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武教授:PEF监测在哮喘管理中的应用
来源: 呼吸界 2021-12-01


引言


哮喘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逐渐增加趋势,然而我国哮喘的控制率仅为28.5% [1]。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及监测呼气峰流速(PEF)变化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应用网络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哮喘的智能管理,是实现哮喘整体控制目标的重要措施。


1、加强患者自我管理是哮喘整体控制的关键


哮喘需要长期规范化治疗,评估、治疗调整及监测三部分的循环对哮喘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GINA2021指出:成人及青少年(≥12岁)应该采取哮喘阶梯治疗方案,如图1 [2]


图1. 成人及青少年(≥12岁)的哮喘阶梯治疗方案


为实现哮喘整体控制的治疗目标,在哮喘管理环节需医生与患者各司其职共同参与。然而,研究发现,在亚太9个国家和地区的哮喘控制水平中,中国大陆的哮喘良好控制率明显低于其他国家 [3] 。导致哮喘控制率差的主要原因有:医生开展患者管理比例低、患者自我管理意识薄弱,如依从性差,对疾病认识不足和自我管理能力有限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调研显示,大部分哮喘患者没有采取相关监测方法及记录,而且不知道进行哮喘监测的目的和方法 [4] 。PEF是哮喘患者自我监测的重要管理工具,但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的PEF监测却严重不足,有83.92%患者从未听说过峰流速仪,每天使用峰流速仪进行病情监测的患者仅为1.62% [5]


2、哮喘自我管理及PEF监测的价值


GINA和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都倡导对各类哮喘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 [2]。哮喘自我管理主要包括哮喘相关健康教育、哮喘急性发作先兆的识别和处理及哮喘自我管理的工具的使用,如图2。


图2. 哮喘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


哮喘控制测试(ACT)和PEF是两种临床常用的病情监测工具,可帮助患者从症状和肺功能两方面持续进行哮喘病情的自我评估和监测 [1,2]。ACT是一种以简单问答的形式评估哮喘控制水平的问卷,适合哮喘控制不佳的患者使用,推荐每4周作一次测试评估 [6,7]。PEF检查是一种实时哮喘监测的简单而有用的工具,可监测哮喘患者肺功能变化,已经被广泛用于哮喘的自我管理中 [8]。峰流速仪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患者可在家每日自我监测PEF,能直接反映气道通气情况,预测是否发生急性发作,常见的如图3所示。


图3. 常见的简易呼气峰流速仪


PEF监测具有多种临床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帮助识别哮喘急性发作先兆及急性发作程度的量化,如图4所示。如果患者的PEF值在近期内出现以下变化,应警惕哮喘发作:下降至正常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的60~80%或更低;较平常的基础值降低20%以上[9-12]
  2. 显示哮喘药物治疗效果,研究显示,哮喘药物治疗前患者的PEF值较低且变异率大,经规范哮喘药物治疗后,患者的PEF值显著升高且变异变小[13]
  3. 预测患者停药后的哮喘控制情况,来自瑞士的一项研究表明,ICS停药后晨间PEF变异系数越大,患者哮喘不佳出现的时间越早[14]
  4. 助力实现更好的控制哮喘并减少急性发作,研究发现监测PEF后可帮助更好的控制哮喘,减少急性发作的比率,如图5[15]


图4. PEF监测值与急性发作严重程度的评估


图5. 对比监测PEF 1年后与未监测PEF前1年内的哮喘控制情况和哮喘急性发作情况


3、应用智能哮喘管理可提高患者监测PEF和用药的依从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智能管理,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如开展远程视频、网络、APP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家用智能肺功能测定、智能用药监测设备等,帮助哮喘患者进行自我病情监测和用药管理 [1]。传统管理工具需要手动记录,操作麻烦,且不能及时反馈给医生,患者依从性低[16,17]。调研发现,使用电子PEF监测3个月后,仍有32%的患者每天至少测量一次PEF,63%至少一周测量2次PEF,患者依从性远远高于传统PEF监测方法[16]


有效指导的哮喘自我管理可大大降低哮喘的致残率,能减少 1/3~2/3 的哮喘相关住院率、急诊就诊和非预期就医、误工/误学时间及夜间憋醒等。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推荐使用家庭PEF监测。研究发现,PEF监测结合手机反馈指导相较于常规管理能显著减少哮喘患者的咳嗽症状评分和夜间症状评分,如图6 [18] 。在改善哮喘患者肺功能方面,PEF监测结合手机反馈指导也具有明显优势,研究发现PEF+SMS组治疗后相较于治疗前显著改善FEV1,而常规治疗组则无差异,同时PEF+SMS组治疗后的PEF变异率也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如图7 [18] 。此外,一项纳入288例青少年或成人哮喘未控制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相较于常规纸质文件管理,电子PEF结合智能手机管理有助于改善哮喘患者生活质量,如图8所示 [19]


图6. 比较PEF监测+SMS组与常规管理组的患者的症状变化情况


图7. 比较PEF监测+SMS组与常规管理组的患者的肺功能变化及PEF变异率

图8. 比较手机管理组和常规纸质文件管理组哮喘患者的管理情况


研究比较了吸入提醒和反馈与常规管理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发现吸入提醒装置显著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用药依从性对比为:73%±26% vs 46%±28%(P < 0.0001),如图9 [20]。哮喘智能管理在患者病情控制及预后也具有优势性,一项关于智能管理对哮喘治疗疗效的meta分析发现,智能管理能降低1年内哮喘急性发作住院的风险,OR=0.25,如图10 [21]


图9. 比较了吸入提醒和反馈和/或个性化依从性讨论与常规管理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图10. 智能管理对哮喘急性发作效果的RCT研究结果


4、总结


哮喘需要长期规范化治疗,其中哮喘患者自我管理是控制哮喘的关键环节。PEF监测有助于患者自身识别哮喘急性发作先兆,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用药方案与控制哮喘,减轻急性发作。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智能管理是实现哮喘整体控制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智能哮喘管理能提高患者监测PEF和用药的依从性,助力改善患者症状、肺功能、生活质量,并较少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0,43(12):1023-1048.

2. GINA 2021. https://ginasthma.org/reports/

3. Gold LS, et al. Respir Med. 2014 Feb;108(2):271-7.

4. 叶丽娟.西部医学,2012,24(01):165-166+169.

5. 苏楠.中华内科杂志,2015,54(08):680-683.

6. Korn S, et al.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11; 107(6):474-479.

7.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1;36(5):331-336.

8.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8,41(03):171-178.

9.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6, 39(9):675-697Lahdensuo

10. GINA2018.http://ginasthma.org/2017-gina-report-global-strategy-for-asthma management-and-prevention/.

11. A. BMJ, 1999; 319(7212):759-760. PMID:10488007.

12. 林江涛. 中华医学杂志, 2017; 97(30):2329-2332.

13. Ayres J, et al. Brittle asthma. Thorax. 1998;53:315–21.

14. Thamrin C, et al. Thorax. 2010;65:403–8.

15. 李剑.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03):233-235.

16. Antalffy T, et al. NPJ Prim Care Respir Med. 2020 May 8;30(1):19.

17. 刘晓静.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19, 46(1):98-102.

18. Ostojic V, et al. Telemed J E Health. 2005 Feb;11(1):28-35.

19. Ryan D, et al. BMJ 2012; 344:e1756.

20. Foster JM,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4 Dec;134(6):1260-1268.

21. McLean S, et al. CMAJ. 2011 Aug 9;183(11):E733-42.


作者简介


黄克武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中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工作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哮喘与变态反应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系副主任。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

主要从事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与研究工作。

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多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Lancet, Eur Respir J, Critical Care Med等期刊发表论著50余篇。


本文完
排版:Jerry
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