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病例启示:CA125飙升的“肺癌”实为结节病
与大家分享EBUS-TBNA操作技术详解前,首先分享一个病例:患者冯某,女,49岁,因“咳嗽、气短2月、伴痰中带血1周”入院。这是7年前的一位患者,也是我们的同行。她出现咳嗽气短、痰中带血的情况后,行胸部CT检查发现双肺多发结节、肺门增大。首先进行了血液肿瘤标志物系列检查,提示糖类抗原CA125明显增高(277.20ng/mL),NSE轻度增高(18.77ng/mL),高度怀疑恶性病变。患者非常紧张,遂行PET/CT检查,结果提示双肺多发团块影,葡萄糖代谢(SUV值)不同程度增高,亦考虑恶性病变(如淋巴瘤可能),故建议行穿刺活检。
这位患者曾在外院接受常规气管镜检查,但未能获取有效活检组织。我们为其安排行EBUS-TBNA(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结果显示穿刺标本为“肉芽肿”。我们当时并不放心,还请教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非常擅长诊断结节病的教授,最终诊断为结节病。按结节病方案治疗后,患者肺部的团块和胸腔积液均吸收。
从这个病例出发,如果遇到肺门淋巴结肿大或肺门旁团块影,我们可以考虑行EBUS-TBNA。
二、EBUS-TBNA如何带来破局?其结构与关键部件?
EBUS-TBNA 即“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是一种先进的微创诊断技术,主要用于获取纵隔及肺门病变组织。临床上我们经常称之为EBUS。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肺癌分期、纵隔肿瘤诊断及感染性疾病检测等方面为呼吸系统疾病提供精准的病理依据。其优势在于微创、精准,但存在操作技术要求高、设备依赖性强且昂贵等局限,仍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评估,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但随着配备该设备的医院数量逐渐增多,熟练掌握其操作技术也愈发重要。操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并关系到镜子的维护保养。
目前主流使用的超声支气管镜品牌有奥林巴斯和富士两种,我们科室使用的是奥林巴斯BF-UC260FW型号,其先端部外径约为6.9毫米,插入部外径6.3mm,我们操作中需要关注镜子的直径大小,以便判断其能否穿过特定解剖结构。镜身的主要结构包括内镜电缆链接口、超声电缆链接口、前端的内镜超声探头、超声水囊注水口以及内镜吸引口等。
图片还展示了钳子管道的出口、物镜和光导、水囊槽、超声换能器,镜身外端有水囊送水和吸引口,以上是其结构。
三、图文、视频全方位讲解需要注意的EBUS-TBNA操作细节
1、水囊的正确拆装:
包括水囊状态确认、安装及拆卸。
(注:如果患者纵隔淋巴结显著肿大或者出现类似大片淋巴瘤的情况,有时即使未充盈水囊,超声探头贴近病灶也可以捕捉信号,但对于较小的病变,如直径两厘米以下的纵隔淋巴结肿大或者纵隔占位,通常都需要使用水囊)
水囊安装时需要非常小心,因为它比较“娇贵”,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破损,一旦破损导致漏水,则无法获得清晰超声图像。
安装步骤:待水囊中气泡全部排出后,将水囊窄口环套在镜子最前端凹槽内。必须确保水囊的两端都卡在超声探头的两侧凹槽中。
视频1:用手指将水囊窄口环套在超声探头最前端
水囊每次使用后都应拆卸,拆卸时要动作轻柔些,拆卸水囊时不可使用指甲将水囊抠下,我们不建议内镜室的技师留长指甲,以免抠破水囊。水囊每次使用后务必拆下,否则会导致水囊黏附在超声探头外皮上难以取下。
2、穿刺针的规范使用:
使用前准备:在活检管道口安装一次性吸引活检帽,此处需要注意:活检帽的箭头标志不要朝向操作把手处,应朝向外侧(参见下图)。
安装环节图文展示:
1)在插入吸引活检针前,要将内镜的角度回复到0位,否则很容易穿破结构;
2)要将活检针缓缓插入内镜活检管道。
3)接下来按照“LOCK”箭头方向滑动连接卡锁,直到听到“咔哒”声。确认活检针牢固的连接在内镜的活检管道口上。
4)松开鞘管调节旋钮,缓慢推进管鞘,直到内镜画面中看到鞘管。严禁镜下未见鞘管就伸出穿刺针,避免损伤超声内镜的工作孔道。
注意:鞘管形态会因内镜角度而发生一些变化,可能变大或变小,要时刻注意内镜画面中的鞘管影响,可呈现为半圆形或者椭圆形。
拆卸环节:1)拉动针芯滑动把手,直到听到咔嗒声,并看到标识;2)将针芯调节器拉回到滑动把手处,并将其锁定;3)将滑动卡锁解锁并将穿刺针拔出。
注意:为避免划破镜身,针芯滑动把手一定要回零位,看到标识,并将调节器拉回到把手处锁死,以免针芯戳出,损伤钳道。
以上是安装吸引活检针的关键步骤。还需要注意设备维护与故障预防,常见故障可能包括弯曲管凹陷、橡皮破损、超声镜子破损(下图从左至右)等,为预防此类故障,需避免任何磕碰、挤压,再次强调前文的关键操作细节,需要在可以从监视器图像上看到穿刺针先端部的情况下再释放针头。
我以视频形式为大家演示过程。首先经气管、声门后方进入气管,通过超声引导来回探查,发现、定位病灶并评估最佳进针位置,接着选择血流信号最少的部位进针,这时有一个难点,要从45度角调整、确定进针角度,会有标尺提示我们进针深度(视频中为1.5厘米),随后进行反复抽吸,抽吸次数通常为25-35次。我们的操作技师对从水囊安装到最后的抽吸步骤都非常熟悉,因此极大程度上方便了医生的操作。
视频2:顾兴教授演示EBUS-TBNA 操作过程
四、EBUS-TBNA技术方面,同道们还常有一些其他关注点
活检针的选择:
医生会根据病灶位置、性质等选择活检针,选择合适活检针有助于精准诊断,避免误诊漏诊,优质活检针可获取完整、足量且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减少组织受压等损伤,提升诊断效能。我们在操作时经常思考,不同活检针在材质、粗细、针长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特性是否影响取样效果与诊断准确性?
我查阅资料后,对比了常用的21G与22G活检针的诊断率。从Meta分析结果来看,21G与22G活检针在EBUS-TBNA中的总体诊断率无显著差异。在亚组分析中,针对结节病,两者也具有相似的诊断价值,另外存在一些争议,部分研究认为21G在结节病及肺癌分型方面优于22G,而另一些研究则支持22G在保存非坏死性肉芽肿结构方面更具优势,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19G活检针的诊断率是否更高?研究同样表明,19G与21G/22G活检针在EBUS-TBNA中的总体诊断率无显著差异,在良性病变诊断率和其他亚组分析中的区别也不大。然而,部分研究显示,19G活检针在良性疾病中的诊断率较高(89.6% vs. 69.8% vs. 37.9%),提示其在此类良性疾病诊断中可能具有一定优势,我们据此可以展开多中心研究探讨。
目前还出现了新兴的25G活检针,它有何技术优势?
我尚未使用过,只查询了资料:25G活检针采用钴铬合金材质,其细长设计及独特侧切槽可能有助于获得更完整的组织核心标本、减少穿刺次数、提升操作效率。25G活检针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US-FNA)中展现出更好的穿透性及抗变形能力,其应用潜力值得进一步关注研究。另外还有报道认为,25G活检针在EUS-FNA中可表现出更少的标本血液含量及更易达到难以穿刺位点的优势,其在EBUS-TBNA中的应用前景值得关注。
麻醉与镇静:
我们最初开展EBUS-TBNA时,尚无全麻支持,介入操作时都是采用局麻,患者体验非常痛苦,因此我们现在常规使用全麻。
无论采用何种麻醉方式,气管内进镜方法都有以下要点:气管内进镜需先进行气道评估,包括查看口腔、咽喉情况,确保无阻碍。患者取合适体位,如仰卧位头稍后仰,为顺利进镜做准备。操作时,要沿咽后壁推进,看到会厌后调整角度,在声门张开时迅速准确将镜身送入气管(声带像一个三角形,靠后进入损伤声带较小,术后声音嘶哑和咽痛的症状通常较轻)。进镜时要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气道黏膜。全程注意监测患者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停止操作并处理。
水囊充盈操作方法:
首先,准备环节需要检查水囊完整性,确保无破损、漏气,清理周边杂物,备好适配的水源与输水管道,保障充盈流程顺畅开启,避免异物混入。
连接与注水操作时,将输水管道紧密连接水囊入口,缓慢开启水源阀门,控制水流平稳注入。密切观察水囊形态变化,防止因注水过快导致囊体破裂或局部“鼓包”。
最后进行充盈后检查处理,注水至合适容量后,关闭水源,拆卸管道。仔细检查水囊密封处,轻压囊体确认无渗漏。若用于储水,将其放置平稳处,做好防护与记录。
操作前准备:
我们的技师和医生会共同检查确认穿刺针套件,穿刺针套件含穿刺针、导丝、扩张器等部件,各组件协同工作来满足不同医疗场景下的穿刺需求,外观完整性检查内容包括:查看穿刺针有无弯折变形,套件各部件表面应光洁,无锈蚀、划痕,确保使用安全与效果。
功能性能方面,要测试穿刺针锋利度,检查导丝柔韧性,验证套件各部分连接顺畅,保障穿刺操作顺利进行。
其他还包括导丝与套管准备,导丝引导器械路径,套管提供支撑通道,二者协同确保介入操作顺利进行,减少组织损伤风险。需要严格消毒,检查完整性与通畅性,根据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型号与尺寸,操作前还要仔细核对导丝、套管规格,再次确认无菌状态及功能正常。
关于穿刺次数,目前EBUS-TBNA相关共识推荐:如果获取的组织条治疗较好,通常需要3条即可,若组织条质量较差,则需要穿刺4次。
希望本文能给您带来收获和思考,若您有任何心得、见解,或存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共同探讨!
专家介绍
顾兴
空军军医大学硕士生导师,曾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工作近 20 年,2020 年 1 月-7 月在唐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负责 RICU 病区,熟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各种疾病的诊治, 现任西安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陕西保健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呼吸介入学组负责人,陕西保健学会睡眠障碍学组副主任委员,西安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中国肺癌防治联盟青年委员,全军呼吸内科学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委员,发表中英文论著 10 余篇,参编介入专著3部,参与主持陕西省重点研发课题 1 项,西安市科技局重大课题 1项,兼任《国际呼吸杂志》编委。
本文由《呼吸界》编辑 Jerry 整理,感谢顾兴教授的审阅修改!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