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点:中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医师睡眠医学培养的思考 -- CACP睡眠呼吸医学学科建设论坛的启示
来源: 呼吸界 2017-06-24

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患病率高、危害大,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经有效治疗可完全逆转其病理生理过程、改善预后,降低医疗费用。由于90%以上的需要治疗的成人患者应该应用无创呼吸机,呼吸科医师具有雄厚的呼吸生理基础,熟悉呼吸机的应用,开展睡眠呼吸疾病的诊疗占有天然优势,应当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优势。



在2017年6月23日下午CACP呼吸年会期间举办的“睡眠呼吸医学学科建设论坛” 期间,来自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呼吸、危重症及睡眠医学科的培训主任Ramar教授明确指出,呼吸、危重症及睡眠医学已经成为现代呼吸病学的三大支柱,美国PCCM fellow培训和认证已经演化为PCCMs体系,增加了睡眠医学(S)的相关内容,在认证考试中睡眠相关考题的占比达到10%。


美国睡眠医学近30年来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对睡眠呼吸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的提高。 睡眠呼吸医学已日益成为睡眠医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呼吸科医师在新兴的睡眠医学学科中占比超过70%。


我国的睡眠医学同样起源于对睡眠呼吸疾病的认识,从1986年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的黄席珍教授建立国内第一个临床睡眠实验室开始,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目前90%的三级甲等医院已经开展了睡眠医学服务,据不完全统计,运转较好的睡眠实验室眠中心已经超过1500余家,少数医院已经成立了独立的睡眠医学科。我国睡眠呼吸专业医师数量不足、缺乏规范化的培训、医疗服务能力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因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医师睡眠医学知识及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亟需加强。抓住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机遇,在构建我国现代呼吸病学体系的实践中加强睡眠医学学科建设恰逢其时。


现阶段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医师睡眠医学的培养主要依托于呼吸专科医师培训、呼吸专修班和睡眠呼吸专业单修三个培养体系。借鉴欧美比较完备的睡眠医学及睡眠呼吸专业医师培训体系,对于目前积极推进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培训体系中睡眠医学的培养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睡眠呼吸医学的基础培训阶段,面对全部专培学员,要求了解睡眠生理基础知识、掌握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睡眠报告的基本判读。这一阶段培训主要是针对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这一阶段培训的呼吸专业医生,可以参与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工作,但难以承担睡眠中心或睡眠实验室的主要诊疗工作。第二个阶段即呼吸睡眠专业培训阶段,培训对象为有志于从事睡眠呼吸和睡眠专业的呼吸科医生,培训要求掌握相关的睡眠监测和治疗技术、掌握包括神经生理基础知识在内的睡眠生理知识体系。这一阶段培养内容需涉猎到除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之外的其他睡眠疾病的诊治,经过这一阶段培训的呼吸专科医生可作为睡眠中心或睡眠实验室的主要负责医生从事诊疗工作。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培训工作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仍无法短时间弥补专科医师培训不规范的现状,目前呼吸专修班是呼吸专科医师培训的一个历史阶段和另一种途径。在一年的专修阶段,根据学员的不同需求,安排在肺功能、气管镜室或睡眠室参观学习一个月时间,旨在了解睡眠呼吸亚专科的工作,为专修学员回归原工作单位后,制定包括睡眠呼吸疾病在内的学科发展布局及吸引后续睡眠呼吸单修人员作准备。同时也可以为呼吸学科带头人进行学科建设的调研提供机遇。


睡眠呼吸专业单修,是我国现阶段睡眠呼吸医、技队伍培养的重要途径,根据进修医生的不同睡眠医学背景和培训需求,采取分级灵活的培训方案。单修学员为有志或目前从事睡眠呼吸相关疾病诊治工作的呼吸、神经、精神心理、耳鼻喉、口腔、其他内科专业的临床医生。可以利用依托于不同学科的睡眠设施,完成呼吸危重症专科医师睡眠医学培训的需求。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医生睡眠医学培养的落地实施涉及到多个环节。包括培训基地和师资的认证及动态考核;统一培训教材的编制;根据培训基地师资和进修培训人员背景,需求,采取学术讲座、病例讨论、实地操作、学术会议、网络继续教育等多种灵活培训方式;基地和学员双向评价机制;医师协会制定考核要求和规则,对培训合格人员的认证等多项工作。


睡眠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突破了传统以某一单一学科划分疾病诊治的范畴,并且日益成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重要的临床和学术增长点之一。借鉴欧美国家睡眠医学培养体系的建立经验,结合我国现有的医疗体系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学科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睡眠医学培养路径、方案,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作者:韩芳、陈宝元、张晓雷



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