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扩患者反复发热咳嗽1年余,三重呼吸道感染的谜团?铜绿、隐球菌、胞内分枝杆菌陆续登场,成功治疗带来的警示?
来源: SIFIC感染视界 1 天前


一、病史简介


男性,67岁,浙江人,2024-10-10入中山医院感染病科。



主诉:反复发热、咳嗽、咳痰1年余,加重2周。



现病史


2023-5 开始出现发热,伴咳嗽、咳黄脓痰。外院胸部CT:右肺下叶感染性病变。 2023-06-29行支气管镜,BALF mNGS: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序列数不详),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抗感染,好转后出院。 


2023-10-31 起反复多次发热、咳嗽咳黄痰,于我科住院检查及治疗,具体情况及病原学检查如下: 



2024-09-27 再次开始间断发热,Tmax 38.1℃ ,伴咳嗽,咳黄痰。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 。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


二、入院检查(2024-10-10)


【体格检查】 


T 36.5℃,P 72次/分, R 20次/分,BP 119/88mmHg。


神清,言语清晰,双肺叩诊清音,听诊呼吸音清。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律齐。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4~5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10.83×10^9/L,N 79.7%,L 1.5 ×10^9/L,Hb 130g/L,PLT 356×10^9/L 。


血气分析(不吸氧):PH 7.41,PaCO2 38mmHg,PaO2 69mmHg。


炎症标志物:ESR 79mm/h,hsCRP 81.4mg/L,PCT 0.07ng/mL。


生化:Cr 109μmol/L,肝功能、电解质正常。


出凝血功能:D-二聚体 0.85mg/L。 


痰细菌、真菌涂片及培养阴性,痰抗酸涂片阴性,痰XPERT.TB阴性,痰真菌三项阴性。


T-SPOT.TB弱阳性:A/B 12/9(阴性/阳性对照 0/322),血隐球菌荚膜抗原阴性,G试验、GM试验、CMV-DNA、EBV-DNA均阴性。 


【辅助检查】


胸部CT:两肺散在炎症,较2024-09-13片部分吸收、部分新见,两肺部分支气管扩张,右肺微量胸水。



三、临床分析



病史特点:患者男性,67岁,慢性病程,病程中反复出现发热、咳黄痰,病情加重时CT示两肺散在炎症,支气管扩张,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比升高,伴有CRP及ESR升高,PCT无升高,GM试验、G试验阴性,T-SPOT.TB弱阳性,既往多次呼吸道标本培养、mNGS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痰分枝杆菌培养阳性1次(MPB64阴性),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部分有效。此外,既往血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痰隐球菌DNA阳性2次,抗隐球菌治疗后随访阴性。需考虑以下鉴别诊断:



铜绿假单胞菌性肺炎:患者病程中曾反复发生铜绿感染,本次再次发热、咳嗽、咳痰入院,伴CRP及ESR升高、白细胞及中性比升高,考虑支扩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应反复送痰培养,并行药敏试验,为制定抗感染方案提供进一步证据。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病程缓慢,影像学可表现为浸润、空洞、多灶性支气管扩张和/或多个小结节,缺乏特异性,需要依靠病原学检测明确诊断,普通抗感染效果欠佳,支扩患者易感。本患者有支扩病史,慢性病程,24-7-6曾单次痰培养分枝杆菌培养阳性,MPB64阴性。本次入院后肺部影像多发结节状表现,抗铜绿治疗效果欠佳,结合影像学,考虑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可能。可行病原体相关检测明确诊断。此外,T-SPOT.TB弱阳性,也可反复送检痰分枝杆菌培养、mNGS等病原学检查明确是否合并结核。



肺隐球菌病:肺隐球菌病常多发生于免疫受损者或结构性肺病基础上,病程缓慢进展,肺部影像学最常见的表现是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晰的非钙化结节,位置常邻近胸膜。本患者2024.2曾诊断为肺隐球菌病,曾行氟康唑治疗4月余,随访治疗好转后停药,停药后曾完善肺穿刺及支气管镜检查,对肺组织及BALF行病原学检查均未再次找到隐球菌感染的证据。本次入院复查血隐球菌荚膜抗原阴性,痰真菌三项阴性。


四、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


2024-10-10 开始予头孢他啶2g q8h+左氧氟沙星0.5g qd 抗感染。随访患者咳痰症状明显好转,炎症指标明显好转:


2024-10-14 血常规:WBC 7.41×10^9/L,N 74.7%; 炎症标志物:ESR 59mm/h,hsCRP 35.3mg/L,PCT 0.05ng/mL。


2024-10-22 血常规:WBC 5.82×10^9/L,N 69.9%; 炎症标志物:ESR 34mm/h,hsCRP 4.6mg/L,PCT 0.03ng/mL。


2024-10-22 痰分枝杆菌培养(10-10采样):阳性, MPB64阴性。



2024-10-24 胸部CT:两肺散在炎症,部分较2024-10-09片吸收,两肺散在支气管扩张。


2025-10-25 予出院当地继续治疗,嘱头孢他啶2g q8h(出院2周后停用)+阿奇霉素0.25g qd+利福平0.45g qd+乙胺丁醇0.75g qd,我科门诊随访。



出院后随访:


2024-11-07 菌种鉴定为:胞内分枝杆菌。药敏结果如图。



出院后患者体温平,无明显咳嗽咳痰,未再反复;2024-11-25至2025-05-19期间多次随访炎症标志物基本正常,多次随访痰细菌+真菌涂片及培养阴性,涂片找抗酸杆菌、分枝杆菌培养均阴性。胸部CT示两肺炎症性病灶逐渐吸收。




五、最后诊断与诊断依据


最后诊断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胞内分枝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性肺炎 

肺隐球菌病

支气管扩张(症) 


诊断依据


老年男性,支气管扩张病史,慢性病程,反复多次发热、咳嗽、咳痰, 常规抗细菌效果一般,胸部CT示两肺多发斑片结节状病灶;痰分枝杆菌培养阳性2次,MPB64阴性;菌种鉴定为胞内分枝杆菌,半年随访抗NTM治疗半年,发热等未再反复,CT较前逐渐吸收,治疗有效。综上肺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断明确。    


患者支扩病史,反复发热、咳嗽、咳痰1年余,既往痰、BALF、肺组织培养及mNGS均多次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本次入院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比升高, CRP、PCT升高,予以抗铜绿治疗后炎症指标下降,胸部CT示病灶部分吸收。故铜绿假单胞菌肺炎诊断明确。


慢性病程,病程中曾血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痰新型隐球菌DNA×2次:阳性(Ct值:34.85/35.56),予氟康唑治疗4月后随访胸部CT部分病灶好转,血隐球菌荚膜抗原转阴,考虑支扩伴细菌感染基础上合并肺隐球菌病,诊断明确。 


六、经验与体会


支气管扩张症的患者易患NTM肺病(NTM-pulmonary disease,NTM-PD)。对于支气管扩张的患者,除了考虑到常见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外,要考虑到合并NTM感染的可能。对于慢性咳嗽的患者,影像学显示多叶散在结节或支扩等表现,应积极送检痰培养,送BALF、肺组织培养及mNGS,明确是否存在NTM的感染。此外,还应考虑到曲霉、隐球菌、结核感染的可能,积极完善相应呼吸道标本的病原学检查。


胞内分枝杆菌(M. intercelleulare)属于鸟分枝杆菌复合群(M. avium complex, MAC),此复合群还包括鸟分枝杆菌(M. avium)、奇美拉分枝杆菌(M. chimaera)、马萨分枝杆菌(M. maeseillense)、副胞内分枝杆菌(M. paraintracellulare)等,是一类缓慢生长分枝杆菌。根据ATS/IDSA指南,推荐基于大环内酯类三药方案:阿奇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建议在培养转阴后继续治疗至少12个月,不要过早停药以防复发。注意监测肝肾功能等,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治疗有效的患者需重视预防复发。NTM肺病复发率17%-50%,尤其合并支气管扩张的NTM-PD患者,复发可能与反复环境暴露引发新基因型菌株感染有关。故减少NTM菌株环境暴露,能降低治疗后复发风险。对治疗改善的NTM肺病患者,需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注家庭用水、饮用水、通风系统、养植土壤等环境中的NTM污染,积极消毒以阻断环境传播。此外,NTM-PD患者多存在低BMI及体重下降史,可加强营养支持以降低复发风险。同时注重肺部康复训练,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与支气管扩张症复合病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5, 48(2): 101-115.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40808-00471.

[2]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0,43(11):918-946. DOI:10.3760/cma.j.cn112147-20200508-00570.

[3]Daley CL, Iaccarino JM, Lange C, et.al. Treatment of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l Pulmonary Disease: An Official ATS/ERS/ESCMID/IDS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Clin Infect Dis. 2020 Aug 14;71(4):e1-e36. doi: 10.1093/cid/ciaa241. Erratum in: Clin Infect Dis. 2020 Dec 31;71(11):3023.


作者:王旭阳 马玉燕 金文婷;审阅:胡必杰 潘珏


本文转载自订阅号「SIFIC感染视界」

原链接戳:探案丨肺炎去又返,识“凶”方好转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