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章 “启”新元,“达”安康
——启尔畅®易悦达®(倍氯米松福莫特罗粉雾剂)首张处方落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2025年9月10日,凯西集团自主研发、截至目前*唯一的超细颗粒ICS/LABA干粉吸入剂启尔畅®易悦达®(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旻教授开出首张处方。此举标志着中国哮喘治疗开启新纪元。
该产品的上市具有多重意义:为中国哮喘患者提供了一个高效、可及的治疗新选择;为中国临床医生增添了更精准、有效的疾病管理工具;进一步推动哮喘规范化治疗水平的提升,为更多哮喘患者提供健康福祉,助力中国哮喘防治事业向前迈进。
第二篇章 聚焦“小气道”,解锁 “沉默区”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5(第二十六次呼吸病学学术会议)专题会,从新一代干粉吸入装置看支气管哮喘治疗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5(第二十六次呼吸病学学术会议)专题会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劲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黄克武教授共同主持,国内外呼吸大咖围绕呼吸疾病诊疗核心议题——小气道病变展开探讨,助力传递哮喘优化治疗新理念,环节紧凑且层次丰富。
英国吸入装置应用指南制定者和小气道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呼吸内科Omar Usmani教授指出,小气道病变增加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疾病负担,增加急性发作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2],靶向小气道治疗至关重要[3]。有数据显示,干粉吸入剂的药物输出细颗粒比例受到患者吸气流速影响,目前的部分装置在不同的吸气流速下,输出的比例存在相对较大的差距,使得患者可能出现哮喘治疗不佳的情况[4];此外,现有部分吸入装置操作复杂[5],易导致患者因装置使用错误而导致药物递送不足,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Omar Usmani教授
目前,我国哮喘诊断率和控制率均不足30%[6],对哮喘的疾病管理治疗带来挑战。此外,超过90%的哮喘患者合并有小气道病变[7],这进一步增加了疾病管理的难度。《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6]与最新发布的《全球支气管哮喘防治创议(GINA)2025》[8]均推荐ICS-福莫特罗作为哮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前者明确指出小气道功能评估在哮喘诊断、临床治疗药物优化方面的重要临床价值。ICS/LABA具有协同的抗炎和平喘作用[6]。“作为截至目前*超细颗粒制剂中唯一获批用于哮喘维持治疗和维持及缓解治疗(MART)的ICS-LABA干粉吸入剂,启尔畅®易悦达®(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用于哮喘的规律治疗和维持及缓解治疗[9],不仅填补了该治疗药物选择在在国内的空白,以吸入装置优化和超细颗粒技术精准改善大小气道功能,为中国哮喘患者提供了一种更高效、更便捷的治疗方案,有望进一步提升患者依从性与疾病控制水平”,张旻教授强调说。
张旻教授
第三篇章 从“大气道为中心”到“全气道覆盖”
——超细颗粒ICS/LABA干粉吸入剂+创新专利技术装置※,哮喘全气道优化治疗新选择
启尔畅®易悦达®——创新专利技术装置※,稳定输出,精准成功吸入
启尔畅®易悦达®创新专利技术装置※,最佳吸气流速仅需35L/min[10],可以使细颗粒百分比在不同吸气流速下输出稳定[10],药物颗粒粒径(空气动力学中位数直径MMAD)仅1.4-1.5微米[11]。哮喘患者的肺部沉积率高达56%,同时拥有“眼耳口”三重反馈系统,使患者可听、可视和可尝:即吸入药物时可能会听到或感觉到有咔嗒声;每次吸完药物后可见剂量计数减少1个数字;吸入药物可能会感觉到有味道;使用仅需简单三步,易学易用,帮助患者成功吸入[9]。
启尔畅®易悦达®——超细颗粒+创新专利技术装置※,更好改善哮喘患者的临床结局
-使哮喘控制提升超70%[12]#
-12周较基线FEV1提升440mL[13]##
超细颗粒与创新专利技术装置※的结合,可有助于提升治疗的便利性和依从性,长期规律使用能够显著降低未来急性发作风险,有利于解决有更高治疗需求、需要快速切换生活场景的哮喘患者的诊疗需求。启尔畅®易悦达®(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开启了哮喘治疗新纪元,为哮喘患者实现长期疾病控制与高质量生活提供了重要治疗选择。
#一项为期6个月的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观察性研究,纳入661例低剂量ICS控制不良(医生评估)的哮喘患者并给予BDP/F干粉吸入剂常规治疗。在基线、超细颗粒BDP/F治疗3 个月和6 个月后评估哮喘控制、生活质量、肺功能和急救药物的使用等指标。
##基于奥地利的5项非干预性研究数据,评估了真实世界中891例部分控制或未控制哮喘患者从其他药物(ICS/LABA、ICS等) 换成BDP/F治疗>12周的疗效和耐受性。评估了基线、治疗4-8周后和第12周调查结束时的哮喘控制、肺功能和症状评分。此外,通过问卷调查评估装置的耐受性和可操作性。
*截至2025年9月.
※CN专利编号:ZL201580035743.5
参考文献
1.Scichilone N, et al. J Asthma Allergy. 2013 May 24;6:67.
2. Kraft M, et al, Lancet Respir Med. 2022 Jul;10(7):661-668.
3. Usmani OS, et al. CHEST. 2021;660-667.
4. 聚焦小气道病变核心地位,创新超细缓雾技术,实现大小气道共治新策略——2025呼吸疾病学术论坛成功召开https://mp.weixin.qq.com/s/Rbis_yrkA6N-B6xlI0IO6A
5.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24.
6.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5,48(3):208-248.DOI:10.3760/cma.j.cn112147-20241013-00601.
7. Postma DS, et al. Lancet Respir Med, 2019,7(5):402-416.
8.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25.
9. 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说明书.
10. Corradi M, et al. Expert Opin Drug Deliv. 2014 Sep:11(9):1497-506.
11. Scichilone N. Adv Ther. 2015 Apr;32(4):285-292.
12. Bakakos P, et al. J Pers Med. 2022 Jan 22;12(2):146.
13. Renner A, et al. Respir Med . 2023 Feb:207:107097.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