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ERS2025在荷兰阿姆斯特丹RAI圆满落幕,中国学者带来265篇Poster、53场Oral Report,其中有一个群体格外亮眼——现场屡屡看到中国青年医师的ERS口头报告、壁报,《呼吸界》记者在现场特别采访了8位青年医师分享了自己带来的学术成果和参会感悟,在采访中,各位青年学者的观点和感悟“不谋而合”——深度互动带来的双向学术交流无比珍贵,中国学者们开始与国际同行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了“领先”水平。
金句集锦
- 那种与思想的源头直接对话的瞬间,往往能拨云见日,带来“一语点醒梦中人”的启发,有时候不是读文献能读到的。
- 一次报告后,我与演讲者深入交流研究设计与结果,直到最后才惊讶地发现,对方正是我长期关注系列论文的第一作者——而他年轻的面孔让我一时难以置信。
- 即便是在汇报后,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前来交流和探讨……这对年轻学者而言,是极其珍贵的经历。
- 在ERS听到相关研究方向的提示后很受启发,因为那正是自己感兴趣却未敢着手的方向,“探索的底气”更多了。
- 我们的研究质量正在与国际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领域可以实现“领先”。
- 此次ERS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了解到全球呼吸领域学者所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拓宽了我的科研视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赵智玲医生是第二次参加ERS会议,但感受仍然十分深刻,她说,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体验,参加ERS 2025所带来的震撼、思考与成长远超预期。首先,这是前沿动态的“风向标”——会议上,领域内的顶尖学者带来了最前沿的主题报告。这不仅仅是学习新知识,更是理解整个领域正在向何处去。那种与思想的源头直接对话的瞬间,往往能拨云见日,带来“一语点醒梦中人”的启发,有时候不是读文献能读到的。此次自己代表童朝晖教授团队参会,通过展示研究成果,她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的宝贵反馈,这些意见帮助她认识到工作的不足,明确了未来改进的方向,促进了个人成长,也拓宽了视野与格局。
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闫梦薇医生是本次ERS荣获“最佳摘要奖”的文章作者之一(详情请见:ERS 2025我来了丨两位中国青年呼吸医生获“最佳摘要奖”!这是ERS从14个学组提交的摘要中评选出的最高荣誉),她还汇报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诊断试验,探究了新型感染标志物黏病毒抗性蛋白A(MxA)在呼吸道病毒感染中的诊断价值。研究发现,MxA在区分病毒性感染与非病毒性感染方面表现出优异的鉴别能力,为发热门诊和急诊提供了一种新型病因辅助筛查工具。
谈及此次参会的感受,闫梦薇医生提到,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大会上进行口头发言,将团队的研究成果分享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此次ERS之旅也让自己受益匪浅,了解到全球呼吸领域学者所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拓宽了科研视野。未来自己将继续深耕呼吸领域,期待在下一届ERS大会上能再次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研究进展。
浙江大学医学院2021届呼吸内科直博生唐浩宇医生重点讲述了自己的两点感受,一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有很先进的研究推出,真切感受到中国研究在国际舞台上正不断进步,从过去的学习、追赶到如今已在部分领域达到先进水平;二是听到了一些与自己此前想法不谋而合的报告,有些方向曾设想过,但可能缺乏勇气立刻深入探索,而在听到相关提示后很受启发,因为那正是自己感兴趣却未敢着手的方向,“探索的底气”更多了,作为 应颂敏教授团队的一员,他感谢导师及团队给予自己这次机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内科博士(南山班毕业生)黄浚峰医生说:“ 在深感开阔视野之余更备受鼓舞”,此次阿姆斯特丹的ERS之行,有幸能将团队自主研发的“BronchoAI”——可实现实时精准解剖或病灶识别的支气管镜AI系统带到世界舞台。即便是在汇报后,也有很多专家学者颇感兴趣、前来交流和探讨,并对研究提出宝贵见解,这对年轻学者而言,是极其珍贵的经历。最后,黄浚峰医生特别感激了导师李时悦教授及团队对自己每一次尝试的大力支持和信任。
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诗尧医生介绍,本次ERS2025年会上,代华平教授团队分享了两项研究,自己主导的这部分研究总结了中日友好医院2018年至2022年间开展的间质性肺疾病(ILD)多学科讨论(MDD)经验与成效。5年间共举行200场MDD会议,涉及2921例患者,平均每场14.6例,患者平均年龄59.5岁,男女比例相对均衡。结果发现,MDD能够显著优化诊断:约51%的病例在讨论后诊断被修正,其中无明确诊断的患者获益最大。同时,67.6%的患者治疗方案发生改变,最常见为糖皮质激素剂量的增加,也包括抗纤维化药物、免疫抑制剂及联合方案的调整。研究表明,MDD不仅提升了ILD的诊断准确性,还促进了治疗决策的规范化与个体化,对改善患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在全国推广可进一步推动ILD诊疗水平提升。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2024级直博生郑子文医生讲到自己看到的非常动人的一幕:许多学者在麦克风前排起队,一个接一个地向讲者提问,而讲者也都会积极回应。他认为这种深入讨论对于学术交流至关重要,与很多“讲完课就结束”的会议形式不同,这里真正体现了学术的互动与碰撞…… 郑子文医生来自侯刚教授团队,尤其让他感到自豪的是,中国学者表现得非常出色,无论是展现出的自信,还是英语的流畅程度,都达到了国际化的水准,能够无障碍地与全球同行进行交流,这充分说明,我国学者的研究质量正在与国际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领域可以实现“领先”。
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的刘东医生感慨“深刻体会到学术交流的价值”:“近期自己一直关注呼吸道病毒感染及其继发真菌感染的研究,数篇发表在顶刊的工作让我印象深刻,一次报告后,我与演讲者深入交流研究设计与结果,直到最后才惊讶地发现,对方正是我长期关注系列论文的第一作者——而他年轻的面孔让我一时难以置信”。此外,自己还结识了多位来自国内不同中心的优秀青年学者,大家在研究思路与职业发展上相互启发、碰撞出新的想法。这次经历让他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与追赶的目标。他特别感谢曹彬老师和王业明老师的悉心指导与鼓励,正是这些支持让他有机会开阔视野、突破自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健康研究院吴可凡医生是为数不多的硕士研究生阶段便参加ERS这种呼吸领域大型国际会议并进行汇报的青年学者,他认为这次经历为自己接下来的研究道路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灵感,对自己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在这里能接触到呼吸最前沿的知识,和国际专家面对面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
吴可凡医生来自冉丕鑫团队、导师是周玉民教授,此次他带来了新颖、小众又“跨界”的研究——慢性呼吸道症状人群中,抑郁和小气道功能障碍对长期全因死亡率的影响。抑郁是慢性呼吸道疾病中常见的并发症,而小气道功能障碍是许多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早期阶段。目前还没有人研究它们对预后的共同作用。此次先研究单一疾病对慢性呼吸道症状人群预后的影响,发现抑郁和小气道功能障碍均可以增加结局的死亡风险。接着研究发现抑郁合并小气道功能障碍增加了结局的死亡风险,且结果超过了单一疾病的影响,具有合并效应。这些发现强调了早期识别、干预、管理慢性呼吸道症状人群抑郁和小气道功能障碍的重要性。
ERS 2026将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呼吸界》期待与您再会!
《呼吸界》记者阿姆斯特丹现场报道,视频拍摄与制作:刘迪;采写编辑:Jerry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