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青岛呼吸产业大会暨第二十四届呼吸周丨心肺共守护,携手降风险
来源: 呼吸界 11-05


2025 年 11 月 1 日,“慢阻肺病心肺共管分会场” 在青岛香格里拉大酒店盛世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汇聚文富强教授、黄茂教授、宋元林教授、陈亚红教授、周京敏教授等领域权威,邀请到多位呼吸与心血管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 “急性加重风险再审视、心肺风险积极管理、未来诊疗探索” 三大篇章,通过专题报告、小组讨论与圆桌对话等形式,深入探讨慢阻肺病心肺风险的识别、积极干预、规范化管理及慢阻肺病创新治疗方向。


文富强教授、黄茂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强调了慢阻肺病心肺风险的疾病负担,指出心肺共管的前瞻性与必要性;阿斯利康中国助理副总裁、呼吸吸入事业部负责人童沁杰在企业领导致辞中坚定表达了企业愿景与使命。





第一篇章 急性加重风险的再审视-慢阻肺病心肺风险


宋元林教授作为主讲嘉宾,深度拆解 EXACOS-CV 研究内核,从研究设计到结果分析,全方位阐述慢阻肺病心肺风险的发病机制与识别要点,纠正临床认知误区,为高度重视及精准识别心肺高风险的患者提供了权威学术支撑。宋教授强调慢阻肺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为心血管事件,慢阻肺病急性加重可触发炎症、过度充气、低氧血症三大机制,导致肺部和心脏风险不断增加;因此倡导重视慢阻肺病患者的心肺风险评估并积极干预。



结束第一个课题后,所有与会专家开启了分组讨论,聚焦典型病例,针对慢阻肺病心肺风险易被忽视的临床难点展开热烈探讨,结合实战经验分享诊疗决策思路,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供了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展开的圆桌讨论由文富强教授主持,赵建平教授、周京敏教授、陈燕教授围绕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识别”心肺风险进行讨论,从慢阻肺病患者的风险管理、多学科协作、高心肺风险特征等方面提出创新观点。


100%全场参会者在调研环节认为心肺风险的管理应由呼吸-心内-社区医生共同承担!



第二篇章 慢阻肺病心肺风险的积极管理


陈亚红教授以“关注慢阻肺病患者的心肺风险,优化慢阻肺病患者管理”为主题,从疾病风险的评估与识别、治疗方案选择与管理等核心环节,详解如何优化临床策略,减少心肺不良事件与死亡,内容兼具学术高度与临床实用性。陈教授强调慢阻肺病的治疗重心正向预防疾病进展与降低心肺风险转移,中国慢阻肺病患者急性加重高风险人群特征包括既往有急性加重病史、多症状和活动耐量差、肺功能异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应积极评估患者的心肺风险,并优化高心肺风险患者的治疗策略,固定三联吸入药物相较于双联制剂及开放三联,能进一步降低急性加重及死亡风险,是高风险慢阻肺病患者的优选治疗方案。



接下来进行的第二轮分组讨论中,现场参会的所有呼吸科、心血管科及全科医生聚焦“慢阻肺病心肺共管的临床实践难点与突破”,围绕两例典型病例(中度症状慢阻肺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心内科就诊合并慢阻肺病患者)展开深度剖析,针对治疗方案优化、多学科协作等难点各抒己见,碰撞出诸多实用诊疗思路。



最后一个圆桌讨论由董亮教授主持,陈宏教授、程兆忠教授围绕“慢阻肺病心肺风险的协同管理路径及落地”展开深入探讨,明确了多学科协作机制、高风险患者的治疗管理方案、患者教育等关键落地节点,为学术理念转化为临床实效提供了清晰思路。程兆忠教授建议呼吸科与心血管科通过会诊等形式加强交流,同时强调规范诊疗、心肺共治的重要性,提出发现高风险患者时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陈宏教授提出心血管医生在随访期间应做好慢阻肺病患者的长期治疗管理。


调研结果显示89%的参会医生认为慢阻肺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属于高风险人群,支持起始使用或及早升级至固定三联。



第三篇章:未来新探索


张静教授以“慢阻肺病未来的探索:生物制剂临床应用前景”为主题围绕慢阻肺病治疗现状及生物制剂应用展开深度分享,从治疗目标、疾病痛点、发病机制到生物制剂研发进展逐层剖析,为解决慢阻肺病治疗未满足需求、探索未来诊疗方向提供了系统学术参考。指出慢阻肺病作为主要慢性气道疾病,当前治疗存在多重痛点:疾病负担重且专属生物制剂稀缺,治疗未满足需求显著。期待通过早期诊断干预的落地、新药研发的突破与临床诊疗的优化,早日破解慢阻肺病治疗困境,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生存质量,推动呼吸健康领域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结语


本次 “慢阻肺病心肺共管分会场” 以三大篇章为核心,汇聚呼吸与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通过学术演讲、病例研讨与圆桌对话,积极推动慢阻肺病心肺共管的诊疗理念落地。


  • 权威专家倾囊相授,从研究解读到临床实战全维度覆盖
  • 多视角思维碰撞,破解心肺共管临床难点痛点
  • 前沿方向精准预判,为慢阻肺病诊疗创新指明方向


慢阻肺病心肺共管分会场学术盛宴圆满落幕,为慢阻肺病心肺共管领域搭建了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临床诊疗水平进一步提升。期待以本次会议为起点,深化呼吸科与心内科的协同合作,将 “主动识别、规范管理” 的共识转化为临床行动,切实改善患者预后,为 “健康中国 2030”目标注入更强动力!


参考文献


1. Adeloye D et al. Lancet Resp Med. 2022;10:447-458; 

2. Lorcan P McGarvey et al. Thorax. 2007 May;62(5):411-5. 

3. Hou D, et al. Presented at ATS 2024 (Poster P160); 

4. 陈典,等.2025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治疗、管理及预防全球策略更新要点解读.中国全科医学,2025,28(16):1937-1949.

5. 陈亚红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0, 33(10):750-753.

6. Hurst JR, et alLancet Respir Med. 2024 May;12(5):345-348. 

7. GOLD 2025

8. The Lancet. Lancet 2022;400:863 (Editorial)

9.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高风险患者识别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国际呼吸杂志2022, 42(24): 1845-1863

10. Hurst JR et al. N Engl J Med. 2010;363:1128-1138.

11. Rabe KF, et al. N Engl J Med. 2020 Jun 24. doi: 10.1056/NEJMoa1916046.

12. Singh D,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24;doi 10.1164/rccm.202312-2311OC: Aug 30 [Epub ahead of print]



审批编号:CN-171008;有效期至:2026-2-4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用于推广目的


本文完

责编:Jerry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