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高徒谈恩师:师恩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来源: 呼吸界 2017-11-23

推荐语:

2017年的这个感恩节,北京冬日的阳光久违的灿烂。《呼吸界》特别刊登了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对恩师翁心植的纪念文章;很多年轻医生也来稿感恩自己的老师。请让《呼吸界》代表所有的医生,对他们的老师说一声真挚的“谢谢您”!


篇一:感谢我的两位导师


李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科):

每当我忙碌地穿梭于门诊、病房、实验室的时候,心底总想着要以我的两位重要的导师——周新教授和Kian Fan Chung教授作为人生的榜样。

2007年9月,我非常有幸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周新教授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为什么说非常幸运,因为交大医学院的规定很严格,通常一个导师只能招1名博士,当年周新教授通过努力,同时招了我和另一名优秀的博士生。周老师在气道疾病、肺部感染等领域深有造诣,为人儒雅,待人亲切,和他交流起来丝毫不会感受到一般博导带给学生的压力。



李锋和周新教授的合影


越是如此,我觉得越应该做出点成绩。正值国家留学基金委发起“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第2年,我向周老师提出到国外联合培养的想法,周老师立即表示支持。最终,我获得资助前往帝国理工大学国立心肺研究所,在著名的英国呼吸病学家Kian Fan Chung教授的实验室从事臭氧与气道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在国外留学期间,周老师时常写邮件询问研究进展。当时国家给的生活津贴可以基本维持我在国外的花销,但周老师数次给我的信用卡打钱来补贴我的生活费用,让在异国他乡的我感动又感到温暖。顺利毕业之后我留在周老师的科室工作,他又指导我如何做临床,如何阅片。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病房,巡视每一个住院患者。每次遇到疑难病例讨论,他总能删繁就简,抓住要害,简明扼要地给出诊断,提出诊疗方案。事后常常证明他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李锋和Chung教授的合影

Kian Fan Chung教授是一位杰出的呼吸病学的学者和临床专家。作为二代华人移民,他出生在毛里求斯,后来学习、工作在英国。Chung教授在气道疾病、咳嗽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所瞩目。和周新教授一样,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学者,每天早上7点多出现在办公室,直到傍晚6、7点离开,通常在夜里12点还发工作邮件。他时常关心我的研究进展,让我定期汇报工作。如果研究进程遇到与假设不符的结果,他总是和颜悦色地说,只要做得正确,就接受这样的结果。他总是和学生一起查文献,商量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当研究成果总结成论文时,他又不厌其烦地帮学生反复修改论文;在投稿阶段,他又积极帮忙回复审稿人的意见,直至论文见刊发表。因此,我相信他的每一篇文章的发表都是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在我的联合培养结束、回国工作之后,他邀请我一起申请到fellowship,我又再次返回他的实验室继续学习、工作1年。前后两年半的实验室工作,培养了我的科研素养,对于我后来的申请课题、撰写文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幸运的是,Chung教授在中国的学生很多,他乐于回国交流,我也因此有机会多次遇到他,多次当面聆听他的教诲。

从2007年至今正好十年,十年来我的各种课题、论文、荣誉,都是周新教授、Kian Fan Chung教授指导、支持的结果。最近,因工作需要,我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转到上海市胸科医院,每当遇到临床上和科研上的困惑时,依然得到两位老师的帮助。我要借着这个感恩节向两位老师说一声——谢谢!



篇二:有感与曹彬老师亦师亦友之恩


王一民(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

行医最大的辛苦是小大夫漫长的成长与日新月异的临床知识学习。如果有高手指点或者名家点拨可能是最大的幸福了。我很荣幸能在2011年就加入到曹彬老师的团队,作为菜鸟刚刚毕业就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是十分幸运的。

从每一次查房,到每一个病例,到每一个课题,再到更换单位后一起艰辛创业从零开始,我都能从曹老师身边学到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做好医生、大医生。经常为了一个课题设计一个临床问题,和曹老师熬到深夜,但曹老师经常鼓励我们,“医生工作应该也可以为我们带来很大的乐趣,确诊一例疑难病,治愈一名病重患者,总结一点点临床心得,都是有乐趣有创造性的工作”。曹老师既是恩师,也是挚友。



临床工作很辛苦,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病人多,病人重,谁都说不好下一刻病情的变化甚至人生的变革,但是有曹彬老师带领,中日呼吸感染团队一直在奔跑,用心和用爱在做好每一件事,不管是否有更多荣耀,都在全力以赴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全力以赴地为下一个病人、下一个病例冲刺。感恩节之际,祝曹老师和团队小伙伴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篇三:我始终牢记胡成平老师对青年医师的寄语:静,劲,紧,尽,进


梁硕(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今天是2017年的感恩节。我感恩我的父母亲人,感恩我的先生,感恩我的女儿,感恩我的领导徐金富教授。他们一直在我的身边陪伴我,支持我,引导我。这里我要特别感恩我的博士生导师胡成平教授。她不在我的身边,但她一直在注视着我,关心着我,无论是生活,工作,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她是我的老师,但更像是妈妈。胡成平教授是中南大学首届湘雅名医,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湘雅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胡老师从医为人师表30多年,一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她的人格魅力一直让我仰视、崇拜,她是我前进路上的指路明灯,是我学习的榜样,努力的目标。我会永远牢记她对青年医师的寄语,那是五个字:静,劲,紧,尽,进。

 静 ——静以修身,宁静致远。对年轻医生来讲,要静下心来,不骄不躁,潜心临床工作,专心科学研究。

 劲 ——干劲十足,奋勇向前。青年医师要有事业心,热爱自己的事业,把它当成自己的追求,而不是养家糊口的工具。

 紧 ——抓紧时间,抓紧成功。今天的事从不拖到明天做。雷厉风行一向是胡老师的作风。

 尽 ——尽心尽力,尽善尽美。年轻医生不能好高骛远。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坚持下去,在医生的数十年职业生涯中,注定了没有终点的给自己充电,活到老学到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谢谢我所有的老师们!在这个感恩节,祝胡老师和所有给过我帮助的老师们及家人朋友们身体健康!



2007年博士研究生毕业答辩

梁硕和胡成平老师于湖南长沙合影



2010年,梁硕在学术会议上和胡成平老师合影


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