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要提升至46.6%的战略目标。在肿瘤诊疗领域,突破5年总生存期(OS)不仅是临床疗效的核心评价指标,更是衡量癌症治疗体系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当前,随着精准医疗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长生存病例为破解肿瘤治疗难题提供了突破性启示。本期特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长生存临床案例,旨在为临床实践提炼可复制的成功范式,共同探寻实现"健康中国"癌症防控目标的科学路径。让我们透过这些跨越生存壁垒的鲜活案例,解码生命延续的医学密钥。
参会专家: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唐可京,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秦茵茵、谢晓鸿、周洁、胸部肿瘤科张亚雷、病理科秦积龙,深圳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任新玲,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蔡兴东,东莞松山湖东华医院肿瘤科张露
主持:唐可京、秦茵茵
主讲:周洁、张露
时间:3月26日(周三)19:00
识别上方二维码
进入《呼吸界》直播间
病例1摘要
主诉:近7年反复出现咳嗽、咳痰,偶伴胸闷气促。
现病史:患者入院前2月余前受凉后开始出现刺激性咳嗽并进行性加重,咳少量白色泡沫状,间断伴胸闷气促,无咯血,无胸痛,无其余不适,外院胸部CT提示“右上肺占位”,经莫西沙星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2021年4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血常规: 白细胞 11.8*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 77.1%,血红蛋白 97 g/L,血小板 355*10^9/L;超敏C反应蛋白:23.1mg/L;降钙素原检测:<0.05 ng/mL;ESR 68mm/h。
痰细菌、真菌培养、结核菌培养均未见明显异常。
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9.27ng/mL;癌胚抗原113.30ng/mL;糖类抗原125 1140.00U/mL;糖类抗原153 59.56U/mL ;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17.40ng/mL。
胸腹部增强CT:右肺多发实变伴支气管狭窄、闭塞,两侧肺门、纵隔见数个肿大淋巴结,考虑恶性,炎症型肺腺癌可能性大。肝内2个结节影,双侧肾上腺结节,考虑转移瘤。右侧胸腔少-中量积液,心包少量积液。慢支炎,肺气肿;两肺数个肺大泡。胆囊结石。双侧上颌窦炎;拟左侧上颌窦粘膜下囊肿。胸3、5、9、11椎体、胸骨结节密度较前增高;右侧第6肋腋段结节,考虑转移。
病理结果:(右下肺)送检肺组织及支气管粘膜组织,其内见条索状或腺样排列的异型细胞,核大深染,胞浆较丰富,免疫组化结果CK(+),CK5/6(-),CK7(+),NapsinA(灶+),TTF1(+),P40(-);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组织改变符合腺癌。送检血凝块内见少许腺样排列的异型细胞,核大深染,胞浆较丰富,结合1号片免疫组化结果,组织改变符合转移性腺癌。
基因检测:EGFR 19del(+),TP53突变
既往病史、个人史、家族史、婚育史:慢阻肺7年;吸烟60余年,40支/日;无肺癌家族史;适龄婚育,子女均体健。
查体:体温36.3℃,心率102次/分,R 20次/分,BP 125/ 80mmHg,指脉氧99%,右下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软,无包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无双下肢水肿。
影像学:
2021-04-20腹部增强CT
入院诊断:慢阻肺、右肺腺癌 cT4N3M1c IVB期 EGFR 19del (+) TP53突变 PS1
病例2摘要
主诉:双下肢乏力伴疼痛。
现病史:患者因双下肢乏力伴疼痛1年,加重1月,于2021年4月至东莞松山湖东华医院就诊。
肿瘤标志物:CEA 6004 ng/ml,CA19-9 28.65 U/ml
胸腹增强CT:右肺下叶病变(36×32mm),考虑周围型肺癌,并右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右髂骨及左侧股骨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考虑转移瘤。
颅脑MR:双侧侧脑室旁脑白质少许缺血灶。副鼻窦炎。
PET-CT:右肺癌并淋巴结及骨转移可能,右侧局部胸膜受侵不除外,右肺下叶阻塞性肺炎可能。
病理结果:(右肺)穿刺送检,Napsin A(+),TTF-1(+),CK5/6(部分+),P63(部分+),结合免疫组化结果,倾向肺腺癌。
基因检测:EGFR 21 L858R(+),EGFR扩增 TP53突变,PD-L1(+)(约85%)
既往病史:甲亢、腰椎骨折
影像学:
2021-04-24增强CT
2021-04-24PET-CT
入院诊断:右肺周围型肺腺癌 cT2aN3M1c ⅣB期 EGFR 21 L858R(+) EGFR扩增 TP53突变PD-L1(+)(约85%) PS1
治疗过程:2021-05-10至2021-07-14一线予“奥希替尼 (80mg)QD”联合“培美曲塞 0.8g+卡铂 400mg Q3W”方案治疗4程;2021-08-06开始予“奥希替尼 (80mg)QD”联合“培美曲塞 0.8g Q3W”方案治疗;期间评估good-PR,2021-08-10行右髂骨姑息性放疗,DT:45GY/15F,OS已超46个月。
与会专家
唐可京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药学部主任/党总支部书记、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山一院肺癌MDT首席专家,Ⅲ期肺癌多学科联合规范化诊疗中心、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肿瘤免疫治疗不良反应MDT团队负责人。美国范德堡 (Vanderbilt) 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UTSW) Harold C. Simmons综合癌症中心访问科学家。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癌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免疫治疗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个案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GACT / CTONG)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感染与重症专业工作组组长。
秦茵茵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导,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病区主任。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PI、广州国家实验室PI。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规划教材《内科学》第10版副主编,国家卫健委“十三五”规划 临床医学第二轮器官-系统整合教材《呼吸系统与疾病》副主编。广东省第一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南粤优秀教师,广东医院最强科室之实力中青年医生,广州市高层次卫生重点人才。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呼吸肿瘤协作组青年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肺部肿瘤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科医师分会间质病与肺癌专业组副组长,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呼吸肿瘤全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委,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呼吸肿瘤慢病化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委,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师从我国著名呼吸内科专家钟南山院士, 擅长肺部肿瘤并COPD等“重症肺癌” 及各种疑难少见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市科研及教学项目。
任新玲
深圳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主任,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深圳市医师奖提名奖获得者。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人文工作组委员,中国老年病学会 COPD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呼吸与重症医学会委员,广东省广州精准应用学会肺癌专业副主委,深圳市医师协会呼吸专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医师协会变态反应专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副主委。《国际呼吸杂志》编委。
蔡兴东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间质病与肺癌专业组成员兼秘书,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肺癌学组副组长,广东省肺间质性疾病与结节病学组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多学科专委会委员,广州市内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呼吸内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肿瘤抗血管生存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肺癌学组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校级及院级基金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发表论文40余篇,SCI论文12篇。
张亚雷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何建行教授团队),胸部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2024年第五届南方健康科普医生,2022年第八届“羊城好医生”&“最佳人气奖”称号,2021年广东十大科学传播达人,公众号“健康Talks”创始人。中国控制吸烟协会控烟与肺癌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肺癌分会常委,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肿瘤急危重症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保健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抗癌协会分子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肺癌精准治疗及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南方护骨联盟成员。
秦积龙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工作14年,擅长肺及纵隔肿瘤、软组织肿瘤及分子病理诊断。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著14篇,其中SCI 7篇(累计IF28.4分)。主持广州市科技局登峰医院基础研究课题一项。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分子病理分会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食管疾病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基础医药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骨和软组织病理学组委员,广州市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科研工作学组委员。
谢晓鸿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癌学组青年协作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肺部肿瘤学分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胸膜纵隔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胸部疾病信息化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肿瘤专委会秘书兼常委,中国呼吸肿瘤协作组青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呼吸肿瘤全程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肿瘤急危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肺癌分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医学专长:擅长肺部结节及肿瘤的诊治,以及肿瘤治疗相关肺损伤(免疫治疗、靶向、化疗相关)、免疫性心肌炎等不良反应处理。
周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博士研究生。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肿瘤分会秘书兼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广州市科技局青年博士“启航项目”1项,以第一/共一身份在《Advanced Science》、《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Exploration》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数篇。
张露
东莞松山湖东华医院肿瘤科副主任,肿瘤一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肿瘤综合治疗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医防融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乳腺专科管理分会常务委员,东莞市医师协会乳腺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东莞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青委会常务委员,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肿瘤学专业委员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抗癌协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肿瘤防治联盟中医治疗委员会委员。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