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院士:「三大国家级项目」务必更加做实、做细,笃实、努力推进慢阻肺「防诊控治康」——我国慢阻肺防治现状核心信息首次发布
来源: 呼吸界 2021-11-17


今天是第20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为「健康呼吸,无与伦比」。2021中国慢阻肺规范化分级诊疗大会今天上午在京召开,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院士;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吴良有;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李大川;中日医院院长周军等领导到会并致辞,中日医院书记宋树立主持。中日医院呼吸中心杨汀、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宋元林、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刘晓菊、驻马店市委书记鲍常勇分别介绍了项目执行情况并分享慢阻肺防控经验。


吴良有副局长说,幸福呼吸全国慢阻肺分级诊疗规范化推广项目从启动以来,积极探索慢阻肺早期筛查、干预适宜技术,提升基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能力,试点推进全流程规范化的慢阻肺健康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项目地区居民和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慢阻肺防控意识和水平。为推动建立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慢阻肺健康管理工作机制提供了宝贵的试点经验。


李大川副局长指出,应该说进入「十四五」时期,特别是健康中国行动,明确了到2030年慢性呼吸疾病特别是慢阻肺的管理目标,包括死亡率、知晓率都有明确的指标,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很多工作要做。考虑到慢阻肺的疾病特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必须发挥本机构的功能和任务,才能够实现慢阻肺规范化诊疗,才能解决群众的健康问题。


聂春雷司长强调,近几年来,国家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日益重视,积极推进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是,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整体的防控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必须继续加大力度,完善基层呼吸系统疾病的规范化防诊治体系和能力建设,努力提升基层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能力,让更多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够得到规范的诊治和健康管理。


图:(从左至右)吴良有副局长、李大川副局长、聂春雷司长


王辰院士:中国医学界从思想观念上有了三个重要转变,「三大国家级项目」务必做实、做细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院士在会上强调:慢阻肺已是单病种造成人口死亡的第三大疾病,在中国如此,世界上也如此,这种趋势若不加以控制,将愈演愈烈。慢阻肺在中国40岁以上人群达到13.7%,70岁以上人群接近1/3-1/2。慢阻肺患者每天生活在无以名状和难以言说的痛苦之中,焦虑症、抑郁症发生率陡增,这是他们的真实境遇。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早期预防、发现和及时干预。


王辰院士指出,一种病,在流行病学上有五大指标:第一个指标是发病率。由于巨大的吸烟人群,每年慢阻肺发病率都在增加;第二个指标患病率,慢阻肺的患病人数已达1亿,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第三个指标是病死率。慢阻肺到后期往往是老年病人多种复合病种最直接的致死原因,慢性呼吸衰竭,呼吸功能不全造成急性发作,是造成患者极大痛苦的重要根源。第四个指标叫死亡率。慢阻肺已是造成人口死亡的第三大疾病,如此严峻的流行病形势面前,不敢忽视。第五个指标叫疾病负担。慢阻肺可造成经济上、劳动力上的巨大损失,而它又发生于无形之中。 因此,必须将最先进、最好的模式应用于中国目前的情况,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


王辰院士表示,近几年,中国医学界从思想观念上有三个重要转变,这三个转变是医务界对包括慢阻肺防治在内的一些重大健康问题的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医务人员由重点关注诊治,转向关注防诊控治康;第二个转变是中国医务界正在发生、且力促发生的,由关注眼前的病人转向关注人群、进而关注群众、关注人类的转变;第三个转变是在行动上由单纯的卫生界为主转向社会各界一起行动。「幸福呼吸」项目、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慢阻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这三大国家级项目结构合理,是实实在在的项目,我们务必笃实努力、做实做细。


12586名基层医生、1708家医疗机构接受认知及慢阻肺现状调查


在今天的会上,全国慢阻肺防治现状核心信息首次发布。据介绍,「幸福呼吸」项目目前已在31省51地市开展,覆盖人口近3亿,已完成慢阻肺问卷筛查超过160万人,超过44万人次接受了肺功能检查,4万余名患者纳入慢阻肺规范化管理,超过32万人次医师完成线上培训。四年来,该项目通过对超过160万名筛查对象进行慢阻肺问卷筛查,12586名基层医生、1708家医疗机构进行认知及慢阻肺现状调查,得到如下结论:


目前,我国的慢阻肺高危人群占比20.51%,即每5人里有1人属于慢阻肺高危人群。应对高危人群行进一步肺功能检查,早期确诊和干预。


对一级医院肺功能仪配备情况进行调查发现,2019年一级医院肺功能仪配备率46.4%,较2017年幸福呼吸项目开展前的15%有显著提升。2020年国债项目国家又为全国50%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了便携肺功能仪,预计基层缺乏肺功能仪的状况将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吸入药物是慢阻肺长期治疗的基石,但慢阻肺治疗常用的两种吸入药物(LAMA和ICS/LABA)在一级医院配备率仅10.2%和23.1%,配备严重不足。该现象与抗生素在各级医院都具有90%以上配备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对慢阻肺相关知识的掌握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上升的空间。而对公众的调查显示,64%的公众对慢阻肺「完全不知道」,超过70%受访者愿意获取慢阻肺相关防治知识。与2012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相比,试点地区经过科普宣传,公众对慢阻肺的知晓情况已经从12%上升到36%。


三大项目使中国慢阻肺防控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


会上,中日医院呼吸中心杨汀主任介绍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未来规划。



2017年启动的「幸福呼吸」项目,以全国呼吸专科联合体为依托,全国31个省39个慢阻肺分级诊疗试点地区和12个建设单位,通过基层医师慢阻肺知识培训、慢阻肺诊疗技术普及推广、慢阻肺疾病高危人群筛查、慢阻肺患者规范化诊断和长期随访管理、疑难危重症转诊及远程会诊,推动全国范围的慢阻肺分级诊疗与管理。


2020年9月,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启动。国家首次拨专款10亿,为50%基层医疗机构配备肺功能仪。为基层搭建国家级学习平台,提高了基层呼吸知识水平。「国债项目」使慢阻肺的筛查有了物质基础和人才储备。


2021年,慢阻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启动,呼吸领域第一次立项,在全国160个区县对80万人开展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和综合干预,40%项目区县为前期参加幸福呼吸项目的地区。


我国慢阻肺「防诊控治康」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



会上,「幸福呼吸」第四期试点地区牵头单位及建设单位授牌仪式举行,并进行了《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报告(2020年度)》及《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管理规范》新书发布仪式。大会还启动了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健康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关爱项目。


本文完
采写编辑:冬雪凝;排版:Jerry
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