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由澳大利亚/新西兰胸科学会主办的第22届亚太呼吸学会(APSR)年会日前在悉尼召开。APSR年会是亚太呼吸界最盛大、层次最高的学术会议,本次会议中国专家的表现引人瞩目,快来看看吧。
先来看看亚太呼吸学会(英文简称APSR)的背景吧:
APSR成立于1986年,目前已成为除美国呼吸年会(ATS)、欧洲呼吸年会(ERS)外的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呼吸领域的专业学会之一。APSR年会是亚太呼吸界最盛大、层次最高的学术会议,每年汇集数以千计来自世界各地的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专家参加,涉及多个相关领域,包括呼吸病学、胸外科、内科、重症监护和儿科等。其目的是为参会人员提供一个讨论、交流、合作和发展的机会。
如此重量级的学术会议,都关注了哪些内容呢?
——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近百位来自世界各国的顶级专家进行了专题汇报,200余位学者做了口头发言,囊括了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肺部感染、弥漫性肺部疾病、重症监护、儿科呼吸疾病、肺部恶性肿瘤、呼吸生理与神经调控等诸多方面。各国专家学者对各种呼吸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管理模式、诊治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几乎每一个发言均引发出数个问题或争议,进一步推进了亚太地区呼吸疾病的发展。其中,来自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昆士兰大学的RachelThomson教授在大会上做了《Managementof NTMInfections》的专题讲座,她全面讲述了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诊断情况,指出目前NTM肺病的发病率与日俱增,要做好NTM的检测和药敏,不同的非结核分枝杆菌需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早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中国的参会专家在会上大放异彩,快来看看吧:
在此次会议上,数位中国专家参与了会议主持,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宋元林教授顺利当选亚太呼吸学会感染学组候任组长。
上海肺科医院呼吸科主任徐金富教授还在大会上应邀做了《Bronchiectasiswith asthma orCOPD》的专题报告,并与参会者对支气管扩张的合并症、发病原因以及预后等问题进行深入的问答交流。徐金福教授指出,支气管扩张作为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发病率很高,但地区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如果合并慢阻肺或者哮喘,导致急性加重次数增加,生活质量降低,预后变差,死亡率升高;如果支气管扩张患者能够早期被明确是否合并慢阻肺或哮喘,早期进行药物干预,减轻肺功能下降,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
此外,来自中国大陆各个医院或研究所的口头发言文章共23篇,其中3篇文章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下图分别是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白久武、陆海雯、陶鲁笳在会上作了题为《Macrolidesprotect agains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 via inhibition ofinflammasomes》和《The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alendronate for COPD animalmodel》、《Aetiologyof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with fever and the presentation andprognosis of viral infection: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study》的口头报告。
白久武医生在做口头报告时指出,IL-8可以作为评估支气管扩张进展的生物标志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NLRC4和NLRP3炎症小体,进而抑制半胱天冬酶-1活化和IL-8的分泌;大环内酯类药物长期维持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支气管扩张(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并能成为炎症小体参与的炎症性疾病的重要选择用药。
陆海雯在口头报告中指出,通过细胞实验证实阿仑膦酸钠能舒张气道平滑肌及减少气道炎症反应,同时在动物(大鼠)实验中证实吸入阿仑膦酸钠能克服COPD动物模型对β2受体激动剂的耐受,增强β2受体激动剂的药效,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陶鲁笳在口头报告中指出,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本研究通过多聚酶链反应、血清学实验等诊断技术,对本地区的成人的病毒病原学谱、发病率、临床特征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临床诊断、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过,需要清醒认识的是,目前在该大会上来自中国的专题报告及口头发言数量还相对有限,中国呼吸病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的拓展。在此与呼吸界的朋友们共勉!
作者介绍
白久武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博士
上海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委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