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情介绍
1. 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62岁,木工,既往体健,有烟酒嗜好,否认其他病史。发热咯血1天,呼吸困难半天。体温39.5℃,咳嗽咳痰,痰中带血。
2. 入院查体
体温39.2℃,脉搏133次/min,呼吸38次/min,血压72/37 mmHg(升压药维持)。听诊左肺湿啰音。
3.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4.4×10^9/L,NEU% 89%,LYM 0.4×10^9/L,Hb 151 g/L,PLT 170×10^9,乳酸4.5 mmol/L。
CRP 121 mg/L(↑),PCT 23 ng/ml(↑),BNP 3764 ng/L,尿素氮6.8 mmol/L,肌酐74 μmol/L。
血气分析:pH 7.459,PaO2 45 mmHg(FiO2 0.21),PaCO2 26.6 mmHg(↓)。
急诊胸部CT:右肺上叶实变、磨玻璃影,左上肺实变为主,纵隔窗未见明显淋巴结肿大,未见胸腔积液(图1)。
图1 患者入院后胸部CT(急诊,8月12日)
4. 转入RICU后完善检查
血常规:WBC 1.53×10^9/L(↓),NEU% 79%(↑),Hb 131 g/L,PLT 141×10^9/L。
生化:总胆红素29 μmol/L,直接胆红素14 μmol/L,白蛋白27.9 g/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10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66 U/L(↑),尿素氮8.1 mmol/L(↑),肌酐125 μmol/L(↑),乳酸脱氢酶592 U/L(↑)。
血气分析:pH 7.224(↓),PaO2 74 mmHg(↓),PaCO2 32.5 mmHg,剩余碱13.4 mmol/L,FiO2 0.65,乳酸4.6 mmol/L。
PCT 33 ng/ml(↑),C-反应蛋白328mg/L(↑),BNP 5538 ng/ml。
凝血功能:PT 14.4 s,APTT 26.1s,D-二聚体9.25 mg/L(↑)。
血G试验/GM试验均阴性;隐球菌荚膜抗原阴性;T-SPOT阴性。
炎症因子:IL-2 0.7 pg/ml,IL-4 0.58 pg/ml,IL-6 6471 pg/ml(↑),IL-10 790 pg/ml(↑),TNF-α 3.86 pg/ml,IFN-γ 3.26 pg/ml(↑)。
心脏超声:左室收缩活动弥漫性减弱,射血分数45%。
5. 病原学
气管镜检查:左上叶可见明显的活动性出血,肺泡灌洗液送化验室进行革兰氏染色(图2)。化验室初步判断为非发酵菌。
图2 患者气管镜下所见及灌洗液革兰氏染色
急诊当天血培养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报阳时长16.5 h。药敏结果提示除了对亚胺培南中介,其他常用抗生素均敏感。
后续BALF培养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提示,除了对亚胺培南中介,其他常用抗生素均敏感。
BALF mNGS回报:铜绿假单胞菌(序列数552689,相对丰度98.87%)。
血mNGS回报:铜绿假单胞菌(序列数695,相对丰度70.76%)。
6. 初步诊断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铜绿假单胞菌),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脓毒性心肌病,急性肾衰竭,肝功能不全,急性甲型肝炎。
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PA-CAP)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比较少见。文献报道,PA-CAP的发病率,美国是0.9%~1.9%,我国是1%。PA所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的发病率略高,为1.8%~8.3%,且病死率非常高,可以达到50%~100%。
PA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①既往有下呼吸道PA分离史;②结构性肺病,例如支气管扩张、囊性纤维化、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慢阻肺,尤其FEV1<30%预计值);③基础疾病或免疫缺陷,如恶性肿瘤、营养不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1.0×109/L、应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 mg/d)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超过1周;④90天内全身抗菌药物使用史;⑤接受有创检查、治疗或手术;⑥在PA流行区获得的感染、接触被PA污染的气溶胶或水。
PA-CAP的危险因素有:①既往有PA感染或定植;②气管切开;③支气管扩张;④严重的慢阻肺;⑤入院24 h需要有创呼吸支持或升压药维持血压;⑥接触被PA污染的气溶胶或水(无基础疾病宿主)。
PA-CAP的临床表现:发热,咯血,胸痛,气促;低血压,休克;爆发性(24 h内死亡);快速进展;年龄不限,中年-老年人较多。
二、诊疗经过
1. 患者影像学进展
患者入院当天插管后的胸片可见左上肺和左下肺病灶较发病前增多,5天后复查可见左上肺实变中出现空洞样表现(图3)。复查胸部CT:(8月22日)左上肺明显出现空洞样改变,右侧病灶逐渐增多;(9月5日)左上肺病灶逐渐出现坏死性表现,结构发生改变,右侧病灶较前明显增多(图4)。
图3 患者胸片变化情况
图4 患者胸部CT变化情况
PA-CAP影像学表现
①结节;②实变,大叶性肺炎样改变;③坏死;④空洞(48 h至2周);⑤胸腔积液,甚至血胸;⑥右上肺较多见(占报道的2/3)。
文献报道一例因进行性气促5天就诊的PA-CAP患者,入院后迅速出现休克,入院15 h死亡。该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与本文报道病例相似(图5)。
图5 文献报道PA-CAP患者的影像学
注:A:入院前3个月胸片未见明显异常;B:入院时左上叶出现空洞样改变。胸部CT可见左上叶有明显空洞。
图源:Respir Investig, 2018, 56(2):189-194.
另外一篇日本的文献报道了一例50岁健康女性,因右侧胸痛数天、咯血1天入院,入院后迅速出现休克,后出现咯血增多,入院17 h咯血2000 ml,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塞时死亡。患者胸片和胸部CT可见右上肺实变(图6)。
图6 文献报道PA-CAP患者的影像学
图源:Pathol Int, 2014, 64(5):224-230.
此外,国内也有PA-CAP的报道。患者25岁,胸闷2天,呼吸困难6 h入院,入院后迅速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血和肺泡灌洗液培养发现PA。胸部CT可见大片破坏性空洞表现(图7)。
图7 我国报道的PA-CAP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图源:BMC Infect Dis, 2019, 19(1):130.
PA-CAP病理表现
①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免疫抑制宿主较少见);②肺泡炎症细胞浸润,充血,水肿;③肺泡间隔充血,水肿,破坏,间隔缺失;④空洞,脓肿形成;⑤细菌侵犯血管壁,出血。
图8-图10所示为文献报道的PA-CAP患者的病理表现。
图8 PA-CAP的显微镜下表现
注:充血,出血,肺泡内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聚集。
图源:Pathol Int, 2014, 64(5):224-230.
图9 PA-CAP的病理表现
注:细菌侵犯血管壁,在血管周围聚集。
图源:Pathol Int, 2014, 64(5):224-230.
图10 PA-CAP患者左肺的病理大体发现
注:左肺肺组织明显充血,多发小坏死性空洞,形成大空洞。
图源:Respir Investig, 2018, 56(2):189-194.
2. 入院后治疗
根据药敏结果和患者病情,初始治疗药物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联合治疗。6天后药敏试验结果提示环丙沙星耐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介,对头孢吡肟、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敏感。患者入院后经过气管插管机械通气、CRRT等一系列治疗,病情一度好转,并成功脱机拔管。抗感染方案调整为美罗培南1.0 g q6h ivvp (3h)+阿奇霉素针0.5 g qd。然而,用药6天后药敏结果提示美罗培南耐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介,吸引物标本培养出PA,且发现有黄曲霉生长。
3. 病情进展
患者病情恶化,重新气管插管。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 q6h+黏菌素75万单位q12h(静脉)+25万单位q12h(雾化)+伏立康唑片。但患者仍然出现了代谢性酸中毒、嗜酸粒细胞升高及皮疹,尿渗透压下降,尿比重下降,考虑是由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引起的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改为头孢哌酮舒巴坦2 g q8h,并加用糖皮质激素。
监测黏菌素血药浓度,峰浓度1.62,谷浓度0.8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黏菌素MIC为2 μg/ml。提示黏菌素可能难以达到清除细菌的目的。根据药敏结果调整为:头孢他啶阿维巴坦2.5 g q8h+阿米卡星针0.6 g+阿米卡星0.4 g气管镜下腔内注入。
用药一段时间后,培养发现两种不同菌株的PA,一种是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敏感的菌株(>1万CFU/ml),另外一种是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的菌株(>1万CFU/ml)。检测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血药浓度达标。因此考虑可能出现异质性耐药(图11)。异质性耐药指细菌耐药性在群体内的变化,同一分离株的不同亚群对特定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有一小部分亚群可逃逸抗菌药物的“杀伤”继续生长繁殖,即为异质性耐药菌。若异质性耐药株在抗菌药物压力下持续被选择,就可出现耐药基因突变,成为耐药菌。
图11 同一培养皿中出现不同的PA菌株
患者治疗1个半月后,于9月26日复查胸部CT:左上肺明显坏死空洞,右侧病灶仍然较多,并且出现气胸(图12)。
图12 复查胸部CT
后续药敏结果提示: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环丙沙星均耐药。纸片协同试验提示头孢他啶与磷霉素有协同作用。
4. 临床结局
患者先后使用了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黏菌素、磷霉素、西他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奇霉素等联合治疗,细菌仍难以清除,反复发热,炎症指标高, 肝肾功能不全,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过敏, 并发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等。经过呼吸支持、营养支持、静脉丙种球蛋白等一系列治疗, 患者肺部结构仍然损坏明显,呼吸衰竭,脱机困难,建议肺移植,最终家属放弃治疗。
三、思考
从这一病例我们也在思考:①重症社区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敏感抗生素联用后不断出现各种耐药,可能的耐药机制是什么?②从敏感菌到多重耐药菌,是否有更好的药物选择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Fine MJ, Smith MA, Carson CA, et al. Prognosis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A meta-analysis[J]. JAMA, 1996, 275(2):134-141.
[2] Cillóniz C, Gabarrús A, Ferrer M, et al.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Due to Multidrug- and Non-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J]. Chest, 2016, 150(2):415-425.
[3] Restrepo MI, Babu BL, Reyes LF, et al. Burden and risk factors for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a multinational point prevalence study of hospitalised patients[J]. Eur Respir J, 2018, 52(2):1701190.
[4] Takajo D, Iwaya K, Katsurada Y, et al. Community-acquired lobar pneumonia caused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 in Japan: a case report with hist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J]. Pathol Int, 2014, 64(5):224-230.
[5] Sakamoto N, Tsuchiya K, Hikone M. Community-acquired necrotizing pneumonia with bacteremia caused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a patient with emphysema: An autopsy case report[J]. Respir Investig, 2018, 56(2):189-194.
[6] Wang T, Hou Y, Wang R. A case report of community-acquire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neumonia complicated with MODS in a previously healthy patient and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J]. BMC Infect Dis, 2019, 19(1):130.
[7] Rahdar HA, Kazemian H, Bimanand L, et al. Community Acquire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neumonia in a Young Athlete Man: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Infect Disord Drug Targets, 2018, 18(3):249-254.
作者介绍
周颖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浙江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呼吸危重症学组委员、间质性肺疾病学组委员。温州结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温州科技局评审专家库成员,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多项国自然和科技部课题。
本文转载自订阅号「重症肺言」(ID:RCCRC_0067)
原链接戳:一例艰难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救治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