为磨玻璃影或仅见少量小叶核心结节时,仍可呈现含气囊腔。此征象具有特征性,但必然伴随特定的免疫背景。因此,气囊腔可见于干燥综合征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例如,50-60岁的老年患者若出现囊腔,诊断为LAM往往不恰当,需考虑存在CTD的可能。 



以上是关于囊性病变形态的讨论,重点包括分布特征、影像学关注要点及其临床背景。其次,LIP患者可合并弥漫性毛玻璃影或小叶核心结节。此类患者若出现毛玻璃影伴囊腔,需注意所有囊性病变均具有明确囊壁,且必然分布于气道旁或气道周围区域。

 


这是一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纤维化型NSIP基础上出现了大量气囊。虽然影像学显示其磨玻璃、网格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具有纤维化特征,但气囊一旦出现,便排除了UIP和LIP的诊断。因此,这必然与CTD相关的特定背景有关。在间质性肺病基础上出现气囊,必定存在继发因素。

 

最重要的是鉴别黏液性腺癌,这类病例在临床实践中相对罕见。大量气囊的分布并不均匀,注意观察:气囊尽管壁薄,但囊壁厚薄不一,周围伴有少量磨玻璃,分布亦不均。最关键的是其动态演变过程:磨玻璃范围进行性扩大,气囊内实性成分逐渐增多。



这是我们提及的囊性腺癌。腺癌可呈现为气囊样改变,如果含气囊性病变表现为囊壁结节、囊壁厚薄不均,或气囊周围伴有少量磨玻璃或实变。此时必须高度警惕,是否将肿瘤性病变漏诊。因此,对于弥漫性气囊样病灶,需考虑到此类病变的可能性。


 

PJP是一个急性临床过程,患者存在免疫缺陷并伴有感染症状时,提示急性病程。其余三者则均为慢性病程。因此,临床病史的急慢性特征,对于我们的鉴别诊断同样非常关键。我们的临床专家切不可仅凭影像学表现进行判断,影像学仅为鉴别诊断提供部分依据。当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不符时,问题可能并非源于当前肺部影像学改变,影像学所见必须与临床症状相关联。所以,请大家务必注意这一点。



这是弥漫囊性病变合并结节的表现。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可能合并结节形成。许多报道指出其囊性病变具有一个特征性改变-细支气管周围姐姐。本质上是朗格汉斯细胞增生形成的结节。这些结节位于何处?它们分布在细支气管周围,因此称为细支气管旁结节。正因如此,所有病灶分布具备胸膜下“留白”的特征。气道来源的病变通常都会出现胸膜下“留白”的特点,即胸膜下区域不受累。此外,这些结节一旦坏死并与邻近气道相通,便会形成不规则气囊腔。因此,我们观察到的影像分布特点为:不规则气囊腔主要分布于中上肺野,伴有胸膜下留白,同时可伴结节。因为结节、不规则气囊腔和纤维化仅代表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故患者就诊时可能表现为结节、气囊腔或纤维化,需特别注意。这些气囊腔形态不规则,其分布特点是中上肺野为主,肋膈角区域不受累。若肋膈角受累,则需谨慎诊断。



再看囊性肺转移,这是易被临床忽视的转移类型。其实际发生率并不低,却常被误判为良性病变。以本例患者为例——膀胱癌术后、移性上皮细胞癌、乳腺癌、结肠癌及肉瘤患者均可出现囊性肺转移,其中腺癌的囊性肺转移最为常见。膀胱、肾脏来源的移形上皮细胞癌与肉瘤亦是高发类型。请注意观察转移瘤囊壁特征:呈现厚薄不均的典型表现。一旦发现这种征象,务必优先排查恶性可能,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分析。

 

 

每个囊腔或结节都呈现“树上挂果”样的血行分布特征。淀粉样变存在多种影像学类型,当伴随结节时,多为结节型淀粉样变。这类气囊既可独立存在,也可附着于结节旁,本质是淀粉样物质在血管周围沉积所致。其结节内常见粗大钙化,囊腔形态亦不规则,最关键的鉴别点是无论结节或囊腔均呈现长期稳定性。


综上结论:囊腔的形态学特征、分布规律及进展模式,共同构成鉴别诊断的核心要素。

 

 

最后对鉴别诊断要点进行梳理。首先,单发或数量有限的囊性病变较易诊断。若考虑弥漫性气囊,务必逐一排除感染性疾病尤其是感染性病变的吸收期改变。若影像表现为单纯弥漫气囊,考虑LAM或BHD,囊腔形态与分布异常是鉴别关键点;若弥漫性气囊同时伴随磨玻璃的患者,需考虑LIP、粘液性腺癌、淋巴瘤或感染性病变。PJP常呈急性病程,而前述多为慢性特征。若合并结节,需关注囊腔形态差异及临床进展速度,这些均是我们分析的重点。最关键的核心在于明确囊性病变的本质,囊肿即Cyst,如同腹腔脏器中的肝囊肿、肾囊肿,在肺部表现为含气囊肿。其具备薄壁结构,壁有含细胞学成分。



一定要与囊样病灶进行鉴别。因病理生理机制不同,其影像学细节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当前临床医师日常工作繁重,阅片时间有限,常凭经验快速判断。但我们必须强调:囊腔形态、囊壁特征、周围影像学表现等细节差异至关重要。作为临床医师,需与影像科充分沟通,结合临床信息综合分析。

 

【参考资料】:

1. Hansell DM, Bankier AA, . Fleischner Society: glossary of terms for thoracic imaging. Radiology. 2008

 

专家介绍

高莉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医学影像科 硕士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呼吸放射副主任委员;北京放射学会呼吸学组副组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罕见病专科委员会副主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真菌病监测网专家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审稿专家;《放射学实践》青年编委。


本文由《呼吸界》编辑 冬雪凝 整理,感谢高莉教授的审阅修改!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