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感言:
打电话给杭晶卿联系采访时,她语气温和。当杭晶卿匆忙赶来接受《呼吸界》的专访时,她笑容亲切。可当说起基层工作时她严肃起来,“把呼吸疾病防治知识往下推,提高基层呼吸疾病诊疗水平,任重道远。”而多年来她就是这样做的,临床与科研并重,从点滴开始推动基层呼吸疾病诊疗进步。
医生用心 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
1987年7月,杭晶卿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士学位的她选择了进入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工作,这一干就是30年。这么多年来,杭晶卿对病人耐心、细致,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
有一次,病房收治了一位老年女性患者,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多年。患者反复有咳嗽、咳痰、气促。为了方便吐痰,这个患者到哪里都要带上一大堆纸巾和塑料袋,这让她甚至不轻易出门。杭晶卿仔细询问了患者病史,阅读患者的影像资料,对患者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提出了质疑。经进一步检查和鉴别诊断,明确该患者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经治疗后症状痊愈,困扰了患者30多年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后来,这位患者高兴地告诉杭晶卿,她现在终于能到各地去旅游了,因为她再也不必担心咳痰的问题了。
杭晶卿的科室也曾收治过一位发热、咳嗽、咳痰四个多月的患者,外院反复抗感染治疗无效,入院后杭晶卿建议做支气管镜检查,经耐心解释后,患者同意做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支气管内有异物,经过支气管镜镜下操作,终于取出引起患者反复发热的元凶(鸡骨)。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杭晶卿看来,这是医者的职责所在。医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需要不断探索,敢于提出质疑,任何细小的线索都会对患者疾病诊断有所提示。这需要医生用心去发现问题,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
天道酬勤 科研硕果累累
在扎扎实实为患者看病的同时,杭晶卿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中也兼顾着科研工作。在接受《呼吸界》采访时杭晶卿指出,科研来自于临床;在临床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就会结出科研成果。而30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也让杭晶卿深深了解基层医生的难处:不像大医院的专家可以带学生,基层医生往往都要靠自己完成临床工作,经常一个人要管15到18张床,要完成大量的临床工作不说,同时还要面临严格的科研考核标准。而杭晶卿就是在用心为患者诊疗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投身科研。
天道酬勤,对科研的投入让杭晶卿硕果累累。1998年,杭晶卿入选“上海市区县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在培养期间,杭晶卿完成了浦东4万人口的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哮喘患者的HLA等位基因方面进行研究。
1999年,杭晶卿赴上海市免疫研究所进修,参与“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呼吸特色专科”的工作。她还参加了与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研究课题,致力于纺织工人呼吸道疾病研究。该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棉尘接触与肺功能下降关系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获得201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而近10年来,杭晶卿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 6篇,核心期刊10篇。还参与编写“肺变态反应性疾病”、“实用临床呼吸病学”、“哮喘病学”第二版等书籍。
通过不懈努力获得的累累的科研成果,也让杭晶卿崭露头角。2003年,杭晶卿获得美国Fogarty基金资助,作为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进修一年,在这期间她完成了棉尘接触工人肺功能下降与易感基因关系的研究,相关论文发表于业界著名杂志Am J RespirCrit Care Med上。
而杭晶卿在科研上取得的一切成就,最终都回馈到了她的患者身上。回国后,杭晶卿担任了医院的呼吸内科主任,在她的领导下,呼吸内科建立了重症监护病房,为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13年,杭晶卿被授予“中国优秀基层呼吸医师称号”。
积极促进呼吸疾病基层推广
临床上与科研上取得的成就,为人的踏实勤恳,让杭晶卿得到了各界的认可,她先后多次担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分会肺科学会委员会委员、变态反应委员会委员。 2013 年,她担任了上海市医学会呼吸分会区县学组副组长,致力于区县呼吸系统疾病相关诊治的推广。
每年杭晶卿都会参加医学会组织的哮喘、慢阻肺、戒烟等宣传和义诊,对患者进行现场教育,讲解有关哮喘、慢阻肺的防治,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很多患者听了她的讲课后特地到医院来挂她的专家门诊。在医院繁忙的工作之余,杭晶卿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呼吸专科门诊。
杭晶卿扎实的工作态度得到了更多的认可。2016年,杭晶卿担任了中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的副主席、上海市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的执行主席,这让她更加顺利地推动着上海市基层呼吸疾病的诊治。杭晶卿多次组织社区医师讲座宣传呼吸道常见疾病诊治。2016年,杭晶卿还在全市社区医生中开展肺功能知识问卷调查。她还组织召开了上海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年会,有520多位基层医生参加,其中近一半为社区全科医师。这一切都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基层呼吸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其实杭晶卿早就注重了在基层推广呼吸疾病规范诊治。接受《呼吸界》采访时,杭晶卿多次强调,基层医疗机构里慢性气道疾病患者比较多,基层医生的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如病人合并症多,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气管镜下的介入治疗方面,二级医院能开展的也很少。“要把呼吸疾病诊治知识往下(基层)推”,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从杭晶卿开始担任着普陀区医学会呼吸学组组长起,她就在普陀区多次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举办呼吸系疾病的诊治讲座,提高社区医生对呼吸道常见疾病诊治进展的认识。
在医院里,杭晶卿更是大力鼓励科内青年医师参加科研课题擂台赛,争取科研立项。为此,她每周固定时间进行科室业务学习。在杭晶卿领导下,她所在的科室于2005年、2012年先后两次入选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建设,以慢性气道疾病为主攻方向,开展疾病的诊治和科研工作。
在杭晶卿领导下,科室还完成了2项流行病学调查,一项为普陀区中小学生过敏性疾病调查;另一项是在2007-2010年期间在社区开展呼吸道慢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的基层医疗,需要更多像杭晶卿这样的好医生。
杭晶卿介绍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呼吸内科主任。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全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副主席;上海医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康复协会呼吸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执行主席等。擅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的诊治,以及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在AJRCCM、ERJ、中华系列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2013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授予的首届“中国优秀基层呼吸医师”称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