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磅丨国家卫健委发布《县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全文+解读)
来源: 呼吸界 2022-02-17

国家卫健委日前发布《县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基于2016年国家将慢阻肺疾病纳入分级诊疗试点疾病目录以及国家提出的「大病不出县」两大背景之下,结合目前已有的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团队受国家卫健委委托执笔撰写完成。


方案对我国县域、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慢阻肺诊治工作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将对我国基层慢阻肺防治工作起到哪些至关重要的作用?《呼吸界》记者专访方案撰写者之一黄可大夫进行了要点解读。


6年摸底总结经验,历时1年撰写完成


黄可介绍,早在2016年国家将慢阻肺纳入第二批分级诊疗试点疾病目录,当时委托中日友好医院杨汀教授团队执笔撰写了全国层面的《慢阻肺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但该方案没有指定医院级别。而此次《县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出台,是以2016年的技术方案为雏形,收集6年以来广大基层医护人员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结合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历时1年,反复修改,对细节要求进行了全面完善。技术方案定位于县域,更加符合中国慢阻肺疾病防控的实际情况。

为什么要定位在县域?首先应于国家希望县级医院能够承担80%以上的大部分居民的疾病诊疗需求,提出了「大病不出县」的口号;二是通过6年来团队对全国县域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走访调研,发现我国有大量慢阻肺疾病患者均在农村基层,但诊断率、治疗率都非常低,农村基层、县域对解决慢阻肺疾病诊治问题的需求非常大;三是不同县级的基层医疗机构,慢阻肺诊疗能力十分欠缺,肺功能仪、药物配备较差,县域各级别医院各自承担职责没有清晰明确的划分,更无人指导。因而,《县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三个级别医院在慢阻肺诊疗过程中各自应当承担的职责。


完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缩短差距


黄可介绍,《县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制作了县域慢阻肺分级诊疗临床路径图和双向转诊流程图,程序步骤一目了然;将慢阻肺诊疗过程中有可能涉及到的评估检查和治疗都用数字编号详细分解,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承担哪些具体诊疗工作均能清楚看到。对不同级别医院有明确要求,需要对照各自级别医院的技术方案去履行职责,比如:县级医院要能够诊断慢阻肺疾病,要求县级医院能做支气管舒张试验,ICU能满足需要机械通气的重度慢阻肺疾病患者;乡镇卫生院需要做初步诊断慢阻肺疾病的肺功能检测,要求有肺功能仪,同时要求医生熟练操作使用肺功能仪,符合质控要求。要求医生了解对稳定期的慢阻肺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以及随访中应该注意哪些;村卫生室的医生要了解慢阻肺疾病,遇到咳、喘的患者要能想到可能是慢阻肺疾病。了解慢阻肺疾病的筛查问卷……明确各级别的职能、职责划分,能够更加有利于完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方案发布后,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也将对实施后产生的效果进行跟踪了解,根据县域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反馈的情况对技术方案进行不断修正完善。2020年国家通过国债项目拨款10亿给全国50%以上基层医疗机构配备肺功能仪,此举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问题,该技术方案的实施无疑会起到检验成果的作用。


《关于印发县域慢性肾脏病等慢性疾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通知》附件:5.县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本文完

采写编辑:冬雪凝;排版:Jerry

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