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在第十八届咳嗽论坛上,张薇教授梳理了止咳祛痰常用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要点,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尤其对基层呼吸同道在临床实践中的精准用药进行了诸多提示,咳嗽的痰液颜色、性质、时长的微妙区别各有哪些不同提示?《呼吸界》小编特此整理分享。
一、咳嗽与咳痰的临床概述与病理机制
钟南山院士等行业领军都提到,我国咳嗽患病率非常高,在呼吸专科门诊和社区门诊中占比1/3以上。我们也察觉到尤其是新冠疫情后,“长新冠”综合征也成为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全球慢性咳嗽患病率最高达18.5%,而我国的慢性咳嗽患病率最高可达28.3%,明显高于全球水平。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咳嗽问题也日趋严重。
我简要同大家复习咳嗽的发生机制:当各类刺激物(包括烟尘、粉尘)通过感受器经传入神经传至延髓,信号传到咳嗽中枢后,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相应肌群(如呼吸肌、膈肌、气管平滑肌),引起肌肉收缩,从而将刺激物排出体外。
那么痰液的产生机制呢?痰液多由感染等因素引发呼吸道黏膜的炎症反应所致。炎症会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杯状细胞和黏液腺发生代偿性增生,黏液分泌量可增加至正常的10倍以上。黏液成分也发生改变,黏蛋白含量增加,导致痰液黏度升高,形成所谓的“黏痰”。
不同颜色的痰液常见原因也不同(谢华教授也曾在本届咳嗽论坛中提到,详见:谢华教授:用多学科视角突破“慢性咳嗽经验性诊治”临床盲区,分享具体可操作的问诊、应对和避坑秘籍!)。例如,长期接触碳粉、石灰或吸烟者,痰可能呈灰黑色;普通感冒或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能咳白色泡沫样痰;如果出现粉红色泡沫痰,需警惕急性肺水肿、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若为黄色黏痰,往往提示合并细菌感染;绿色脓性痰则可能提示绿脓杆菌感染;大叶性肺炎患者常咳铁锈样痰,多由肺炎链球菌或葡萄球菌引起。
咳嗽根据性质分为干性咳嗽和湿性咳嗽。干性咳嗽是指无痰或者痰量极少,常见原因包括急性/慢性咽喉炎、喉癌、急性支气管炎初期、支气管异物或肿瘤、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二尖瓣狭窄等等。在诊断时需拓宽思路。
湿性咳嗽指咳嗽伴大量咳痰(痰量>10ml/天),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空洞型肺结核等。
按时间分类,咳嗽持续时间少于3周为急性咳嗽,常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超过8周为慢性咳嗽,病因较复杂,如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变应性咳嗽、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介于3至8周为亚急性咳嗽,通常为感染后咳嗽(PIC)或迁延性感染性支气管炎(PIB)。
还需注意其他原因导致的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多由细菌引起,治疗以控制感染、祛痰止咳为主)、支气管扩张症(表现为慢性咳嗽、咳脓痰或间断咯血,伴或不伴气促,治疗目标是减少急性加重、避免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气管支气管结核(常伴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治疗目标是清除结核杆菌、预防气道狭窄)等。
还包括药物诱发的咳嗽,门诊接诊时应询问患者是否有高血压,是否使用ACEI类降压药。另有报道称,麦考酚酸吗乙酯、异丙酚、β受体阻滞剂、辛伐他汀、奥美拉唑等也可能引起咳嗽。中心型肺癌早期常表现为咳嗽,长期吸烟者如出现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胸痛、消瘦或咳嗽性质改变,应高度警惕。
此外,需要注意是否有心理性咳嗽,儿童较成人常见,属于排他性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准,应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其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影响。
二、止咳祛痰常用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1、止咳药物
按作用机制可分为中枢性镇咳药和外周性镇咳药。
中枢性镇咳药中,依赖性镇咳药代表药物为可待因,它可直接抑制延髓的咳嗽中枢,止咳作用非常强、迅速且具有镇痛和镇静的作用,在治疗效果不佳、剧烈干咳和刺激性咳嗽时,伴有胸痛的咳嗽可以使用。福尔可定的作用与可待因相似,但成瘾性较之为弱。
外周性镇咳药包括:1)局部麻醉药,以那可丁为代表,其阿片所含的异哇琳类生物碱,作用与可待因相当,通过抑制肺牵张反射、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产生外周性止咳作用,止咳维持约4小时,也无成瘾性,适用于阵发性咳嗽。2)粘膜保护剂,代表为苯丙哌林,非麻醉性镇咳药,作用为可待因的2~4倍。可抑制外周传入神经,亦可抑制咳嗽中枢。
2、祛痰药物
它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分为4类,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包括刺激性祛痰药、粘液动力药、粘液调节剂以及粘液溶解剂。
具体来看:
1)刺激性祛痰药,代表药物是愈创木酚甘油醚,它可以刺激胃肠道反射性引起分气道分泌物增多,降低痰液粘稠度,并有一定的支气管舒张作用,达到增强黏液排出的效果。
2)黏液动力药,代表药物是淘金娘油,促进气道和鼻窦黏膜纤毛运动,改善黏液清除动力学,促进痰液的排出。
3)粘液调节剂,包括氨溴索(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促进表面活性物质分泌、降低痰液黏度)、溴己新(体内代谢成氨溴索后发挥作用)以及羧甲司坦(增加低黏度唾液黏蛋白分泌、降低高黏度岩藻蛋白分泌、降低痰液黏稠度),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些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可以降低痰液黏度,有利于痰液稀释排出体外,促进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增加支气管的纤毛运动等。
4)粘液溶解剂,代表药物是乙酰半胱氨酸、厄多司坦,前者分解黏蛋白复合物、核酸,使黏痰溶解,以及雾化刺激气道使分泌物量增加;后者代谢产物中的游离巯基可使分泌物中的黏蛋白二硫键断裂,降低痰液黏度,从而利于痰液排出,并具有增强黏膜纤毛运动功能等作用。
此外,止咳药物还包括 复合制剂(如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含盐酸甲氧那明、那可丁、氨茶碱和马来酸氯苯那敏四种成分,兼具镇咳、平喘和抗过敏作用)及 中药(如苏黄止咳胶囊、川贝枇杷膏、肺力咳合剂等)。
三、止咳祛痰药物的临床选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和明确止咳药物的整体应用原则。咳嗽病因多样,作为呼吸科医生常需面对咳嗽迁延不愈的患者。应告知患者,治疗关键在于明确病因,镇咳药物仅能暂时缓解症状。
在临床中,轻度咳嗽不需要进行镇咳治疗,只有如剧烈干咳或频繁咳嗽影响休息和睡眠时,才可适当给予镇咳治疗。
中枢性镇咳药(代表药物如可待因、福尔可定、右美沙芬)需注意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禁忌。例如,可待因可能引起呼吸和心率异常,长期使用可致依赖,且禁用于妊娠及哺乳期妇女、18岁以下人群。福尔可定和右美沙芬常见头晕、嗜睡和胃肠道反应;福尔可定禁用于严重高血压、冠心病和甲亢患者;右美沙芬与利奈唑胺等药物联用时需禁用。
外周性镇咳药(如那可丁、苯丙哌林)在使用时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对药物或辅料过敏者禁用。
咳嗽的病因治疗
:
1)急性咳嗽如由普通感冒引起,建议联合减充血药和第一代抗组胺药;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所致剧烈咳嗽,可合用镇咳药和祛痰药。
2)亚急性咳嗽多具自限性,咳嗽明显者可短期用镇咳药,不推荐使用ICS或孟鲁司特;迁延性感染性支气管炎多合并细菌或不典型病原体,建议抗感染治疗1–2周或更久。
3)大家对慢性咳嗽比较熟悉,它的病因复杂,需对因治疗:例如咳嗽变异性哮喘,我们参考哮喘的治疗模式;如果考虑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那么根据病因选择相应治疗;非变应性鼻炎及普通感冒,建议使用减充血药物和抗组胺药物应用,如果是变应性鼻炎,首选鼻腔用激素;如果是EB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首选ICS,在治疗初始阶段可联合小量口服波尼松;变应性咳嗽建议吸入ICS或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4周以上;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则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并且加用抑酸药物或者促胃动力药物,抗反流治疗需要的时间较长,至少需要8周。
常用祛痰药物临床应用:
适用于痰多、黏稠不易咳出者。需注意,愈创木酚甘油醚禁用于肺出血、急性胃肠炎、肾炎、肾功能减退及妊娠哺乳期妇女;氨溴索和桃金娘油禁用于对其成分或辅料过敏者;溴己新、羧甲司坦和厄多司坦禁用于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患者;乙酰半胱氨酸可诱发支气管痉挛,哮喘患者慎用。临床应用务必参考药品说明书。
专家介绍
张薇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学科带头人、呼吸科主任;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呼吸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呼吸分会 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遗传及罕见病筹备组 专家;中国老年医学会老年病学分会 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专业委员会 委员;中国罕见病联盟呼吸病学分会 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呼吸专业委员会 委员;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自然类)二等奖 2项。
本文由《呼吸界》编辑 Jerry 整理自 第十八届中国咳嗽论坛,感谢张薇教授的审阅修改!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