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稳地占据了慢性气道疾病领域的两大主导地位,而肺癌则以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为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另一重点。三大疾病共同构成了我国呼吸健康管理的核心战场。
11月1日,2025青岛呼吸产业大会暨第二十四届呼吸周在青岛启幕,本次会议以“全程管理护呼吸,健康中国启新程”为核心,邀请到百余位国内外专家聚焦慢性气道疾病诊疗的最新进展,近900人线下参会。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陈荣昌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宋元林教授担任本次会议主席。此次会议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医师报、阿斯利康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承办。大会设1个主会场与6个分会场,围绕哮喘、慢阻肺病心肺共管、嗜酸粒细胞肺疾病、上皮科学、儿科呼吸及肺癌等主题,解读前沿进展,规范诊疗路径,推动全程共管,共塑呼吸生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会上指出,随着 “健康中国”行动的不断深入,慢性呼吸疾病防治体系正逐步完善,特别是在慢阻肺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的医防协同、早筛早诊、分级诊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创新药物、新型吸入装置和智能诊疗技术的出现,为慢阻肺病等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带来了切实的健康获益。”钟南山院士表示,这些医学进步不仅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为实现“早干预、稳控制、减急性”的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国在呼吸慢病规范化诊疗、呼吸康复以及医疗质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人民群众的呼吸健康筑起了新的防线。其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全程管理尤为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表示,慢性呼吸疾病的全程管理尤为关键,不仅需要政策引导、规范化诊疗和健康教育等持续推进,更离不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近年来,我国在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能力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呼吸慢病与相关疾病的共同管理,逐步构建起覆盖筛查、诊断、治疗、康复、随访的完整服务体系。
阿斯利康中国总经理、生物制药业务负责人林骁表示,呼吸健康不仅牵动千家万户福祉,更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宏伟蓝图的重要一环。大会汇聚政府、学术、产业、医疗等多方智慧与力量,正成为推动我国呼吸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平台。一直以来,阿斯利康支持国内呼吸学科规范化诊疗理念落地生根,通过医生培训、患者教育、数字化管理等多维度举措,帮助改善并重塑呼吸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呼吸慢病“共管共治”跑出加速度
会议第一篇章聚焦于 “并肩共管,愈享全程”,围绕慢阻肺病与肺癌两大高负担疾病,系统回顾慢阻肺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周年的阶段性成效,深入探讨慢阻肺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共病共管”策略,并展望精准医疗时代下肺癌诊疗的突破方向与实践路径。
杨汀教授:慢阻肺病基层能力提升,公众知晓率增长
慢阻肺病是我国主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严重。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病患病率为13.7%[1]。中日友好医院杨汀教授表示,慢阻肺病纳入基本公卫一年来成效显著,基层医院配备肺功能仪数量以及吸入药物配备比例有所提升,相关人才培养有序推进,线上开展的 “递进式基层医疗人才培训体系”覆盖13万名基层医务人员,线下开展“强基计划”“星火计划”“繁星计划”等培训项目,覆盖全国数千家基层机构。此外,杨汀教授还提到,首部慢阻肺病动画《呼吸之间》上线播放量破千万,公众知晓率较2024年提升8.3%,四级管理体系已全面建立,统一质控指标、数据平台与培训大纲,实现“同一套标准、同一张网络”。
孙永昌教授:心肺共管,提升慢阻肺病生存时间
“慢阻肺病患者普遍合并多种疾病,约90%患者至少患有一种合并症,50%患者存在三种及以上,以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心血管问题最为突出。[2,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孙永昌教授指出,我国约30%-50%的慢阻肺死亡原因为心血管疾病[4]。来自加拿大的 36个月数据表明,心肺共管可减少慢阻肺病相关住院18.1次/千人/月,节约医疗成本24%[5]。国内“1+N”学科群和心肺多学科模式已在多地落地,规范吸入治疗使慢阻肺病合并肺癌患者中位总生存延长8.5个月[6]。
韩宝惠教授:非小细胞肺癌精准诊疗迎新进展
在精准诊疗时代,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取得进展。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指出,对于EGFR突变的NSCLC患者,一线治疗药物可使中位总生存期(OS)超过3年[7]。此外,针对EGFR-TKI耐药且出现MET扩增的患者,联合MET抑制剂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可达7.2个月,为耐药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8]。在少见突变靶向治疗方面,临床研究也取得进展。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肺癌分子机制的深入理解,越来越多的少见突变被发现并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这些研究不仅为少见突变的NSCLC患者提供了更多精准治疗选择,也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哮喘管理"迭代升级",生物靶向助力“临床治愈”
会议的第二篇章聚焦于 “靶向控炎,拓新求变”,围绕哮喘诊疗从“症状控制”迈向“临床治愈”的理念演进,深入探讨重度哮喘与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机制的最新认知,推动重度哮喘规范化诊疗新理念落地,为变革哮喘诊疗模式、实现精准靶向治疗提供科学思路与实践路径。
近年来,随着哮喘炎症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生物靶向药物等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哮喘迎来了“临床治愈”这一更高的治疗目标。《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将“临床治愈”写入指南,定义为连续≥1年无急性发作、无口服激素、肺功能正常且症状基本消失[9]。
张旻教授:重度哮喘开启“临床治愈”新篇章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张旻教授介绍,我国76%的重度哮喘为嗜酸性粒细胞表型,54%在10年内出现不可逆气流受限,这提示在治疗时需更精准地识别和针对炎症表型,精准治疗的核心在于依据患者的表型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以实现“临床治愈”这一目标。真实世界数据显示,使用生物制剂者一年临床治愈率46.5%,高于未使用组[10]。
除用药外,患者管理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如炎症表型的确定、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等,以确保治疗的精准性。同时,持续的患者教育和随访管理也至关重要,帮助患者更好地自我管理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
黄克武教授:提升嗜酸粒细胞检测率,规范生物制剂使用
“我国20岁以上成人哮喘患病率为4.2%,重度患者约204–498万,未控制率超过50%[11,1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黄克武教授指出,我国血嗜酸性粒细胞、FeNO、IgE检测率不足35%,75%的医生无法判断嗜酸表型,生物制剂使用率仅3.4%。为解决诊断不足与分型不清问题,PCCM规建项目建立14个区域中心,提出“五步走”规范化诊疗流程。2025年已认定120家示范单位,质控标准中重度哮喘个体化治疗占7分,要求12个月内≥5例生物制剂长程用药。未来该项目还将建设数字化平台,实现双向转诊与全程同质化管理。
应颂敏教授:重视嗜酸粒细胞在重度哮喘中的作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应颂敏教授指出,嗜酸性粒细胞型重度哮喘患者的急性发作率较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患者高3.9倍,且在哮喘控制情况(ACQ-5评分)和生活质量(AQLQ指标)方面均显著恶化。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在重度哮喘的炎症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数量的增加与更频繁的急性发作和更差的预后密切相关[13]。对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50/μL且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治疗未控制的患者,靶向嗜酸性粒细胞的干预措施能降低发作频率并改善预后。
章宇先生:共绘呼吸疾病全周期管理蓝图
“临床治愈”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也离不开药品的研发等工作,一直以来,阿斯利康公司以“改变呼吸疾病治疗”为使命,致力于推动治疗策略从单纯的症状控制向疾病调节和缓解迈进,最终实现治愈的目标。阿斯利康章宇先生表示,阿斯利康正通过创新药物管线,覆盖哮喘、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特发性肺纤维化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全周期管理。
总结
“我国在呼吸慢病的规范化诊疗、康复及医疗质量控制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这些成果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宋元林教授表示,慢性呼吸疾病全程管理不仅依赖政策支持和基层防控体系的建设,更离不开精准诊疗、创新疗法和科学干预的推进。“全程管理护呼吸,健康中国启新程”是本次会议的核心,亦是对未来呼吸学科发展的期许与展望,陈荣昌教授期待,未来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多方协作,可以持续提升基层诊疗能力,推动数字化管理和心肺共病干预模式在全国的推广和落地。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呼吸健康领域的专家学者将继续携手并进,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福祉,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Wang C, et al. Lancet. 2018;391(10131):1706-1717;
2.Vanfleteren L,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3 Apr 1;187(7):728-35.
3.Fabbri LM, et al. Lancet Respir Med. 2023 Nov;11(11):1020-1034.
4. McGarvey LP, et al. Thorax. 2007;62(5):411-415.
5. Licskai C, et al. Thorax. 2024 Jul 16;79(8):725-734.
6. Ajimizu H, et al. Sci Rep 2021;11:23677.
7. David Planchard, et al. 2025 WCLC PL02.06.
8. Solomon BJ, et al. N Engl J Med. 2014;371(23):2167-77.
9.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5,48(3)208-248
10. PA4722.16. 2025-AAAAI-DIRECTION MARCH2 731
11.Huang K,et al. Lancet. 2019 Aug 3;394(10196):407-418.
12.Qingling Zhang, et al. Clin Transl Med. 2022 Feb;12(2):e710
13. Jackson DJ, et al. 2024. Eur Respir J. 64: 2301521.
审批编号:CN-171023,有效期至:2026-02-06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支持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用于推广目的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