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目前,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鼻病毒感染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总体呈上升趋势,我国正在进入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诺如病毒感染、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也处于多发季节,学校、托育机构等重点场所存在聚集性疫情风险;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有境外输入风险,南方部分省份仍有本地传播风险。
- 全国整体进入流感流行季,流感活动水平明显上升,并整体呈现南方高于北方态势;
- 流感病毒预计是今冬明春我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病原体。除了流感,其他多种急性呼吸道病原体也有传播风险。
-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病原体;
- 本次流行季前期将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流行,甲型H1N1和乙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不同型别和亚型在各地区的比例会有所不同,仍为季节性流行水平,流行强度近期还将进一步上升。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于11月10日(周一)15时,围绕“秋冬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主题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秋冬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呼吸界》小编特此摘录分享。
国家疾控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副司长 席晶晶
现在已经进入初冬,受气温下降、病媒生物活跃程度降低等因素影响,结合传染病流行规律和疫情多渠道监测结果,目前,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鼻病毒感染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总体呈上升趋势,我国正在进入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诺如病毒感染、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也处于多发季节,学校、托育机构等重点场所存在聚集性疫情风险;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有境外输入风险,南方部分省份仍有本地传播风险。
新华社记者:
今年秋冬季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态势如何?是否存在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共同流行的风险?公众应该如何做好预防?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 王大燕
谢谢您的提问。当前,全国整体进入流感流行季,流感活动水平明显上升,并整体呈现南方高于北方态势。随着各地陆续换季进入秋冬,急性呼吸道疾病更易高发,流感病毒预计是今冬明春我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病原体。除了流感,其他多种急性呼吸道病原体也有传播风险。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病原监测结果显示,当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病原体。现阶段,检出的病原体均为已知常见病原体,没有发现未知病原体及其导致的新发传染病。
冬春季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公众要保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等良好卫生习惯,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及时就诊就医,遵医嘱科学安全用药。如身边出现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与其近距离接触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此外,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随着流感活动水平上升,未接种流感疫苗的适龄人群应尽早接种。谢谢。
健康报记者:
今年秋冬季我国流感的高峰期预计出现在什么时间?不同地区的流感流行情况有哪些具体差异?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 王大燕
谢谢您的提问。监测数据显示,往年开始进入流感流行季的时间一般都是在10—11月,个别年度也有9月份开始,流行高峰的时间一般出现在12月中下旬和1月初。依托中国流感监测系统,疾控部门对各地流感活动实时开展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当前我国总体流感活动属于上升阶段,甲型H3N2亚型占比超过95%,有少量甲型H1N1和乙型流感病毒同期流行。
目前,全国流感总体处于中流行水平,各省份流行强度有所区别,有23个省份处于中流行水平,其他省份处于低流行水平,大致来看,南方省份流感活动高于北方。本次流行季前期将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流行,甲型H1N1和乙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不同型别和亚型在各地区的比例会有所不同,仍为季节性流行水平,流行强度近期还将进一步上升。谢谢。
羊城晚报记者:
近年来关于鼻病毒、人偏肺病毒的报道渐多,请问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公众有效预防鼻病毒和人偏肺病毒的感染?谢谢。
天津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 张颖
谢谢您的提问。鼻病毒和人偏肺病毒不是新的病毒,是常见的病原体。其实,全球约30%~50%的普通感冒的感染都是与鼻病毒相关的,人偏肺病毒与人类至少共存了60多年,所以这两种疾病都是常见的病原体感染造成的。人群对这两种病毒是易感的,婴幼儿、老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后甚至会发生重症的情况,这两种病毒都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所以极易在人群中引起传播和流行。
近年来对鼻病毒和人偏肺病毒的报道逐渐增多,我认为可能是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主要是监测方法的进步,监测方式的升级,使得这两种病毒更加“显化”了。以前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去就诊时大多不做病原检测,医生仅仅依据出现的症状诊断为感冒或者是呼吸道感染。但近年来随着病原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特别是在2024年,我国开展了呼吸道多病原的检测和监测,采集1份呼吸道样本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出包括鼻病毒、人偏肺病毒、支原体等20多种呼吸道病原体,使得我们以前“看不见的敌人”现在是显而易见了。大家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发现原来呼吸道传染病不仅有流感、新冠还有其他很多种。所以鼻病毒、人偏肺病毒不是感染增加了,而是现在快速检测能力显得好像是增多了。
第二个原因误以为是新发疾病,各方面关注度提高了。以前公众对这两种病毒了解得比较少,或者根本没有听说过。刚才提到在监测体系升级后,医院和疾控都可以通过检测发现,同时对外发布相关信息。比如去年11月份,中国疾控中心开始每周公布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其中包括鼻病毒和人偏肺病毒。当公众看到以前没有听说过的这两种病毒名称,误以为是新发传染病,相关报道的转发量增多了,相应关注度也增高了。大家积极地关注相关知识,科学主动地防控是非常值得点赞的,但也请不要过分紧张。
目前,对于两种病毒没有针对的疫苗,但它和我们熟悉的流感病毒一样是可防可控的。对公众而言我们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防护。
一是坚持个人防护“三件套”,也就是经常提到的“戴口罩、勤洗手、遮口鼻”。
二是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比如日常饮食要保持营养均衡,适当做运动,保持规律作息。
三是密切关注自己和家人,特别是家中孩子、老人、体弱多病者的健康状况,当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首先要休息养病,如果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同时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近期,一些婴儿和老人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出现重症,请问公众应该如何预防?出现什么症状需要就医?谢谢。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杨汀
好,感谢你的提问。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我们冬季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在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中容易出现严重的症状,包括细支气管炎和肺炎,但一般人群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能就类似普通感冒,症状不重,大家不必过度担心。有一些情况需要我们关注,比如持续高烧、精神萎靡不振等意识改变、逐渐加重的气短、呼吸困难,以及出现一些体征改变,比如患者吸气时出现了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的向下凹陷,也就是我们说的三凹征,或者患者出现口唇发绀,或者在不吸氧的情况下,指脉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小于93%。这些情况都提示患者需要及时就诊,防止重症的发生。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预防和一般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预防措施类似。要注意手卫生,勤洗手,外出接触公共物品后,注意不要用手碰口鼻;在呼吸道合胞病毒高发季节或者流行季节,减少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如果外出,建议佩戴口罩;注意避免家庭或者社区的传播。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
有公众认为,流感病毒是不断变异的,就算打了疫苗也可能得,所以打疫苗没有用。请问是这样吗?请问我国流感疫苗保护效果如何?疾控中心在流感防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 王大燕
谢谢您的提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虽然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但流感疫苗每年是会相应更新的。世界卫生组织每年依据全球范围内监测到的流感毒株,分别为南半球、北半球推荐流感疫苗株,用于流感疫苗生产。接种当季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每年在流感流行季来临前接种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重症的风险。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显著降低学生等群体发生流感聚集性疫情风险。最近,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5-2026)》,大家可以看到,跟去年流感疫苗相比,其中的H3N2亚型流感疫苗株已经更新。个别情况下,因为个体差异,有些人接种流感疫苗后还会感染流感,不过症状会减轻,因为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感染、减轻症状,减少发展为重症的风险,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从疫苗匹配性来看,目前甲型H3N2亚型的匹配性比前几年进一步提高,甲型H1N1和乙型的匹配性更高,与疫苗株抗原性类似的流行株的比例超过95%。
疾控中心始终致力于流感防控,通过全面监测和哨点监测对流感进行监测预警和研判,并及时根据疫情形势提出防控策略和建议。流感的全面监测包括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系统和流感样病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暴发事件监测;哨点监测包括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监测和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监测。通过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对流感的流行强度、病原学变化、流行趋势等进行监测,从而为疫苗株筛选和疫苗免疫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开展事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场所聚集性疫情,从而降低疫情影响。制定相关技术指南指导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并积极开展流感防控的科普,提高公众对疾病和疫苗的认识,助力流感防控。谢谢。
新黄河记者:
很多人认为流感是重感冒,扛一扛就过去了,是否正确?如何区分流感和普通感冒,在用药方面有什么区别?患者是否可以自行检测、用药?流感是否有特效药?不同人群有什么用药禁忌需要注意?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杨汀
感谢您的提问。流感和普通感冒是两种疾病,流感是有传染性且会导致严重疾病负担的一种疾病。流感一般是由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引起,一般临床表现包括38摄氏度以上的发热、头疼、肌肉酸痛、乏力等比较重的全身症状。目前临床上是采集咽拭子检测流感病毒的抗原或者是核酸,一般15分钟到1小时就能检测完成,相对比较快捷。对于一些人群,比如老年人、5岁以下的婴幼儿、慢性基础疾病人群和孕产妇,需要重点关注,要及时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就诊。一旦确诊流感,建议这类人群要遵医嘱尽早口服抗病毒药物,减少重症发生,也减少家庭和学校的聚集性传播。近几年流感病毒种类越来越多,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普通感冒往往是由鼻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引起,主要表现是38摄氏度以下的发热,可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全身症状比较轻,一般不会引起重症,给予对症治疗就能改善症状。
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不要因为想快速控制症状或者降低体温就过度过量使用退烧药,特别是不要同时使用退烧药和含相同退热成分的感冒药,比如一些感冒药里都含有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同时服用,可能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一般的发热推荐首选物理降温,包括使用冰袋或者温水擦浴,如果超过38.5摄氏度以上的发热,或者出现了比较重的全身症状,可以用药物来退热。如果用药后患者仍然出现反复发热、精神萎靡、呼吸道症状逐渐恶化等情况,建议大家及时就诊。谢谢。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医疗机构在应对呼吸道疾病、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方面做了哪些准备?谢谢。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杨汀
感谢您的提问。每年到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为应对流行态势,医院做了许多相应准备。
第一方面是“硬件准备”,包括人员、药品和设备的充足准备。在医院里,冬季主要应对呼吸道疾病的重点科室有发热门诊、急诊、儿科,还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这些科室的医务人员一般都要打流感疫苗,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是对患者的保护。同时,医院会随时监测重点科室,如果某个时段患者就诊人数激增,会随时调配医护人员,保证医院就诊和救治的能力。医院一般在这个季节前,相应的检测试剂、药品、重症救治等设备也会充足准备。
第二方面是“软件准备”。每到流感季来临前,医院就诊流程会进一步优化,从预检分诊、患者分流都做了流程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高峰季节来临的时候,我们也会加派人手,在快速病原检测、医生问诊、缴费、取药等环节进一步优化流程,缩短时间,减少患者在医院的聚集和交叉感染。在重症救治方面,多数医院都有医联体,可以上下转诊,如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碰到重症患者,可以及时联系上级医院进行重症患者的转诊救治。
第三方面是“宣教准备”。首先是对医务人员的宣教,每年入冬前,医院会做全员培训,根据国家发布的诊治方案、指南等,组织全员系统学习,让所有一线大夫了解重症疾病的鉴别诊断、病情评估、用药等专业知识。同时,面向公众,医院也有电子屏幕反复播放科普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推发科普文章,也会定期举办直播活动,教授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知识,让大家科学防范。通过医务人员的这些工作,让公众感受到温暖体贴的医疗照护。谢谢。
本文内容来源自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官方网站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