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胸膜与纵隔疾病学组(筹)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教授的带领下,发布了《恶性胸腔积液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在这版共识里,对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MPE)的处理方法和流程做了介绍,涉及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以及“什么样的患者该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式”。今天我把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进展围绕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一、经典治疗方法
对于MPE,化学性胸膜固定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胸膜固定术是指通过硬化剂使壁层胸膜和脏层胸膜产生广泛的黏连,使胸膜腔闭合,以控制胸腔积液。它的核心原理在于:1)诱导炎症反应,滑石粉还可引发肉芽肿性异物反应;2)诱导形成纤维蛋白网,形成持久的粘连;3)改变胸膜腔内血管生成和血管抑制的平衡,促进胸膜粘连的形成。
胸膜硬化剂有哪些呢?分为四类,包括抗生素类(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细胞毒药物(如博来霉素)、细菌制剂以及其他药物(滑石粉,聚维酮碘等),详见下图。
图:硬化剂分类
滑石粉是最经典的胸膜硬化剂。荟萃分析显示,滑石粉控制MPE,优于博来霉素、强力霉素和四环素。不过目前在国内胸腔内滑石粉暂无可及性,只能使用其他替代性的硬化剂,如聚维酮碘、博来霉素、多西环素等。
滑石粉的使用途径是什么呢?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胸腔镜喷洒滑石粉微粒,二是胸腔置管注入滑石粉匀浆。研究表明,治疗90天和180天评估,两种滑石粉注入方式胸膜固定率无显著差异。
除了滑石粉胸膜固定术,治疗MPE的另一经典方式是胸腔置管引流(或称为胸腔埋管引流),即在胸腔内置入(埋入)引流管,排出胸腔积液,部分患者在胸腔置管引流后可发生自发性胸膜固定。
有研究对比了胸腔置管引流和滑石粉胸膜固定,发现两者在改善呼吸困难和胸痛方面效果相当,一年生存率也接近。而且接受胸腔置管引流的患者,后续需要进行侵入性操作的比例更低,因此逐渐受到重视。
另外,有两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探索了胸腔置管后的引流排液频率。研究显示,置管后应尽量每日排液引流,每日引流不仅能更快地促进胸膜自发固定,而且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更好。
还有研究比较了胸腔置管引流和胸膜固定两种方式在MPE患者远期预后上的差异。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胸腔置管组纳入了4432例患者,而胸膜固定组纳入了1320例患者,两组患者的远期生存率非常接近。因此,胸腔置管引流是MPE的重要治疗方式。
一项研究比较了胸腔置管引流和胸膜固定所产生的医疗资源消耗,结果显示,胸腔置管引流所消耗的医疗资源更少。此外,胸腔置管的适用场景更广,无论患者肺是否可复张都能采用。而滑石粉胸膜固定只适用于肺可复张的患者,如果肺不可复张,滑石粉胸膜固定很难成功。但胸腔置管也存在一些弊端:长期置管可能导致局部感染、引流管堵塞,也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
我对MPE的经典治疗方式的适用人群、优缺点做了归纳汇总。
有症状的恶性胸腔积液,一线治疗方法是胸腔置管引流还是化学性胸膜固定术?结合国际指南,包括2023年在《Thorax》上发表的关于MPE管理的指南,推荐是:对于肺可复张的MPE患者,置管引流或化学性胸膜固定术均可作为一线治疗手段,同时应与患者充分沟通不同治疗方式的短期、长期风险和获益,尊重患者的需求,使治疗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二、胸腔内药物治疗
恶性胸腔积液的形成机制很复杂,包括胸膜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引流受阻、胸膜炎症、VEGF/VEGFR信号通路活化促血管生成,免疫细胞参与及细胞因子释放。作用于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的胸腔内药物治疗,能对MPE控制起到积极作用。
临床前研究显示,对小鼠胸腔内注射化疗药+抗VEGF血管靶向药,相比只注射化疗药或抗VEGF血管靶向药,联合治疗组小鼠MPE量最少、体重最重、存活时间最长。
临床研究亦得到类似的结论。国内多项研究显示,对MPE患者,胸腔内注射化疗药(主要是顺铂)联合抗血管靶向药(贝伐珠单抗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MPE的控制优于胸腔内只注射化疗药,且不良反应没有显著增加。
此外,多项研究显示,胸腔内注射顺铂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对MPE的控制,优于胸腔内只注射顺铂。
还有研究显示,胸腔内注射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单药或联合顺铂对MPE有积极的治疗效果。
另外,多项研究显示,胸腔内注射α-溶血性链球菌联合顺铂可提高MPE完全缓解率,降低胸膜固定失败率。
三、新型治疗方法
这些新型治疗方法目前多处于基础研究或小样本临床研究探索阶段,但值得关注。
首先是生物制剂-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es (OVs)。理想的治疗胸腔积液的药物应能杀灭MPE中的肿瘤细胞、激活MPE中淋巴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功能、修复受损的血管和淋巴管。研究显示,溶瘤病毒不仅可以发挥病毒介导的肿瘤细胞直接杀伤作用,还可以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增强抗原呈递,增强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反应,促进血管修复。
一项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发现,溶瘤病毒H101胸腔注射治疗MPE,无论单药还是联合化疗均显示对胸腔积液有较高的缓解率,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恶心、呕吐,未见严重事件。
其次是生物制剂:腺病毒载体AdV‑tk。小样本的临床研究表明,胸腔内注射表达胸苷激酶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V‑tk)治疗 ,对 MPE 的疾病控制率为71%,效果和耐受性良好。
还有免疫细胞治疗。胸腔内注射树突状细胞疫苗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均显示出较好的疾病控制效果和无进展生存期的延长。
202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胸腔内注射装载甲氨蝶呤的肿瘤细胞微泡(MTX-TMPs),联合全身抗肿瘤治疗后,MPE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胸腔内注射白介素-2,联合全身抗肿瘤治疗),中位总生存期延长至15.0个月,且安全性可控。
小结
MPE一旦发生,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生存期较短,因此在诊断后MPE后,除了要治疗原发肿瘤,还要针对MPE进行积极干预。无论肺是否可复张,胸腔置管引流是MPE的一线治疗方法;若肺可复张,还可考虑胸膜固定术,其中滑石粉是首选硬化剂。
胸腔内药物治疗方面,胸腔内注射化疗药联合抗血管生成药(贝伐珠单抗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IL-2,肿瘤坏死因子,α-溶血性链球菌,有助于控制MPE。
新型治疗方法如溶瘤病毒、腺病毒载体、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微泡,展现出良好前景。关注MPE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改变临床实践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Lamb C, et al. 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9.
[2] Mierzejewski M, et al. Respir Res. 2019.
[3] A Dipper,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0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3.
[5] Bhatnagar R, et al. JAMA, 2020
[6] Ferreiro L, et al. Can Respir J. 2020
[7] Davies HE, et al. JAMA. 2012.
[8] Wahidi MM,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7.
[9] Ost DE, et al. Chest. 2018
[10] Momen M. Wahidi,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7;
[11] Muruganandan S, et al. Lancet Respir Med. 2018.
[12] Kwok C, et al. Ann Am Thorac Soc. 2024.
[13] Kwok C, et al. Respir Res. 2024.
[14] Roberts ME, et al. Thorax. 2023; 3. Munavvar M, et al. JCO Oncol Pract. 2025;
[15] Zhang J, et al. BMJ Open Respir Res. 2025.
[16] Wang X, et al. Front Immunol. 2025
[17] Gonnelli F, et al. Respir Res. 2024;
[18] Zhao J, et al. Am J Cancer Res. 2022.
[19] Cheng Q, et al. Respir Res. 2025.
[20] Han X, et al. World J Surg Oncol. 2025
[21] Han L, et al. BMC Cancer, 2018
[22] Fu T, et al. BMC Pulm Med. 2020.
[23] Zhang Y,et al. BMC Cancer. 2025
[24] Wang B, et al. Thorac Cancer. 2023
[25] Rusch VW. Front Immunol. 2023
[26] Aggarwal C, et al. Mol Ther. 2018
[27] Chang GC, et al. Cancer. 2005
[28] Chu H, et al. Anticancer Res. 2017
[29] Zeng C, et al. Int J Cancer. 2025.
专家介绍
田攀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 副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医疗组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胸膜与纵隔疾病学组(筹)秘书;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本文由《呼吸界》编辑 Jerry整理,感谢田攀文教授的审阅修改!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