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昨天我们关注了2017年中国十大呼吸事件,今天我们把注意力投向呼吸界的研究领域,看看过去的这一年里,除了入选十件大事的研究成果之外,中国呼吸人在呼吸学科研究方面还取得了哪些进展?
近日,国内呼吸界的青年专家们合力,为《呼吸界》的粉丝们献上2017年中国呼吸学科研究成果精华。
01、环境颗粒物(PM2.5/PM10)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钟南山院士、冉丕鑫教授团队2017年九月在Thorax上发表名为“Association between exposure to 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sults from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China.”的横断面研究。研究团队在广东省四个城市随机抽取20岁以上人群进行的横截面调查,发现空气中PM2.5浓度每增加10mg/m3,人群的FEV1下降26mL,同时FVC下降28mL,而FEV1/FVC下降0.09%。慢阻肺的患病率同环境中PM2.5及PM10的浓度显著相关。
推荐人:曾慧卉、陈燕
02、《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发布
为提高BALF的检测价值、增加BALF病原体的检出率、提高肺部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成功率,CTS感染学组牵头制定了《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以进一步规范BAL的操作流程及标本处理。该共识包括BAL的适应症、术前评估和准备、BAL的操作标准和注意事项、病原学检查送检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要求等临床处理细节,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操作规范性和送检阳性率。
推荐人:张静
03、2013-2017年在中国大陆发生的五波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研究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临床学院余宏杰教授团队在Lancet Infect Disease上发表了题为“Epidemiology of avian influenza A H7N9 virus in human beings across five epidemics in mainland China, 2013–17: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laboratory-confirmed case series”的研究,该研究分析了自2013年以来中国CDC确诊的1220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共发生了五波流行。在2016-2017年发生了新的流行(447例患者),与前几年流行的病例相比,虽然在年龄分布和病例来源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没有明显改变。
推荐人:揭志军
04、针对H7N9流感病毒血凝素上pH敏感性位点的有效人单克隆抗体研究发表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应天雷教授团队在Cell Host & Microbe上发表题为“A Potent Germline-like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Targets a pH-Sensitive Epitope on H7N9 Influenza Hemagglutinin”的研究,研究者报道了一个可以针对H7血凝素抗原(HA)的特异性人单克隆抗体—m826。m826与HA结合呈现pH依赖性,它可以显著减少H7N9感染小鼠引起的死亡,这可能与其诱导有效的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CDD)有关。m826是生殖细胞抗体,这种特性也有助于H7N9疫苗的制备。
推荐人:揭志军
05、吡非尼酮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有效性及副作用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东院)的高凌云教授等2017年9月在Saudi Medical Journal 上发表“ Efficacy and adverse events of pirfenidone in treating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的系统评价,纳入了关于吡非尼酮治疗IPF的所有RCT研究。结果发现,吡非尼酮可以延缓IPF导致的FVC下降,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可以耐受,是治疗IPF的可选药物。
推荐人:高凌云
06、血清K L-6水平作为诊断中国间质性肺病的生物标志物
中日医院代华平教授、上海肺科医院李慧萍教授、南京鼓楼医院蔡后荣教授等在The 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上联合发文“Serum Krebs von den Lungen-6 level as a diagnostic biomarker for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Chinese patients”,确定中国间质性肺疾病(ILDs)患者血清KL-6水平的诊断和预后价值。研究发现,在中国患者中血清KL-6有希望成为诊断ILDs的生物标志物。血清KL-6水平对ILD的预后价值尚待大规模研究证实。
推荐人:高凌云
07、Bcl-2抑制剂有效缓解激素治疗抵抗的哮喘
浙江大学医学院沈华浩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发表了题为“Bcl-2 Inhibitors Reduce Steroid-insensitive Airway Inflammation”的相关研究成果,证实以Bcl-2的抑制剂ABT-737或ABT-199气道局部给药能够靶诱导炎症细胞凋亡,进而有效抑制气道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特别是对于激素治疗无效或抵抗的中性粒细胞型哮喘有着理想的治疗效果。这一研究为激素不敏感/抵抗哮喘的治疗探索出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推荐人: 田宝平
08、支气管内超声弹性成像评价胸内淋巴结的初步研究
本研究对胸内淋巴结增大需行EBUS-TBNA检查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入组。以B模式,血管模式和弹性成像模式记录EBUS超声特征,记录EBUS-TBNA操作过程,并分析了弹性成像模式图(定性方法)和感兴趣区域内的平均灰度值(定量方法)区分良性和恶性淋巴结,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5.71%,81.82%,83.33%,84.38%和83.82%以及91.43%,72.73%,78.05%,88.89%和82.35%。 EBUS弹性成像可能进一步区分良性和恶性淋巴结,定性和定量方法可能是EBUS-TBNA操作过程中描述EBUS弹性成像的有用工具。
推荐人:孙加源
09、心脏运动对CT引导心脏附近肺结节活检的影响(台湾)
研究探讨活检过程中心脏运动对肺实质位移的影响。处理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的心脏相位图像,并观察不同区域肺纵隔面边缘(MLM)的移位。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8例CCTA患者。在左心室(LV)的游离壁中观察到大的MLM位移。 LV的上游离壁的MLM位移为6.98±1.99mm,而LV的下游游离壁的位移为7.76±3.26mm。所有患者中最大的MLM位移为LV的下游游离壁16.05mm。年龄因素与肺动脉壁(r = 0.350,P = 0.031)和右心耳(r = 0.418,P = 0.009)呈弱正相关。相反,年龄因素与LV的下游游离壁呈弱负相关(r = -0.336,P = 0.039)。如果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部位离肺纵膈面边缘距离1-2cm,操作时应谨慎;若小于1cm,则不宜行活检术。
推荐人:孙加源
10、径向支气管内超声引导经支气管再活检在初次活检未诊断周围性病变的价值(台湾)
本研究入组初次TBB未诊断的肺外周病变患者43例,23例(53%)患者经再次TBB获得诊断,再次TBB诊断率与初次TBB病理结果有显著相关性。初次病理结果为正常肺组织的患者,再次TBB很少有明确的诊断(2/12, 17%);初次病理结果为异型细胞或非特异表现的患者更可能获得明确的诊断(21/31, 68%)。再次TBB诊断率与病灶大小、CT表现及rEBUS的位置无关,且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对于初次TBB病理结果阴性的患者可以考虑再次TBB,可以达到至少50%的诊断率,且无严重并发症。
推荐人:孙加源
11、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肿瘤性大气道狭窄临床研究
本研究共入组102例肿瘤性大气道狭窄患者,57例接受了CT和支气管镜引导下分期放射性粒子植入术,45例未行此手术。先行支气管镜下粒子植入,一周后行CT引导下粒子植入。临床评价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轻微缓解、无变化分别为38、14、5、0例,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气道狭窄程度、卡氏评分、呼吸困难指数、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均有显著差异,呼吸困难指数在粒子植入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CT和支气管镜引导下分期放射性粒子植入可缓解肿瘤性气道狭窄导致的呼吸困难。
推荐人:孙加源
12、“吸烟导致癌症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发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明定教授及团队首次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探讨吸烟如何导致癌症发生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发现吸烟可以通过改变DNA甲基化而导致癌症的发生,为预防和治疗由吸烟而导致的癌症提供的参考依据和潜在的分子靶标。
推荐人:肖丹
13、我国成人HAP/VAP诊治指南(2018版)发布
继美国2016年、日本和欧洲2017年发布更新后,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感染学组牵头修订更新了我国成人HAP/VAP诊治指南(2018版),其要点由瞿介明教授在2017年CTS年会上发布,包括重新定义HAP/VAP;不再采用HCAP的概念;不建议对VAT启动抗感染治疗;引用我国HAP/VAP的病原谱及其耐药情况的最新资料;提出HAP/VAP诊疗思路;根据耐药风险、危重程度分层推荐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等。
推荐人:张静
14、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自噬轴:一个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新机制
急性肺损伤的死亡率高,目前尚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LPS诱导的ALI小鼠模型中,抑制肺泡和气道上皮细胞中mTOR的表达,能通过上调上皮细胞自噬水平显著缓解肺组织的病理损伤,抑制肺血管渗透性改善肺水肿,降低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数量,下调组织中炎症因子IL-6和MIP-2等的水平,提高小鼠生存率。这一重要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的细胞生物学专业期刊《Autophagy》上。研究人员称,该发现为急性肺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推荐人:胡越
15、在中国检测出鸡中H7N9病毒的致命突变,增加了对人类的威胁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教授团队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H7N9 virulent mutants detected in chickens in China pose an increased threat to humans”的研究,研究者分析了从2013年开始从禽类分离的23种H7N9病毒基因型,发现一些病毒在HA裂解位点插入四个氨基酸,可使鸡致死;并在雪貂体内复制时PB2位点易发生627k或701n突变,提高其传播力,而PB2的627k突变已经在中国人类感染者中发现。因此在鸡中新发现的H7N9突变病毒可能对人类造成威胁。
推荐人:揭志军
感谢将以上研究分享给大家的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老师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的老师。
(事件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