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吸界》已正式启动“我与ERS”征文活动,邀请曾参加世界呼吸医学领域最大的盛会的专家和青年医生,用文字记录下难忘的瞬间与思考(投稿邮箱:editorhuxijie@163.com)。本期,翟振国教授团队同大家分享参会成果与感悟。
2025年9月27日-10月1日,欧洲呼吸学会年会(ERS2025)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盛大召开,这座兼具古典与现代气息的城市成为全球呼吸领域学术交流的核心舞台。中日友好医院翟振国教授团队携多项重磅研究成果亮相大会,凭借扎实的科研设计与创新的研究发现,成功入选多项口头汇报和壁报展示,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团队在肺血管病领域的深耕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本次大会中,团队共有3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4项研究以壁报形式展示,成果涵盖VTE风险评估、CTEPH亚型机制、血小板调控、免疫代谢等多个肺血管病研究关键领域。
口头报告:聚焦核心机制,破解临床难题
翟振国教授率先进行口头汇报的“衰弱症与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双向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为VTE风险评估提供新维度。研究针对衰弱老人易患致命性PE但关联方向不明的问题,分析超60万人遗传数据,首次证实衰弱对VTE/PE的因果效应——衰弱指数每增1分,VTE风险升24%(OR=1.24, p=0.00026),PE风险升28%(OR=1.28, p=0.0012),且衰弱仅影响PE、与DVT无关,反向分析排除VTE致衰弱可能。该成果提示传统Caprini评分需纳入衰弱指标,高衰弱人群优先选用低出血风险抗凝药,翟教授同步提出“简化筛查-模型预警-综合防控”三步落地路径。
翟振国教授另一项口头报告“CTEPH患者基于VTE病史的亚型差异分析”,破解1/4无VTE史CTEPH患者的机制谜题。通过对712例患者分层分析及多组学验证,发现有VTE史患者近端血栓占比、肺动脉内膜切除术率更高,两组遗传异质性显著——有VTE史组与经典VTE遗传关联更密切,无VTE史组罕见变异负担高且富集心肌损伤通路;同时CTSS表达在健康人-PE患者-CTEPH患者中呈递增趋势,提示其参与炎性血栓形成。该研究明确VTE病史可作为CTEPH生物学亚型划分依据,为精准管理奠定基础。
翟振国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孙璐口头汇报的“CTEPH血小板调控异常及致病机制”,揭示血小板在CTEPH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患者血小板沉淀物(EPP),发现179种差异表达蛋白,富集于凝血、NET形成等通路。其中NOX2、PAD4水平与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右心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血浆MPO-DNA、P-选择素水平升高,证实“血小板活化→NET形成→血栓迁延”病理链条,为疾病评估及靶向治疗提供新标志物。
壁报展示:多维度探索,拓展研究边界
翟振国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孙璐同学的两项壁报分别聚焦CTEPH免疫失调与脂肪酸代谢异常。免疫失调研究创新采用200μl外周血7色流式细胞术,分析128例样本并结合组织免疫荧光,发现CTEPH患者T淋巴细胞占比升高(p<0.0001)、经典单核细胞占比下降(p<0.0001)等免疫失衡特征,且免疫细胞聚集于血栓区域,证实免疫失衡为PH亚型共性病理特征。脂肪酸代谢研究整合多组学数据,首次解析代谢紊乱分子网络,发现肺动脉组织脂肪酸代谢活性降低,HSPG2高表达通过“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重构→代谢抑制”病理轴调控疾病,明确其为代谢干预关键靶点。
翟教授团队的李昊搏博士两项壁报深入探索代谢标志物与VTE的关联。“碱性磷酸酶(ALP)与VTE关联”研究纳入720例患者及1000例对照,发现VTE患者ALP水平显著更低,二者呈非线性负相关,孟德尔随机化证实ALP每升高1个标准差,VTE风险降21%,为东亚人群提供新的低成本风险评估指标。另一项基于42万例UK Biobank数据的研究,以TyG指数为胰岛素抵抗标志物,证实其每升高1个标准差,VTE风险增8%,明确胰岛素抵抗为血栓发生的驱动因素。
团队的徐菲亚博士壁报“sLOX-1预测急性中危肺栓塞患者的早期死亡”入选Late Breaking Abstract板块。研究纳入663例中危PE患者,发现死亡患者血浆sLOX-1水平显著升高,≥28 pg/mL为独立预测阈值,将其纳入ESC分层模型可使中高危患者30天死亡率识别率从5.8%升至18.8%,显著提升预后评估效能,为中危PE精准管理提供新依据。
从口头报告到壁报展示,团队研究成果覆盖肺血管病临床评估、机制探索、靶点挖掘等全链条,不仅彰显了中国团队在该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实力,更通过国际交流为全球肺血管病防治贡献了创新思路与解决方案。
学术启迪和个人成长:在交流碰撞中砥砺前行
ERS2025不仅是成果展示的平台,更是一场学术盛宴,为我们团队带来了深刻的学术启迪,也推动了团队成员的个人成长。在大会期间,我们与全球顶尖的呼吸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分享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汲取了国际前沿的研究理念与技术方法。
在衰弱症与VTE研究的口头报告环节,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针对研究设计、数据分析方法等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有专家指出,未来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纳入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群数据,以验证研究结果的普适性;也有专家建议深入探索衰弱影响PE的具体分子机制,为靶向治疗提供更精准的靶点。这些建议为我们后续研究的深化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意识到研究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严谨的设计。
同时,其他国家学者展示的关于肺血管病的创新性研究也让我们深受启发。例如,某项关于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调控的研究,其采用的单细胞测序结合空间转录组的技术方法,为我们研究CTEPH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团队成员在与这些专家的交流中,不断反思自身研究的不足,拓宽了学术思维,提升了科研创新能力。
对于团队中的青年研究者而言,此次ERS之旅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成长机会。他们亲身感受了国际顶级学术会议的氛围,近距离接触学术大咖,不仅提升了英语交流能力和学术报告水平,更在心中埋下了追求学术卓越的种子。青年研究者小孙表示:“在与国外专家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科研需要跨界融合和持续创新,未来我会更加注重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
展望和要求:以ERS为契机,迈向精准防控新征程
ERS2025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我们团队迈向肺血管病精准防控新征程的起点。基于此次大会的成果与启迪,我们对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展望与要求。
在研究展望方面,针对衰弱症与VTE的研究,我们将按照大会专家的建议,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跨种族的研究,验证衰弱指标在不同人群中对VTE风险评估的价值,并深入探索衰弱影响PE的分子机制。同时,积极推进翟振国教授提出的三步落地路径:将衰弱评估简化为5-7项核心指标,实现老年患者常规筛查;构建“衰弱-VTE风险分层模型”,嵌入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实时预警;为高衰弱者制定“物理康复+营养支持+精准抗凝”的综合方案,真正实现VTE的精准防控。
对于CTEPH相关研究,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基于VTE病史的CTEPH生物学亚型的差异机制,开发针对性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进一步解析“血小板活化→NET形成→血栓迁延”的病理链条,为CTEPH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在碱性磷酸酶与VTE关联研究的基础上,探索ALP发挥保护性作用的具体机制,开发以ALP为基础的VTE风险预测模型,助力临床个体化防治。
在团队要求方面,我们将以此次ERS参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一是强化学习氛围,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紧跟国际研究前沿;二是注重人才培养,为青年研究者提供更多的科研资源和成长机会,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科研队伍;三是加强多学科合作,与临床、基础研究等不同领域的团队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动肺血管病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未来,我们中日医院肺血管病团队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严谨的态度投身于肺血管病研究事业,以ERS为桥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全球肺血管病患者的健康福祉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介绍
翟振国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副主任、呼吸实验研究部副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研究办公室主任、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研究组负责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肺血管病研究院(PVRI)委员;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资深委员;国际VTE研究联盟(INVENT组织)中国区域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专项, 建设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临床研究网络;开展肺栓塞、肺动脉高压临床表型、自然病程与组学研究, 承担并推广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在ERJ、Chest 、Lancet regional health, American Heart Journal中华医学系列期刊等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制定《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等多部指南,主编、参编呼吸危重症与肺血管病领域专著10余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
孙璐
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翟振国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呼吸与危重症,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基础研究;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 《Respiratory Research》、《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Pulmonary Circulation》 等杂志发表论文,在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年会(ISTH)、欧洲呼吸年会(ERS)、中华医学会呼吸年会(CTS)等多次国内外学术会议中受邀请做口头汇报及壁报展示。
李昊搏
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王辰,翟振国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因组学在肺血管病中的应用,入选中国科协青托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BMC Medicine》,《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等杂志发表SCI论文。
征文详情:倾听您在世界舞台的心声——“我与ERS”征文啦!欢迎与呼吸同仁分享您的独家参会记忆!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