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ERS年会中,黄克武、张清玲教授就“小气道病变与哮喘管理”的前沿热点进行了权威解读。
《呼吸界》记者:精准识别小气道病变是实施有效治疗的前提,如何在临床上尽早识别小气道病变?常规的吸入治疗或传统制剂对于小气道的作用可能相对有限,未能充分作用于小气道区域,这对我们有何提示?某些患者的小气道功能障碍表现较为突出,哪些情况可能提示其存在更广泛的小气道病变?这次ERS会上有何信息提示?
黄克武教授:
小气道管径小、数量多,一旦发生炎症、收缩或被黏液堵塞,气流的阻力会急剧增加,但这种变化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在传统肺功能检查中难以被直接评估,长期以来被忽视。这种“沉默的阻塞”会持续驱动气道高反应性和炎症,最终像“扳机”一样,导致急性发作和病情进展。因此,小气道是决定哮喘控制水平的“幕后关键”。
高分辨率CT、核医学和呼吸功能成像等影像学以及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等生物标记物已用于小气道功能评估。研究发现,药物颗粒大小是决定药物能否有效沉积并治疗小气道病变的关键物理因素之一。 >5μm的颗粒由于惯性撞击,主要沉积在主要沉积在口腔或咽喉部,难以到达更深的区域;2-5μm的标准颗粒大小主要沉积在主支气管,传统吸入装置产生的颗粒多在此范围;1~2μm的超细颗粒因具有更小的质量和惯性,能随气流更深入地直达小气道和肺泡,带来更高的外周小气道沉积。
在临床中,我们要更积极地应用和普及能够检测小气道功能的技术,从而更早、更精准地发现小气道病变。一旦怀疑或确认存在小气道病变,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优先考虑超细颗粒吸入制剂,以确保吸入药物能有效覆盖整个支气管树,实现从大气道到小气道的全面覆盖。
《呼吸界》记者:每当谈及小气道病变,ATLANTIS研究便是一座无法绕开的里程碑。这项在哮喘领域的开创性全球研究深刻重塑了我们的认知。这项研究首次大规模、系统性揭示了小气道病变在哮喘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张教授所在的广医一院是中国唯一成功参与并完成该研究的中心,她从全球视野出发,为我们重点解读这项研究中的“中国数据”和“中国贡献”……此次来到ERS,张教授重点想与项目组沟通哪些重要问题?
张清玲教授:
ATLANTIS研究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首次系统性地回答了关于哮喘“小气道”的几个核心问题——到底有多少哮喘患者存在小气道问题?这个问题有多严重?以及它对患者的生活和病情控制有多大影响?所谓“全球最大”,是指它纳入了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近800名受试者,涵盖了从GINA 1级到5级所有严重程度的哮喘患者,还包括了健康人作为对照。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排除吸烟者,这使得研究样本非常贴近真实的临床现状。所以说,它得出的结论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代表性和说服力。
ATLANTIS研究有一套极其严格的全球统一操作流程,从患者的入选标准,到肺功能、影像学等检查的方法,甚至数据录入的格式,都有明确规范。我们中心建立了严格的内部质控体系,确保每一位中国入组患者的数据都精准、可比。可以说,我们提交的每一份数据,都经过了多重审核,最终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从我们贡献的中国患者数据的初步分析中显示,中国哮喘患者的小气道病变同样非常普遍,但在某些方面有其特点。例如,我们发现,即便在症状看似轻微(GINA分级较低)的患者中,小气道损伤也可能已经存在。这提示我们需要更早地进行精细评估。另外,关于吸烟的影响,我们的数据也证实,吸烟会显著加重哮喘患者的小气道病变,导致病情更复杂、控制更困难。这为我们加强哮喘患者的戒烟宣教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ATLANTIS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宝库,其研究结果给我们最直接的提示就是:评估哮喘,不能只看大气道(如常规的FEV1),必须重视小气道。同时我们也正在深入挖掘中国亚组的数据,希望找出与中国人群特异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或临床表型。长远来看,我们希望推动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小气道功能评估的临床路径和标准,并探索更具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的小气道研究不仅能与国际接轨,未来还能实现引领。
《呼吸界》记者:本次ERS发布了多项关于超细颗粒固定剂量二联吸入制剂的相关研究,其临床证据是如何具体指导我们“大小气道共治”的临床实践的?如何显示出有利的临床应用潜质?
张清玲教授:
本次大会的几项研究进一步强化超细颗粒二联吸入制剂所拥有的经典的临床研究数据为临床处方提供了有利的证据支持。真实世界研究证实,与标准颗粒相比,接受超细颗粒固定剂量二联吸入制剂(pMDI)治疗的哮喘患者日间症状减少40%,急救药物使用减少30%,哮喘控制率提高约1.6倍[1]。
“超细颗粒”的上市并投入临床应用,不仅填补了该治疗药物选择在国内的空白,同时,以吸入装置优化和超细颗粒技术精准改善哮喘患者的大小气道功能,长期规律使用能够显著降低未来急性发作风险,有利于解决有更高的临床需求、快速改善患者肺功能。NEWTON为一项在六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匈牙利、意大利、罗马尼亚)开展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研究结果可见,在接受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DPI)治疗的患者中MART方案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案的高依从性有助于提升哮喘管理效果,并减少额外急救药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Müller V, et al. BMC Pulm Med. 2011 Jul 15;11:40.
专家介绍
黄克武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呼吸病学专委会常委,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系副主任。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及“登峰“人才项目。主要从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与研究工作,承担多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Lancet,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Eur Respir J, Allergy, Critical Care Med等期刊发表论著50余篇。
张清玲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兼副总干事;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委工作秘书(第十届)、哮喘学组委员(第十、十一届);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专委会血管炎专委会血管炎学组副组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国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疾病多学科诊疗协作组组长;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心肺疾病研究所临床研究员(2009-2011);广州国家实验室、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PI;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Respirology、国际呼吸杂志编委;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广东省医学科技二等奖、2020中国优秀呼吸医师等,主持科技部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呼吸界》记者阿姆斯特丹现场报道。视频拍摄与制作:刘迪;采写编辑:Jerry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