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学术 | 缺乏明确的高危人群定义,缺乏有效的肺癌早期诊断血清标志物,中国肺癌筛查为时尚早?
来源: 呼吸界 2018-01-04

尽管近年来通过肺CT扫描检查,发现的肺结节明显增多,其中部分原因可能跟肺癌筛查的大量应用有关。但在中国肺癌筛查带来的许多临床相关问题仍需高度关注,中国肺癌筛查是否为时尚早?


中国肺癌筛查缺乏明确的高危人群的定义

即使是国际上的几个著名的大型肺癌筛查试验,包括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LST),荷兰-比利时肺癌筛查(NELSON),国际肺癌早期行动计划(IELCAP),泛加拿大肺癌早期检测(PanCan)等,危险因素通常只考虑了年龄和吸烟史。而针对中国肺癌筛查,室内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肺癌风险,还有女性非吸烟人群,肺腺癌的高发以及肉芽肿性疾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高发病率,均应该考虑。因此中国肺癌筛查的实施,首先要考虑到卫生经济学效益问题,而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合理准确的选择筛查对象,尽量降低无效筛查的比例,就是要识别定义高危人群。



缺乏有效的肺癌早期诊断血清标志物

血清标志物的研发作为早期肺癌的筛查手段一直以来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尽管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肿瘤抗原T4的糖蛋白片段(SCC)以及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在肺癌的辅助诊断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近年来在非呼吸道生物流体(主要是血液)中众多肺癌相关生物标志物,如单核细胞的DNA甲基化、自身抗体、循环肿瘤细胞、DNA甲基化和血清miRNA谱等,在进一步研发中。但对于肺结节/早期肺癌的鉴别诊断,目前仍缺乏敏感有效的的生物标志物。



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医院人才优势资源明显,各级医院专科医生接受培训的非同质化,专业技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大范围的肺癌筛查可能会造成过度诊断,过度治疗,过度手术等问题。



因此,根据目前已有的筛查手段,如LDCT、X线、血清标志物、危险因素评分来看,尚缺乏客观的不以医师个人经验为主的筛查方式,大范围开展肺癌筛查会造成假阳性、过度医疗、就医成本增高等问题,亟待寻找客观的筛查方式及定义高危人群。


作者介绍

张晓菊


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委员。

 





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