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9月27日,全球瞩目的欧洲呼吸学会年会(ERS 2025)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盛大开幕,在开幕当天的“中国日”(China Day)专场期间,《呼吸界》记者独家专访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陈如冲教授,作为呼吸疾病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陈教授不仅以东方视角深度解读了大会聚焦的2型炎症、哮喘"临床治愈"等前沿议题,并首次分享了其团队领衔的双抗生物制剂临床研究的初步成果,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兼具全球视野与中国实践的深度对话。
《呼吸界》:IL-4和IL-13作为2型炎症核心细胞因子,其协同机制如何调控炎症级联反应?此外,IL-13驱动的哮喘气道重塑(包括平滑肌增厚、成纤维细胞增殖及黏液栓形成)已被广泛证实,靶向IL-13治疗在逆转这些不可逆病变中展现出哪些临床潜力?
陈如冲教授:IL-4和IL-13在2型炎症中发挥核心作用,在哮喘的病理机制中通过多维度协同作用参与免疫调控与组织损伤过程[1-5]。两者共同介导的免疫效应包括: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诱导B细胞类别转换和IgE产生,以及募集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至病变组织,从而放大炎症级联反应[1-5]。在上皮屏障功能损伤方面,IL-4和IL-13均可破坏上皮细胞间连接结构,导致屏障通透性增加,促进炎症介质渗透[6-8]。
IL-4还通过调控T细胞分化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直接刺激气道平滑肌增生及高反应性加剧气道狭窄。在哮喘气道重塑中,IL-13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IL-13通过促进杯状细胞增生、黏液腺化生及黏液纤毛功能障碍导致黏液分泌亢进与清除能力下降,同时激活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纤维并增加气道平滑肌收缩性,加剧组织纤维化与气道重塑进程[9]。
靶向IL-13治疗可显著改善气道重塑,如度普利尤单抗能阻断IL-4与IL-13信号传导,显著改善气道重塑。VESTIGE研究及多项真实世界数据证实,度普利尤单抗长期治疗中重度2型哮喘患者,可有效抑制2型炎症,显著减少黏液分泌,改善气道容积和小气道功能,同时提升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已成为哮喘长期管理的重要靶向治疗方案[10,11]。
《呼吸界》:“临床治愈”已成为哮喘治疗的更高目标,ERS 2025从多方面探讨了哮喘“临床治愈”。您认为生物制剂在推动重度哮喘患者实现“临床治愈”中扮演何种角色?当前距离这一目标,临床还需提升哪些观念?
陈如冲教授:近年来,“临床治愈”的学术热度越来越高,GINA 2025指南与今年3月份发布的新版中国哮喘指南均详细阐述了“临床治愈”概念,进一步推动哮喘患者实现更高治疗目标[12,13]。生物制剂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手段,其临床价值在今年ERS大会上得到进一步印证——多项研究显示生物制剂具有实现“临床治愈”的潜力。
然而,当前临床实践与“临床治愈”目标仍存在不小差距,亟需优化诊疗策略。实现更高“临床治愈”率的关键在于转变传统诊疗理念,对炎症活动度高风险患者尽早启动生物制剂治疗并坚持长期规范用药。GINA 2025明确推荐,对生物制剂应答良好的患者应持续治疗12个月以上[12],真实世界研究数据也证实,度普利尤单抗延长治疗至3年可持续提升“临床治愈”率,为帮助更多患者实现“临床治愈”提供了有力循证支持[14]。
《呼吸界》:作为抗IL-13/TSLP双特异性抗体的中国Leading Pl,您主导的临床研究目前已取得哪些初步结果?相比单抗生物制剂,IL-13/TSLP双抗在阻断2型炎症的协同作用中,可能展现哪些优势?
陈如冲教授:非常高兴中国呼吸界的同道们,在作为全球首个上下游联动的双抗生物制剂的临床研究中贡献了非常重要的力量。目前,我们的二期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已经结束,相关数据正在分析中。在全球入组的病例里,中国同道所贡献的病例数位列全球第三。尽管我们的启动时间相对较晚,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国团队在入组数量上贡献显著,同时保持了非常高的完成率。我们非常期待二期研究结果的公布,希望在未来三期研究中,能进一步验证这一上游与下游结合的双抗靶点在针对2型炎症相关的重大呼吸慢病(如哮喘、慢阻肺病等)中能够起到怎样的治疗效果和长期获益。
另外,就在前两天,我们还很高兴地获悉,这一双抗治疗在慢阻肺病领域的二期和三期研究也已陆续准备启动。相信在哮喘之外,对于慢阻肺病等困扰呼吸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里,这一针对2型炎症、具有上下游联动机制的双抗生物制剂,未来会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与期待。
参考文献
1. Hammad H, Lambrecht BN. Nat Rev Immunol. 2008;8(3):193-204
2. Gandhi NA et al. Nat Rev Drug Discov. 2015;15(1):35-50.
3. Robinson D et al. Clin Exp Allergy. 2017;47(2):161-175.
4. Escamilla-Gil JM, et al. Biomed Res Int. 2022;2022:5753524.
5. Couillard S, et al. Respirology. 2022 Aug;27(8):573-577.
6. Saatian B, et al. Tissue Barriers. 2013;1:e24333.
7. Sugita K,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8;141:300–310.e11.
8. Georas SN, Rezaee F.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4;134:509–520.
9. Jia N,et al.J Thorac Dis. 2025 Apr 30;17(4):1807-1831.
10. Castro M,et al.Lancet Respir Med. 2025 Mar;13(3):208-220
11. Tajiri T, et al. Allergol Int. 2024 Mar 11:S1323-8930(24)00016-9.
12. GINA 2025.
1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 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5, 48(3): 208-248.
14. Clinical Remission in Severe Asthma With Dupilumab. ATS 2025 Abstract.
专家介绍
陈如冲
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变态反应(过敏)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变态反应(过敏)科副主任;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哮喘与慢咳学组组长;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广州国家实验室双聘PI;教育部呼吸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首席科学家;广东省科技厅呼吸健康国际合作基地负责人;斯坦福-爱思唯尔呼吸领域全球前2%科学家(2021-2024);泰晤士高等教育及QS全球大学排名评审专家组成员;ERJ Open Research、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编委会成员 l执笔或参编哮喘及慢咳领域多部指南及专家共识。
MAT-CN-2515744 V1.0 批准日期:2025年9月
本编号仅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所涉及的公司相关药物所属治疗领域科学和临床数据来源真实性的确认,不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全部内容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的确认和保证;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所含信息不应代替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疗建议,也不建议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超出说明书范围使用所涉及的药物。
《呼吸界》记者阿姆斯特丹现场报道,视频拍摄与制作:刘迪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