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之畔聚首四海宾朋,呼吸同仁共赴学术盛宴。2025年9月11日19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年会-2025(CTS2025)开幕式在湖南长沙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钟南山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刘又宁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王辰院士,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激扬同志,湖南省医学会会长陈小春教授,中南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黎志宏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教授,湖南省医学会副秘书长雷军同志,中美肺科协会(CALA)、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哈里逊冠名教授、卡特免疫中心副主任孙杰教授,美国胸科学会(ATS)Cristina Braz教授,本次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瞿介明教授,本次大会共同主席、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曹彬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陈荣昌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陈良安教授、李时悦教授、孙永昌教授、宋元林教授、王玮教授、徐金富教授,以及呼吸分会全体常委、委员和呼吸病学界的老前辈、中青年骨干齐聚一堂,共享学术盛举。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李为民教授宣布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开幕!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开幕视频。
大会致辞环节由陈良安教授主持,瞿介明教授、曹彬教授、WHO抗击慢性呼吸疾病联盟(GARD)Sarah Rylance教授、欧洲呼吸学会(ERS)主席Silke Ryan教授、孙杰教授、Cristina Braz教授、雷光华教授、黎志宏教授、陈小春教授、刘激扬同志、王辰院士、钟南山院士分别致辞,向参会的呼吸同道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切期待。
一届又一届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常委都秉承着“呼吸与共,薪火相传”的精神,李时悦教授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名义对呼吸病学分会第十一届的各位常委、委员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呼吸病学分会聘请陈荣昌前任主任委员为名誉主任委员,已卸任的王长征教授、周建英教授、肖伟教授、肖毅教授、胡成平教授及曹洁教授六位常委担任呼吸病学分会的顾问,并为已卸任的第十一届委员颁发证书。随后,缅怀·纪念演讲和勃发·青年感言环节将整个开幕式推向了高潮。
本次年会的主题是“智慧医疗赋能呼吸学科发展,科技创新推动诊疗能力提升”。本次会议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平、前沿化的交流平台,与会的国内外呼吸病学、人工智能、医学工程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将深入探讨智慧医疗与呼吸学科深度融合的最新进展、实践经验和未来趋势。各学组也精心准备了学术水平高、临床实用性强、极具前瞻性的专题讲座和研究报告,体现了呼吸年会是我国呼吸专业领域学术水平最高的盛会。
瞿介明教授致辞
瞿介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长沙作为楚汉名城,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创新精神,与本次大会“智慧医疗赋能呼吸学科发展,科技创新推动诊疗能力提升”主题高度契合。当前,智慧医疗和科技创新正重塑医疗格局,呼吸学科也迎来从大学科迈向强学科、先进学科的关键时期。本次大会邀请了呼吸病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家,将深入探讨智慧医疗与呼吸学科融合的最新进展。期待此次大会能为呼吸学科激荡出更多的创新思维与合作成果。
曹彬教授致辞
曹彬教授谈到,长沙是中国医学发源地之一,湘雅医学院在此成立,颜福庆教授是中华医学会的创立者之一。他表示,看到钟南山院士、刘又宁教授、王辰院士等前辈步入会场,年轻人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这体现了对前辈的敬意。曹彬教授强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十二届全体委员和3万中国呼吸同仁应共同努力,像培育大树一样深耕不辍,推动中国呼吸学科不断发展壮大,使其不仅扎根中国,更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王辰院士致辞
王辰院士在致辞中强调了呼吸学科在应对传染性与慢性疾病、保障国民生命安全和公共卫生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学科发展需要具备先进理念,打破传统独立学科思维,注重多学科融通协作,“跳出呼吸看呼吸”。此外,王辰院士呼吁积极运用医学信息学、人工智能(AI)等先进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能力推动学科实现质的跃升,最终提升呼吸疾病的防治能力与发展水平。
钟南山院士致辞
钟南山院士指出,呼吸学科发展须紧跟国家“以健康为中心”的战略转变,全力推进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与早干预,特别是在慢阻肺病与肺癌的早防、早治方面。他充分肯定AI等科技创新对提升诊疗能力的赋能作用,同时指出AI无法替代医患间的心理沟通与人文关怀。他呼吁全国呼吸同道加强团结协作,保持学会的学术凝聚力,共同推动中国呼吸学科在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及新药研发等领域取得更大进步。
缅怀·纪念演讲
缅怀·纪念演讲环节由孙永昌教授主持。在开幕式现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宋元林教授带我们一同追忆孙忠亮教授的一生,重温这位医学先辈留下的杰出贡献与精神财富。
高山景行 仁心永续
一、步履坚定攀医路,学子终成领航者
孙忠亮教授的人生轨迹,始终与中国呼吸病学的发展紧密相连。1913年5月,他出生于浙江杭州。1936年,他怀揣医学热忱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1937年随校迁至重庆,194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附属医院担任医师,开启了从医之路。
在重庆期间,孙忠亮教授不仅在重庆中央医院(今东部战区总医院)担任肺痨学科助教,还兼任重庆市宽仁医院疗养院(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重庆市立肺病疗养院(今重庆市胸科医院)主任,师从著名医学家吴绍青教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46年,他随校返沪,继续在吴绍青教授的指导下深耕肺科医教研工作,后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拓宽了学术视野。
1956年,我国首个独立建制的肺病学教研室在上海第一医学院成立,孙忠亮教授担任副主任,主要工作转向医教研。1978年,他接过学科发展“接力棒”,出任该教研室主任和中山医院肺科主任。此外,他还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重要社会职务,用责任与担当诠释着医者的使命。1985年,孙忠亮教授因病逝世,享年72岁。斯人已逝,风貌长存,他的精神与贡献永远镌刻在医学丰碑上。
二、承前启后拓新局,呼吸学科铸基石
在数十年的医学生涯中,孙忠亮教授在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成果卓著。
在临床研究上,孙忠亮教授医术精湛,尤其擅长X光胸片的阅读与分析,先后发表“支气管癌的临床诊断-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癌”等40余篇高质量论文。他还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肺病学分册》和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呼吸系统部分,并与 吴绍青教授共同编著《实用肺结核病治疗学》,这部著作在当时成为全国最权威、最受欢迎的肺病学专著之一。1951年,他参与编写我国最早的内科学专著《实用内科学》,有效满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工作者的学习需求。
在学科发展上,孙忠亮教授传承并创新了吴绍青教授的防治理念。他将“治寓于防”优化为“寓治于防”,强调治愈患者、减少传染源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同时改变结核病“休化三”(休息、化疗、三个月复查)的传统处理模式,主张痰菌阳性患者短期住院规范化疗,待痰菌转阴后即可出院回归社会,推动我国结核病治疗从“疗养时代”迈入“化疗时代”。
在学科架构上,孙忠亮教授极具前瞻性。在肺病科仅有一个病房的情况下,他以办公室为界合理划分区域,分别收治结核病和非结核性肺病患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便关注肺癌诊断问题,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相关论文,并选派医生到病理科学习,建立病房脱落细胞检查室。他高度关注肺部感染性疾病,强调“不要以为有了抗生素,肺部感染问题就解决了”,并要求肺科细菌室拓展普通细菌检测与培养业务。这些举措为中山医院肺科构建起以慢性气道性疾病和呼吸衰竭抢救、肺癌、肺部感染和肺结核为特色的学科框架,为如今该学科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奠定了基础。
三、医术师道铸丰碑,仁心至诚泽后世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孙忠亮教授既是学术领路人,更是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他倾心培育医学人才,许多学生后来在医学领域担任重要职务,学术水平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晚年时,他还为呼吸系统疾病进修班编写教材并多次授课,将 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在个人品德方面,他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对子女的教育更是“身教大于言教”。在患者眼中,他是一位“把患者放在首位”的好医生。1984年,孙忠亮教授体检发现肾脏异常,却因忙于工作未及时复查;1985年,他出现吃力、气喘症状,才确诊为肾癌晚期并肺部转移。入院仅一个月,72岁的他便离开了毕生热爱的医学事业。
结语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孙忠亮教授用一生诠释了医者仁心,他的学术精神、育人情怀与高尚品德,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呼吸病学后辈砥砺前行,为守护人类呼吸健康、推动医学科学发展不懈奋斗。
勃发·青年感言
立于长沙橘子洲头,六十余位青年呼吸学者代表共同吟唱《沁园春·呼吸》,将呼吸健康的使命与学科奋进的初心融入旋律。“看轻舟奋向上,志在巅峰”,昭显青年委员们为守护呼吸健康勇攀高峰的决心,更印证呼吸学科向强学科、先进学科迈进的铿锵步履;“科研路,聚智慧,屡创荣光。朝前迈,愿学科腾达,永耀东方”的赤诚抒怀,续接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时代豪情——以科研攻坚破解呼吸健康难题,以协同创新推动呼吸学科发展!
朗诵的余韵尚未消散,熟悉的旋律又在此间响起——青年呼吸学者们共同演唱《国家》一曲。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歌声伴着湘江潮声回荡,这份共鸣有了更深刻的注解:守护每一个人的呼吸健康,是为千万个“小家”筑牢幸福根基;推动呼吸学科建设发展,亦是为国家“大家”的健康事业添砖加瓦。一曲终了,青春之声诉壮志,湘江潮涌寄初心,橘子洲头留下久久不散的回响。
本文内容来源自“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