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六天时间,5000余位呼吸人投票。今天,2017中国呼吸界十大事件评选揭晓。正像陈荣昌主委所说:“《呼吸界》投票评出的十大亮点难以囊括众多的硕果”。作为中国呼吸事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让我们借此回望过去一年中国呼吸界的变化,哪些大事值得深深回味?哪些事件又将在时间的长河里成为推进呼吸事业发展的起始点?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时序轮替,始终不变的是呼吸人的勇敢和坚韧,让我们为全人类的幸福呼吸昂首奋进,再次出发。
(按事件发生时间排序)
1、我国《“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发布,肺功能检测首次被纳入常规体检
经过我国呼吸界同道的艰难推进,呼吸疾病作为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被纳入国家“十三五”系列规划。1月10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在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任务中,首次要求将肺功能检测纳入常规体检。这为全面提升我国慢性呼吸疾病防治能力和推动呼吸学科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点评
郑劲平: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功能与临床呼吸生理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肺功能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检查的常用和关键技术,在呼吸疾病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效果评价以及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作用,更是筛查与确诊支气管哮喘及慢阻肺等慢性气道疾病的金标准。此外,肺功能检查在胸、腹部(特别是上腹部)手术的风险评估及术后并发症预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与血压测量、心电图检测等相比,简易的肺功能检查在我国普及率极低。这与我国对重大慢病的防控要求及推进分级诊疗的发展目标差距甚远。
为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及众多专家发出倡议——像量血压一样检查肺功能。《“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将肺功能检测纳入常规体检,是我国呼吸疾病防治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的关怀,对呼吸疾病防控的重视,也为呼吸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
2、肺移植内外科联动,推动我国肺移植跨越式发展
2017年我国肺移植理念得到极大改变,内外科联动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肺移植事业发展。2017年中国肺移植网上上报的总例数为260例,比起 2016年的204例有明显提升。王辰院士、陈静瑜教授领衔的中日医院肺移植中心自2017年3月成立以来,九个月完成肺移植50例,近5个月来的围手术期生存率达到90%以上,成为我国肺移植的主要增量;无锡市人民医院2017年完成肺移植手术130例。
点评
刘德若: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委员,北京胸外科学会主任委员
我国肺病高发,每年至少有上万名终末期肺病患者需要做肺移植。肺移植是关乎呼吸学科发展的关键技术。2016年,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实现历史性突破,成为世界第二移植大国、亚洲第一移植大国。但我国肺移植仍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还存在肺移植受者选择困难、肺器官供体不足、手术能力与规范化水平、术后监护与合并症处理、移植患者长期管理等瓶颈。
在脏器移植中,肺移植是难度最高的,涉及问题与相关学科众多。在肺移植领域内,外科医生不能孤军奋战,内科在受者选择、康复训练、术后监护与长期管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上发挥决定性作用。患者肺移植术后能否存活,生存质量如何,需要多学科医生共同努力。由王辰院士、陈静瑜教授倡导推动的内外科协同模式为呼吸疾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有望开创我国肺移植事业的新局面,使我国终末期呼吸疾病的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王辰教授团队“吸烟与烟草依赖对大脑结构和功能影响的影像学研究”结果发布
今年3月起,中日医院王辰教授团队在国际上连续发表三篇“吸烟与烟草依赖对大脑结构和功能影响的影像学研究”论文。结果表明,吸烟者大脑结构发生改变,表现为灰白质萎缩并随吸烟量的增多而加重;吸烟者尤其是烟草依赖患者大脑功能亦出现变化,主要表现为额叶、颞叶、边缘叶的静息态神经活动异常,并与尼古丁依赖程度密切相关。该研究有助于纠正多数人认为吸烟只是一种不良习惯的错误认知,为“烟草依赖是一种脑病,需要治疗”的理念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点评
李新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党委书记
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灰白质萎缩并随吸烟量的增多而加重;吸烟者,尤其是烟草依赖患者,大脑功能亦出现变化。这一系列研究发现的这些大脑区域改变有助于我们理解吸烟者明知吸烟有害却仍坚持吸烟的烟草依赖行为、认知等异常表现,纠正多数人认为吸烟只是一种不良习惯的错误认知,为“烟草依赖是一种脑病,需要治疗”的理念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目前,控烟是疾病最佳预防策略己成为国际共识,戒烟是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手段。医生,特别是呼吸临床医生应首诊询问吸烟史,对烟草依赖患者进行临床干预,必要时推荐到戒烟门诊进行专业化规范诊疗,从而预防和治疗呼吸等多系统疾病。
4、国家PCCM专培启动,呼吸学科“基因改造”国家工程正式启动
2016年12月30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正式成为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培)制度试点首批三个试点专科之一,PCCM专培成为2017年呼吸学科发展的最重要核心:2017年3月公布PCCM专培培训内容及基地标准;5月遴选全国首批78家PCCM专培基地;10月组织全部基地人员,赴5家示范基地就基地建设与管理进行专项参访;12月组织1000余名PCCM专培师资参加线上培训并通过考核;12月19日专培医师招录工作启动。
点评
乔人立: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PCCM教授
自2012年酝酿启动的PCCM专培项目是中美学术协会合作的典范成就,这一成就不仅连续三年入选美国胸腔医师协会(ACCP)年度十大成就,而且获得过美国协会执行长联盟2016年度高峰奖。这件事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PCCM是原发于行业之内而后逐渐扩大为国家的意志,将把专培的概念带给各个医学专业。这样可以将一线的真正需要、将国际的有用经验,经过实践检验后再提供给政府进而转化为国家意志,最终使人民获益。
而且,PCCM专培所代表的教育改革,不仅是从此以正规专培作为骨干队伍的培养模式,另一层意义还在于这代表着行业从传统的呼吸疾病转化为呼吸与危重症。这样全行业的转型无论在什么专业(不限于医学)均属少见,而保证其成功的关键步骤在于着手建立专业化的主力军。
5、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成为我国呼吸康复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2017年8月成立,这是中国康复医学向脏器康复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专委会将在推广呼吸康复、造福呼吸疾病和各种相关疾病患者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这一学术团体的出现使我国的呼吸康复工作渐入规范化发展道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当选专委会首任主任委员,梁宗安、孙德俊、赵红梅、郑劲平、李燕明、赵建平、解立新、宋元林、杨汀、陈宏当选副主任委员。
点评
方国恩:中国康复医学会会长
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肺癌、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等发病率居高不下,呼吸康复在呼吸疾病患者恢复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呼吸康复专委会顺应了专业发展、行业发展、社会发展要求,顺应了大众健康需求,恰当其时。专委会对于维护和促进呼吸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呼吸康复专委会在主任委员王辰院士的领导下,已经对事业发展作出了科学部署,相信在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有力地促进呼吸康复事业发展,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6、钟南山教授团队针对早期慢阻肺治疗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发布
今年9月,钟南山教授团队在国际上发布Tie-COPD(全球首个大型噻托溴铵治疗早期慢阻肺临床研究)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使用噻托溴铵2年后,GOLD 1级和GOLD 2级慢阻肺患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前的FEV1较使用安慰剂的患者高。同时噻托溴铵能明显改善早期慢阻肺患者的FEV1年下降速率,并降低了早期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的发作频率以及住院风险。无或轻微症状的早期慢阻肺患者使用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噻托溴铵,能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
点评
王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
慢阻肺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与医疗问题,发病后期治疗效果降低。前期,钟南山院士和冉丕鑫教授领衔的研究明确了本世纪初我国慢阻肺的患病情况;证实了生物燃料是我国慢阻肺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创了适合国情的慢阻肺社区筛查技术,建立了适于基层和社区使用与推广的慢阻肺管理系统,制定了针对普通人群、慢阻肺高危人群、慢阻肺患者的综合干预模式;发现羧甲司坦是适于国情的慢阻肺适宜治疗药物。
该优秀研究团队本年度发表于NEJM的研究,证明了在无或仅有轻微症状的早期慢阻肺患者,使用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噻托溴铵,能给患者带来临床获益,这给早期慢阻肺的治疗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启示:我们需要重塑慢阻肺的诊治观念,克服无所作为的观念,早诊早治有望延缓甚至逆转疾病进展。希望呼吸学界能够就此问题继续拓展和深化研究,改善临床实践。
7、 第二届全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年会召开, 宋庆龄基层最美呼吸医生评选揭晓
第二届全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年会10月召开,来自全国的2000多名基层医生参会,超过1万名基层医生在网上观看了视频直播。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联合宋庆龄基金会启动的“宋庆龄最美基层呼吸医生”评选在年会上颁奖,10名基层医生获奖。
点评
迟春花: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宋庆龄最美基层呼吸医生”奖是中国大陆地区呼吸领域的公益荣誉奖,授予给在基层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基层医生是最可爱的人!尤其在山区交通不便、人口分散、缺医少药、边远闭塞的情况下更难得可贵。他们甘愿扎根基层,为老百姓提供贴心的医疗保健服务。这些基层医生也需要更多的呵护与关心,他们是医疗体系中的核心力量。基层医生能力提升,老百姓可就近享受到经济可行、质量可靠的医疗照护。
呼吸疾病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最常见的病症,是基层医疗实践中的最常见多发病。在我国慢性病防治中,呼吸疾病防治已成为迫切需要补齐的“短板”。动员基层医务人员的广泛参与是推动呼吸疾病防治的“定势之举”。正如王辰院士所言,“基层强,则呼吸疾病防治事业起。”
8、 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规范化推广项目启动
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国家卫生计生委远程医疗管理培训中心主办,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协办的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推广项目”于11月15日启动。项目以呼吸专科医联体为依托,在全国8个省设立重点示范区,开展慢阻肺规范诊疗技术推广工作,第一年在全国覆盖的一二三级医疗机构达到1888家,覆盖人口近5000万。
点评
陈荣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分级诊疗是西方多数国家采用的医疗管理模式,一方面方便患者就医,另一方面减轻大医院的负担。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医疗管理体系朝着“有序高效”的方向迈出了新的一步。慢阻肺被纳入第二批分级诊疗疾病中,这一方面标志着国家卫计委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视,另一方面体现了呼吸界在慢阻肺规范化诊治方面已打下一定的基础。“幸福呼吸项目”深入探索慢阻肺分级诊疗实施路径,提升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慢阻肺规范诊疗与长期管理水平,提高患者疾病认知与自我管理能,从而降低全社会慢阻肺的疾病负担。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呼吸专科医联体的建设,将会更好地推动国家慢阻肺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地实施、充分发挥专科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的帮扶作用,提升基层慢阻肺诊治能力,是生活在基层的患者的福音。
9、 “呼吸学科建设明道讲坛全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研修班”培训人数逾两千
至2017年底,《呼吸学科建设明道讲坛-全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研修班》已成功举办8期,参加培训的科主任逾 2000人。该研修班有七大板块,包括建立规范的临床医疗体系、建立完备的教学体系、实行科学的科室管理、培养和招募优秀学科人才等。这是最具思想和行动影响力的推动学科建设的培养模式,目的是造就一批优秀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对推动全国呼吸学科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点评
李为民: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管理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明道讲坛》之“明道”两字取自中日医院院训“昌明进取,正道力行”,意喻“明理悟道”。讲坛旨在打造传播思想、凝炼文化、探求学术、培育人才的思想文化学术交流平台。
自2011年始,在王辰院士的带领下提出了系列学科发展战略,包括“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实行捆绑式发展战略”、“呼吸学科应当在多学科交融的呼吸疾病防治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我国建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的体系与能力建设”、“携手基层医生,推动呼吸疾病防治”、"建立多学科立体交融的现代呼吸学科体系"。 明道讲坛的举办使学界的关键人群--科主任们能进一步地明理悟道:明辨学科发展形势,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注重以先进文化引领学科发展,在具体的科室建设发展与管理实践中推动我国呼吸学科与呼吸疾病防治事业的发展。
10、呼吸学界与抗痨界协同推动结核病防治与呼吸学科的历史性回归
12月23日到24日,呼吸学界与抗痨界协同行动,召开包括全国40余名胸科医院院长参加的“胸科医院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的呼吸学界与抗痨界人士一致认为,要促进结核病防治与呼吸学科的历史性回归,推动胸科医院向"大呼吸、小综合"的方向转型发展。这次呼吸界与抗痨界的“大会师”,对于明确胸科医院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历史性作用。
点评
瞿介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中指出,各地要加强省、市、县三级结核病防治网络建设,逐步构建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防治体系。这预示着我国结核病防治新动向的到来——从专病专治到综合防治的转变。
呼吸学科与结核病防治本同出一门,应重视结核病的临床诊治规律。以史为鉴,参考国际惯例,应大力推动结核病防治与呼吸学科的历史性回归,结核防治的力量由此将大大加强。综合医院可依法依规申报结核病定点医院资格,包括硬件设施、人才队伍、管理体系。同时,将结核防治队伍转入呼吸感染队伍中,胸科医院也可考虑向呼吸病医院转型,从而可节省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综合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结核诊疗的对接,可使结核病患者充分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呼吸学会、学界与结核学会、学界交融共赢,结核防治体系将由此获得极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