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S 2025我来了丨独家专访孙永昌、郑劲平教授:聚焦小气道病变与慢阻肺病前沿热点,超细颗粒三联疗法实现“大小气道共治”新策略
来源: 呼吸界 10-01


在本届ERS年会中,孙永昌教授、郑劲平教授聚焦“小气道病变与慢阻肺病管理”,对该领域的前沿热点进行了权威总结、展望。



《呼吸界》记者:近年来,小气道在慢阻肺病发生发展中的角色越来越受重视,本次ERS也有很多关于小气道病变的研究或相关研究,小气道在慢阻肺病发生发展中为何那么重要?现阶段有哪些方法有助于小气道功能障碍的临床发现?



孙永昌教授:


在慢阻肺病患者中,小气道病变是常见的病理变化之一,与慢阻肺病急性加重和症状紧密相关。研究显示高达98%的中国慢阻肺病患者合并小气道病变 [1]。大量研究表明 ,在FEV 1 等指标发生异常之前,小气道病变已广泛存在并持续进展 [2],还有不少研究提示,小气道病变在慢阻肺病发病过程中是一个始动的环节,甚至他早于肺气肿的改变,先有小气道病变, 后有肺气肿改变 [3]。因此,可以说小气道病变是驱动疾病演变的“隐形推手”,早期识别小气道病变、定期评估小气道功能,并尽早干预对于阻断疾病进程、改善患者长期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上常规的肺功能检查就能够评估小气道的病变,在临床中慢阻肺病评估不仅要看FEV1, FVC,FEV1/FVC等大气道指标,还要看FEF50%、FEF75%、MMEF(三项指标中有2项低于65%预计值,则可判断为小气道功能障碍 [4])等小气道病变指标,另外,我们还可借助脉冲振荡技术(IOS)来检测小气道病变。通过CT,特别是吸气相与呼气相CT,能够观察到气体滞留,这也提示存在小气道病变。尽管目前小气道检测方法在不断探索及优化中,但临床中对小气道病变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中加强对小气道病变检测的关注,尽早识别,为尽早干预做好准备。



《呼吸界》记者:如何真正实现慢阻肺病的早防早治,将管理的关口大幅前移?请孙教授介绍一下今年ERS大会上,小气道与慢阻肺病有哪几项研究进展值得关注?



孙永昌教授: 


本次ERS大会上,有几项关于小气道病变与慢阻肺的研究进展还是值得关注的。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小气道病变与慢阻肺病患者急性加重等重要结局密切相关 [5]。大样本、前瞻性ARCADIA研究发现,合并小气道病变的慢阻肺病患者将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 [6],近年来慢阻肺病合并症,尤其是合并心血管事件,是临床上特别关注的一个课题,因此小气道病变与慢阻肺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也需要重点关注。KORA研究结果发现,小气道疾病和早期气流受限可以预测未来临床慢阻肺病的发生 [7],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慢阻肺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小气道病变就是一个重要指标。



《呼吸界》记者:鉴于小气道病变对于慢阻肺病的诊、治、防都有重要的意义,孙永昌教授最后进行了综合归纳,从小气道病变发病机制、检测以及治疗获益层面,阐述了慢阻肺病小气道病变的重要性,同时给出了对小气道病变未来研究方向的设想。



《呼吸界》记者:临床上我们有时会忽视小气道病变,仅仅关注大气道症状。如何看待小气道病变与慢阻肺病疾病负担间的关系?为什么现代慢阻肺病的治疗理念强调“大小气道共治”?



郑劲平教授:


大小气道是气道的不同结构不同部分,大小气道组成了一棵倒立的支气管树,从呼吸生理的结构来看,大小气道是联通的,从大小气道气道容积来看,小气道的容积占整个气道容积的98.8%,从气道的横截面积来看,小气道的横截面积是大气道的5000倍 [8]。但无论是大气道还是小气道,任一部位发生病变,其进程都是相互影响的。我们过去主要关注大气道的功能,小气道关注较少,因此小气道病变没有去识别出来,实际上病变是从小气道逐步发展到大气道,也就是从外周气道逐步向中央气道靠近的。


小气道病变未能及时识别,会导致很多病人失去了早期的筛查,早期的诊断和早期的治疗机会,因此会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现在我们要从整个气道的结构功能出发,更多的关注大小气道一个整体的结构改变,而非只关注大气道的指标。



《呼吸界》记者:哪些因素是影响药物能否在小气道有效沉积并发挥疗效的关键?



郑劲平教授:


现在慢阻肺病主要的治疗药物是吸入药物,吸入药物当中也有不同的成分,比如β受体的激动剂或者M受体的拮抗剂,或者是糖皮质激素,这些药物要能够在气道中进行有效的沉积分布,需要几个关键因素,第一是药物颗粒大小,如果颗粒直径较大,它会在大气道沉积相对较多,小气道的沉积相对较少,如果吸入药物颗粒比较小的话,理论上它就能够走得更远,也就是说药物颗粒大小影响药物在慢阻肺病患者肺内的沉积部位。颗粒越小,药物在全肺沉积越充分。第二由于不同的吸入药物会有不同的药物成分,这些药物成分分布应该是均匀的或者相对一致性的,当颗粒大小比较均匀时,它们相互之间的结构就能够同时沉积在一个气道的相同部位,发挥疗效更加稳定。第三个,其他因素比如说溶解剂、颗粒递送技术的影响。如果需要药物同时作用到大小气道的话,这些因素都应该综合考虑。



《呼吸界》记者:本届ERS大会上重磅发布了多项倍氯福格吸入气雾剂的疗效数据,您觉得哪些研究结果非常亮眼,同时对慢阻肺病治疗有很积极的参考意义,请您为我们解读一下?



郑劲平教授:


我们有什么药物值得推荐呢?TRIVERSYTI研究是我们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开展的一项国际多中性研究  [9],研究纳入的慢阻肺患者,既往使用ICS/LABA进行治疗,但未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我们就引入了三联药物——超细颗粒倍氯福格吸入气雾剂治疗,结果发现,使用倍氯福格三联药物治疗的患者较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的患者大小气道功能均显著改善, FEV1改善了181毫升,MMEF改善33mL/s,这项研究的结果反映出倍氯福格给慢阻肺病患者带来的获益,不仅仅是在我们长期关注的大气道的功能改善,小气道功能也是有显著改善的 。第二方面患者的生活质量,如CAT评分得到显著改善、急性加重风险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的研究均未关注小气道功能指标,但我们的这项研究首次关注了小气道功能的指标,并观察到了积极的效果,为慢阻肺病患者应“大小气道共治”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和循证医学依据。


这次我们也注意到在本次ERS年会当中,也介绍了几项有关三联药物超细颗粒倍氯福格吸入气雾剂的临床研究,其中,TRIPOOL研究是一项覆盖欧洲8个国家6项观察性研究的汇总分析研究,共纳入5523例慢阻肺病患者,评估单一吸入装置倍氯福格吸入气雾剂在慢阻肺病患者中的真实世界疗效和安全性。4541例患者被纳入全分析集,其中30.7%的患者既往接受LABA/LAMA治疗,40.3%接受ICS/LABA治疗。结果显示,经单一吸入装置倍氯福格吸入气雾剂治疗6个月后,平均CAT评分下降至16.8分,改善-4.7分,是有明显临床意义的改善,且74.4%的患者在慢阻肺病症状方面得到改善。由此可见,超细颗粒三联药物的应用,对于患者的疾病管理,包括急性加重风险降低、生活质量及肺功能的改善等各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BajcM, et al. 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Dis. 2017,12: 1579-1587.

[2]Spittle DA, et al. ERJ Open Res. 2024 Sep 30;10(5):00264-2024.

[3]ERS 2025. Small airways, big questions: how small airway disease relates to emphysema in COPD explant lungs.

[4] 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2018年).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 18(06) : 511-511.

[5] ERS 2025. Linking Chronic Bronchitis to Small Airway Dysfunction in severe COPD

[6] Smal airway diseas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COPD: Bayesian interim analysis of the ARCADIA study

[7] ERS 2025. Small airway disease and early airflow limitation predict onset of COPD: Results from the KORA study

[8] Lazarinis N, et al. Expert Rev Respir Med. 2024 Jul;18(7):539-552.

[9]Zheng J. Respir Res. 2021 Mar 23;22(1):90

[10] ERS 2025. Real-World Effectiveness of an Extrafine Triple Therapy with Beclometasone Dipropionate, Formoterol, and Glycopyrronium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专家介绍


孙永昌

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慢性气道疾病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慢阻肺学组副组长,Chinese Medical Journal副总编辑,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副总编辑。


郑劲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副院长;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优秀呼吸医师;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创议(GOLD)理事会理事、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呼吸医师协会肺功能与临床呼吸生理专委会主委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卫健委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主要研究方向:慢性气道疾病、肺功能与呼吸生理、呼吸药物临床研究、呼吸大数据分析 •主持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等 10 余项,国家医疗卫生行业标准 2 项、专利/软著等 10 余项;在Lancet、Lancet Respir Med、JACI、Chest、ERJ 等发表论文300余篇 •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二等奖2项、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华夏医学奖等。



《呼吸界》记者阿姆斯特丹现场报道。视频拍摄与制作:刘迪;采写编辑:Jerry


本文完

责编:Jerry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