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征程,亦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创新史。中国学者首次提出50mg rt-PA低剂量溶栓方案,在保障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出血风险,成为写入国际指南的“中国方案”;系统研究揭示国人肺栓塞的基因图谱,为精准预防开辟了新路径。全国1700余家医院携手共进,肺栓塞检出率提升20倍,住院病死率从25%降至2%以下。一座座生命的堡垒被重新筑起,一条条血脉的河流被重新点亮……
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共同主办、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承办的中国医师协会2025年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于2025年10月10-12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本次会议以“推动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全流程管理与学科能力提升”为主题,围绕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循证指南进行系统介绍,在VTE预防能力、肺栓塞救治能力、肺血管介入技术、肺血管疾病创新与转化能力、疑难与复杂肺血管病的管理能力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
10月11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圆满举行。参会出席的领导及嘉宾有本次大会主席、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王辰院士,云南省卫健委周红梅副主任,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侯建红教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云辉教授,美国洛杉矶西达赛奈医疗中心Victor F.Tapson教授以及德国吉森大学Hossein Ardeschir Ghofrani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肺动脉高压生物影像中心主任:Prof. Lan Zhao (赵岚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CACP)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现任及前任组长、副组长:翟振国教授、马壮教授、时国朝教授、季颖群教授、施举红教授、张中和教授、王健教授、熊长明教授和来自全国的呼吸、心血管、血液、肿瘤、风湿免疫、骨科、血管外科、普外科、ICU、放射影像、核医学、超声、麻醉、检验、基础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近1200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翟振国教授和张云辉教授共同主持。在开幕式上,大会主席王辰院士回顾了我国肺栓塞防治工作25年的辉煌历程。自2001年起,我国制定了提高意识、规范诊治、深化研究、构建体系与加强管理五大方略,医务人员识别与救治能力显著增强,肺栓塞检出率提高近20倍,住院病死率从25%降至1%-2%。国家构建起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和随访的闭环式照护体系,形成肺栓塞快速反应团队(PERT)与现实世界研究网络,推动人工智能影像、基因组学及个体化管理等创新发展。中国提出的50mg rt-PA溶栓方案获国际指南采纳,向世界彰显中国智慧。王辰院士强调,VTE防治纳入国家医疗质量改进目标,标志我国肺栓塞防治迈入系统化、智慧化、可持续发展新阶段。
云南省卫健委副主任周红梅向长期关心和支持云南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云南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山川秀美、文化多元,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在过去六年里,PCCM 项目和 VTE 项目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我省呼吸学科的土壤,使其在规范化、同质化的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学科整体实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显著提升。本次大会将围绕前沿进展、临床难点、学科交叉与管理策略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而细致的探讨,既是一场汇聚智慧与知识的学术盛宴,也是一次思维与理念的激烈碰撞。希望通过这次大会,推动该领域诊疗规范化、科研创新化和人才梯队建设的道路,迈向新的高度。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侯建红向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表明将紧跟中国医师协会、国家VTE项目步伐,坚定不移持续推进全省医院内VTE的防治管理体系建设,也希望与会同道以笃行不怠的韧劲,在肺血管疾病防治征程中开拓新局,为云南省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防控事业贡献力量。
会议内容全面而深入,涵盖肺栓塞规范化诊疗与管理、医院内VTE防治体系建设、肺动脉高压中心标准化建设、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 的综合干预与多学科协作、创新研究与转化医学前沿、精准医疗新视野等重大议题。同时,大会特别设立“临床实战面对面”和“典型病例多学科研讨”等环节,直面现实世界的挑战、分享宝贵经验。此外,还开设多个分会场与专项培训课程,包括肺血管介入、影像诊断实战、基层能力提升等模块,全力支持青年医师、研究生和基层同道的专业成长与技能进阶。
会议经过了三天丰富而充实的学术交流与深入探讨。在闭幕式上,王健教授系统总结了本次会议上的“创新与转化研究进展”,他详细梳理了会议期间涌现出的创新理念和技术突破,为未来的医学研究指明了方向。随后,熊长明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前瞻性的视角,系统梳理了本次会议中“临床与队列研究的进展”。他不仅总结了近期在临床研究中取得的重大成果,还对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季颖群教授则针对本次会议的主题“PCCM肺栓塞与肺血管专病照护能力提升”,进行了整体的总结与规划,提出本次会议以PCCM 专病能力提升项目为关键抓手,持续推动“定标准、建平台、做质控”三位一体的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我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的专病照护水平,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贡献更多力量!
翟振国教授在最后总结了本次会议的核心精神,四分之一世纪,辛苦不寻常。在卫健委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VTE防治能力建设项目不断深入推进。功夫不负有心人,2025年我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凭借在中国全方位提升血栓认知与防治水平方面的卓越贡献,再次荣获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年度最佳活动奖”,这充分体现了国际血栓领域同道对我国VTE防治体系建设与系统性推广工作的高度认可。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成果显著。中心建设和区域联盟方面,截至2025年8月,举办30余期参访班,吸引1000余家单位5000人次交流学习,近2000家单位报名评审,728家单位通过认证,还成立31个省级VTE区域联盟,通过建立数据平台、开展临床质控,规范了临床管理,构建起防治管理体系。肺栓塞诊断和救治能力上,肺栓塞检出率增多,相关患病率上升,但肺栓塞整体病死率显著下降,规范培训单位住院病死率已降至1%-2%。评估和预防能力方面,VTE风险评估率逐步提升,不过预防措施实施还有待加强,目前整体VTE预防率已上升到40%以上。随着项目开展,我国肺栓塞住院患者病死率逐年下降,肺栓塞领域系列研究获国际认可。未来,我们将继续强化质控、加强培训,提升县域和基层防治水平,实现国家卫健委十大医疗质量安全目标。
站在四分之一世纪的节点上,中国医生的脚步并未停下,我们正在构建更智能的预警系统、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更普惠的防治网络,试图将肺栓塞的“可防可治”推向“少发少治”。未来,我们仍将以“促防诊控治康”为基础,围绕“语药械食居环”等完善全方位健康照护,持续把技术成果转化为卫生行动,让更多患者受益。
在会议期间,同期召开了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协作组暨CACP/CTS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联席工作会议,旨在回顾学组25年发展历程,总结前辈贡献,交流当前以70后医师为中流砥柱的工作进展,并展望80后、90后青年人才的未来方向,围绕“致敬前辈导师、肯定中坚力量、激励青年新锐”三个层面展开深入讨论。
作者介绍
翟振国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副主任、呼吸实验研究部副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研究办公室主任、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研究组负责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专项建设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临床研究网络;开展肺栓塞、肺动脉高压临床表型、自然病程与组学研究,承担并推广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在ERJ、Chest 、Lancet regional health, American Heart Journal中华医学系列期刊等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制定《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等多部指南,主编、参编呼吸危重症与肺血管病领域专著10余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
张帅
医学博士,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医疗组长;研究方向为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等肺血管疾病;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入选中日医院“菁英计划”人才培育工程。
徐菲亚
2024级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王辰教授、翟振国教授。以第一/共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6篇,多次于欧洲呼吸年会(ERS)、美国呼吸学会年会(ATS)、中华医学会呼吸年会(CTS)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中进行口头发言及壁报展示。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