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10月18日下午,在世界结节病和肉芽肿疾病协会年会(WASOG2017)、结节病与间质性肺疾病国际会议开幕之前,来自荷兰、德国、日本等国家的Marjolein Drent教授、Ulrich Costabel教授、Arata Azuma教授等五位外国专家,和我国北京协和医院朱元珏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健教授、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李惠萍教授、中日医院代华平教授、南京鼓楼医院蔡后荣教授等人一起,和中国患者面对面,为他们解答目前治疗中依然存在的问题。机会太好,小编都激动得把水都打翻了。
(此次共有10位患者参会
为保护患者隐私
以下均为化名)
1、33岁的池女士是LAM患者,做过肺移植,如今长期服用免疫制剂的药物。她的问题是,她从出院到现在药量没有减,一直服用大剂量的药,但是相关指标还是上不去。长期服药是否会对肾脏、肝脏有损伤?引起LAM这个病的原因?LAM是否会遗传?
以下是小编做的中外专家解答汇总: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也不同,因此有些人吃药的剂量要比别人高。这种情况可能和遗传背景有关,如果有这方面的检测可以做,看是否需要使用更高剂量的药物。有的时候人体对某种药物确实不能产生反应,这种情况就要看看有无替代药物。长期服药的患者,可定期关注肝肾功能,如果相关指标有升高,可以和医生讨论如何护肝、护肾等问题。
LAM的发病率不低,目前医学界也在逐渐该病。目前认为LAM和基因有关,是基因突变的积累。该病变是在体细胞,不在生殖细胞内,因此不必担心遗传。肺移植后再患LAM的情况目前还没有发现,但再患结节病的有出现过。
另外,患者说的指标不是服药的绝对值,只要目前通过服药有效地抑制了免疫反应,身体情况稳定住了,就可以了,不必盲目追求指标。
2、戴先生是肺纤维化患者,在代华平教授的治疗下,他现在可以出去旅游了,今年甚至去了美国那么远的地方。不过,他目前还受干燥综合征的困扰,经常流鼻血,还有明显的眼干,容易感冒;虽然他说自己现在一口气能上3、4层楼,但也反映自己容易觉得累。此外,他还有过胃反流。所以他想问几个问题。
以下是小编做的中外专家解答汇总:目前戴先生一个月只有半个月吃药(戴先生自己说哒,依从性不太好啊!——小编啰嗦了)因此教授们首先“敲打”他,——要规律服药。如果没有症状反复,不用加药。否则还要加另外一种免疫抑制剂。
关于戴先生问的自己要不要做肺移植,中外专家统统表示患者你太着急了,你做肺康复就好,还没必要做肺移植。通俗点说,肺纤维化让肺逐渐萎缩,而肺康复就是要让肺变小的速度慢下来。而康复训练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那就从今天开始吧——小编又啰嗦了),主要推荐深呼吸,做肺纤维化呼吸康复操,而且要规律地坚持下去。这套操主要是三个瑜伽动作。
听会的时候,小编这个着急啊,某某某患者,你咋半天说不清?所以小编这里总结了一个看大专家的小贴士:
小贴士:
为节省双方时间和保证病史的准确,当患者与医生沟通时,应尽可能免去宣泄情绪和叙述个人无关经历的环节,简要描述现病史及所服药物。
当医生询问目前身体状况时,避免使用“还可以”、“不咋样”之类含糊不清的回答,尽可能完整提供过往病历及检查结果,用数据说话。
如其他家庭成员患有相同疾病时,也应此情况告知医生,以查看是否有家族史。
加入病友组织很好,病友间互相鼓励有助保持心情愉悦,但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所以不应盲目相信病友们所推荐的疾病疗法。
在就诊时,医生“看”患者,患者也要“看”大夫,目前我国医院门诊量庞大、医生能力良莠不齐,仍存有医生靠道听途说来确诊疾病的情况。遇到此类情况时,可选择更换医院就诊。
检查结果上的数字指标并不能显示疾病的好转或恶化,医生还会综合指标和临床症状来评估患者情况,所以不必因为指标变化而过分恐慌。
部分呼吸疾病可通过肺移植等外科手术根治,但并非每个人都需做肺移植,更重要的是及时随访以关注疾病进程。规律规范的康复训练可以达到锻炼肺功能的目的。
最后,患者及家属应对所服药物有所了解,在不断进展、不能逆转的疾病面前保持积极的态度、谨遵医嘱、规律服药,更多药物临床试验还在进行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