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网站开通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招生改革4+4模式能否培养出创新医学人才?
来源: 呼吸界 2018-07-26

昨天,引起医疗界的广泛关注的北京协和医学院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正式开始招生,据2018年招生简章显示:试点班2018年招生不超过30人、需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且需在校成绩单、英语CET6级或相当水平的英语能力考试成绩单、2名副教授以上推荐信及其他能佐证具有学习医学能力等相关材料,并于2018年8月1日至8月26日之间登录试点班招生网站(http://mdadmission.pumc.edu.cn)在线填写申请表。此次申请表提交截止日期是2018年8月26日。

 

一周前,北京大学教务部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一篇题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试点班招生》的消息,拟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非医学类专业,招收有志于医学事业的大四学生到协和就读临床医学博士。


来源 | 北京大学教务部

 

全文仅一百余字,却在医学甚至其他各行各业迅速发酵,是否可以理解为招收不同学科教育背景的本科生学医?措施实行之后,第一学历非临床医学的毕业生无法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怎么办?文科生能否报考?培养、考核及毕业标准如何?在公众提出诸多好奇和疑问时,这则信息的阅读人数迅速突破十万,并共收到近两千份有效答卷,其中不少问卷填写者来自哈佛、耶鲁、霍普金斯等海外名校。

 

在协和医学院2018届毕业典礼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院士发表了精彩演讲,特别指出,所谓「4+4」体制,前面第一个「4」是任何本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满足一定的医预科基本条件之后都可以报考医学院,医学院从中进行选择。它的一个作用是多学科背景的学生可以进入医学领域,它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在各个专业优秀生中选择一些最优秀的学生进入到医学这个领域。这不是医生自恃太高,不是医学这个行当自恃太高,而是因为医学太关乎人类的根本和终极利益——生命和健康。

 

王辰院士还提到,4+4模式满足了医学两个条件:第一,是以人力所能及的方式设计、体现了医学的多学科性;第二,是设立了可以通揽天下各专业精英人才从医的机制。当医学院同学来源于不同的本科专业背景时,不同学科所训练的学术习惯、学术思维,在医学生阶段,在未来医学生成为医生或者其他医学科技人员或者卫生管理人员的时候,这些多学科基因会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是在医生和医学界群体中的表达,避免了个体表达的不足和有限性。

 

对于4+4的优势和今后的发展,王院士提到, 医生群体中融入了多学科的基因,这一群体就会成为一个承载了人类所能够承载最丰厚知识的群体,也必然会最为社会所尊重。这就是4+4的妙处。学校会积极对院校教育进行4+4的改革。对于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学校也会有所部署推进。



原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生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李沉简教授是协和八年制84级的学生,曾在康奈尔大学医学院长期任教。他在接受《呼吸界》采访时表示非常支持协和医学院的这个革新措施。他称:「这个做法起码有几个优点: 第一,大学毕业生甚至更高学历的人比高中毕业生要成熟多了,对学业、社会、人生规划都理解深得多。这时做决定以医学为终身职业,比高中毕业时要靠谱得多。 这是对学生负责。第二,在优秀的大学完整地经过人文社科、理科和生命科学的训练,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的锻炼的同学中,协和医学院再择其最优,这样的再次挑选保证了菁英人才的汇集。这也是哈佛、霍布金斯等所有顶级医学院的做法。第三,除了传统的生物专业学生,协和还可以选择相当数量的各方面人才(数、理、化、信息、工学、文、史、哲、社会、法律等等),保证医学顶级人才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因为现代医学比任何学科都更需要综合。临床医学和医学科学都需要顶级的领军骨干,我们现在培养的是二三十年后要挑大梁的那些人……」


背景


「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加强医学领域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借鉴国际医学人才培养经验,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培养规律,体现医学教育对多学科教育背景人才的要求,立足于中国高校实际情况,从大学本科生中选拔不同学科背景、已完成通识教育并有志于学习医学的生源,接受临床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思想品德高尚、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扎实的临床技能和优秀的职业素养,并具备多种发展潜能,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医学领军人才。


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