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之前我们关注了2017年中国十大呼吸事件及国内2017呼吸医学研究成果。2017年,国际上在呼吸医学研究方面又有哪些突出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近日,国内呼吸界的青年专家合力,为大家总结了国外研究的精华,供大家回顾、学习。
1欧洲首个支气管扩张症指南发布
欧洲首个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指南于2017年9月发布,涉及病因检查、急性加重的抗菌疗程、新获得菌株的清除治疗、长期抗炎治疗、长期抗生素治疗、长期化痰治疗、长期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外科手术和呼吸理疗等9个问题。
推荐人:张静
2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国际指南更新发布
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管理国际指南在2017年3月正式更新发表。更新由代表25个国际组织的55位国际专家组成的共识委员会制定,由血液动力学、感染、辅助治疗、代谢和通气等五个部分组成,提供了93个早期处理和复苏的推荐。
推荐人:张静
3重症流感患者合并急性侵袭性曲霉感染风险增加
在一项包含2901例重症流感患者的研究中,有16.6%合并其他感染,其中曲霉位于第4位(35例),前3位为肺炎链球菌(246例)、铜绿假单胞菌(55例)和金黄色葡萄球菌(42例),提示重症流感可能是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的新宿主因素。
推荐人:张静
4MDR TB的临床研究新数据公布
2016年WHO发布了MDR TB诊治指南,其中指出治疗药物:(1)推荐氯法齐明(Clofazimine, CFZ)和利奈唑胺(LNZ)作为MDR-TB治疗方案的核心二线药物;(2)推荐贝达喹啉(Bedaquiline, BDQ)和delamanid(DLM)作为增加(“add-on”)药物。
2017年这方面新的临床研究数据有:(1)Nix-TB XDR-TB III期临床研究:含有LNZ和BDQ的6个月方案,治疗后6个月无复发率87%;(2)BDQ不良反应研究:QT时间延长。
推荐人:张静
5流感病毒的有效多肽融合抑制剂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Ian A. Wilson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Potent peptidic fusion inhibitors of influenza virus”的研究,研究者报道了一种针对流感病毒血凝素(HA)有效多肽抑制剂的设计和结构特征。这种多肽主要是针对抗HA人广谱中和性抗体(FI6v3和CR9114)的互补决定区(CDR)环,最优化的多肽显示出纳摩尔亲和力,并可以中和H1N1和H5N1流感病毒。这些肽类化合物优越的生物学特性必将促进新型小分子、以肽为基础的抗流感病毒的治疗。
推荐人:揭志军
6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急性加重期气道微生物群的变化
来自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国立心肺研究所的Molyneaux PL等教授发表了题为“Changes in the respiratory microbiome during acute exacerbations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的研究成果。研究认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急性加重(AE-IPF)在临床上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虽然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隐藏的感染可能是激发急性加重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从IPF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中提取细菌DNA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稳定期相比,急性加重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中细菌负荷明显增加,此研究支持感染是IPF急性加重的诱因。
推荐人:高凌云
7特发性肺纤维化:过去25年临床试验的教训
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间质性肺中心的Raghu G教授发表了“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lessons from clinical trials over the past 25 years”的文章,指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渐进性和致命性的疾病。治疗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来自经过几十年未能确定有效治疗方案的临床试验,两项治疗在三期临床试验中获得成功。尼达尼布和吡非尼酮的出现意味着IPF患者首次有两种治疗方案可以减缓疾病进展。
推荐人:高凌云
8何时开始和何时停止抗纤维化治疗
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区域性罕见肺疾病中心的Torrisi SE教授团队发表综述“When to start and when to stop antifibrotic therapies”。目前有两种药物(尼达尼布和吡非尼酮)可以减少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进展,这表明一旦确诊就应该开始使用特定药物治疗IPF。但何时开始以及何时停止抗纤维化治疗仍存在争议。在IPF中,特别是当疾病早期诊断时,“观望”行为并不罕见。这主要是由于患者和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进展和预后缺乏了解。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何时停止治疗。一般来说,停止治疗有两个主要原因:无法忍受的副作用和/或缺乏有效性。根据目前的证据,除安全问题外,抗纤维化药物不应停药。
推荐人:高凌云
9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新疗法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院过敏和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的Mora AL教授在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y上发表了题为“Emerging therapies for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 progressive age-related disease”的文章,提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致命的与年龄相关的疾病,衰老是IPF的主要风险因素,与年龄相关的细胞干扰,如端粒酶损耗,衰老,表观遗传学改变,干细胞耗尽,蛋白抑制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正成为IPF治疗的目标。
推荐人:高凌云
10MMP-7是预测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进程的生物标志物
美国密歇根大学Bauer Y教授等发表文章“MMP-7 is a predictive biomarker of disease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指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疾病进展的异质性妨碍了有效开发新的治疗干预措施。反映肺部病理生理过程的血液生物标志物可以提供潜在的疾病进程及干预的客观证据。该研究发现MMP-7的基线水平能够预测IPF的加重风险,特别是MMP-7的基线水平可以在第4个月时预测FVC的变化,提示MMP-7与疾病的进展和严重程度相关。
推荐人:高凌云
11经支气管肺活组织检查和电视胸腔镜肺活检诊断弥漫性实质性肺病:诊断测试准确性的Meta分析
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的呼吸、过敏、危重症和睡眠医学科的Iftikhar IH教授及同事发表文章“Transbronchial Lung Cryobiopsy and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Lung Biopsy in the Diagnosis of Diffuse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 A Meta-analysis of Diagnostic Test Accuracy”,证实了与传统的经支气管肺活检相比,经支气管低温肺活检样本更大,产量更高。该荟萃分析显示经支气管低温冷冻肺活检和经电视胸腔镜肺活检用于评估弥漫性肺实质性肺疾病具有相似的诊断准确性。
推荐人:高凌云
12职业暴露和亚临床间质性肺病
华盛顿大学环境与职业健康系的Kaufman JD教授在Am J RespirCrit Care Med上发表“Occupational Exposures and Subclinical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的研究。以断层扫描(CT)定量和定性计算职业暴露于蒸气,气体,灰尘和烟雾(VGDF)环境与肺部高密度区(HAA)和肺间质异常(ILA)之间的关系。研究者最后得出结论,蒸气,气体,灰尘和烟雾等职业暴露因素与社区成年人亚临床间质性肺疾病相关。
推荐人:高凌云
13结节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管理和预后
法国巴黎南方大学的Boucly A教授等的研究“Management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sarcoidosis-associat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2017年10月在The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上发表。研究发现,PAH靶向治疗改善严重S-APH的短期肺血流动力学,但并不能改变运动能力。免疫抑制治疗改善了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结节病相关肺动脉高压预后较差。
推荐人:高凌云
14同种异体人类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期临床实验
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的Glassberg MK教授等在Chest上发表一项I期临床实验结果“Allogeneic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via Intravenous Delivery (AETHER): A Phase I Safety Clinical Trial”,临床数据支持人类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这种致命性疾病的潜在新型疗法。输入后60周,预测FVC%平均下降3.0%,DLCO%下降5.4%。单次输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和经支气管镜进行II型肺泡上皮细胞气管内移植安全可靠,有稳定IPF患者肺功能的趋势,未来治疗IPF前景良好。
推荐人:高凌云
1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呼吸支持专家意见发布
Critical Care于2017年9月发布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呼吸支持专家意见。呼吸支持是救治ARDS患者的关键医疗措施,合理的呼吸支持治疗策略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反之则会进一步加剧病情的恶化。重症ARDS患者的呼吸支持治疗策略必须优化,以确保患者足够的气体交换,同时尽量减少呼吸机引起的相关性肺损伤的风险。
推荐人:李丹
16ATS/ERS发布临床实践指南: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机械通气
ATS/ERS于2017年5月在Am J RespirCrit Care Med杂志上发布临床实践指南: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机械通气。本指导方针的目的是分析成人ARDS的通气策略及其他相关干预的证据,并在这些干预措施的基础上提供治疗建议。
推荐人:李丹
17SCCM与ESICM发布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全球管理指南
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与欧洲重症医学会(ESICM)于2017年1月发布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全球管理指南,是对脓毒症救治指南2012的一个更新和增补。此项工作由来自全球25个机构的55名专家组成的共识委员会完成。新版指南接受sepsis3.0定义,并对81个临床问题给出推荐意见及最佳实践陈述。
推荐人:李丹
18FULFIL研究发布ICS/LAMA/LABA三联吸入治疗慢阻肺研究结果
2017年8月15日, FULFIL研究发布ICS/LAMA/LABA三联吸入治疗慢阻肺研究结果,通过比较三药联合(ICS+LAMA+LABA)每日一次吸入与ICS+LABA每日两次吸入治疗慢阻肺。结果显示,相较于与ICS+LABA每日两次吸入,三联药物每日一次吸入可改善患者肺功能,同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
推荐人:包海荣
19“哮喘与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有关”研究发布
2017年10月26日,IzabelaTuleta等发表于PLOS ONE 的一篇“哮喘与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有关”的研究,通过观察哮喘与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发现与轻中度哮喘患者和正常人比较,重度哮喘会导致动脉僵硬度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更明显。哮喘已经成为卒中和心脏疾病的危险因素。
推荐人:包海荣
20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1000名受试者肺部病变:第一项前瞻性,多中心NAVIGATE研究
NAVIGATE研究初步结果:1000人入组,964人(1129肺外周病变,其中49.7%直径小于20mm)行ENB,组织获得率94.4% (910/964),其中45.8%恶性、40.9%良性、13.3%不确定。组织量可行基因检测率80.0%。并发症:气胸总体发生率4.9%,气胸CTCAE≥2发生率3.2%;出血分级≥2发生率1.0%;呼吸衰竭分级≥4发生率0.6%。
推荐人:孙加源
21外周肺结节经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与CT引导下经皮活检队列研究
本研究回顾性比较ENB(146例)和CT(149例)引导下肺活检的诊断率和并发症率。CT组诊断率比ENB组更高,分别为86.0% (129/150)、66.0%(99/150),且CT组操作时间更短。两种方法获取组织进行分子检测的成功率相似(CT组82.0%(41/50), ENB组88.9%(32/36)),两组气胸、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推荐人:孙加源
22关于喉罩辅助通气支气管镜与标准经鼻支气管镜的安全性比较
评价喉罩辅助通气(LMA)支气管镜与标准经鼻支气管镜安全性。前瞻性入组105例患者随机分配到LMA(53例)和标准经鼻支气管镜组(52例)。与非LMA组相比,LMA组的血氧饱和度百分比降低情况显著减少(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88%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7%和63.4%; p = 0.008)。整个操作过程中SpO2 >88%的中位百分比在LMA组与非LMA 组分别为100%和98%( p = 0.003),LMA组的镇静需要较高剂量的丙泊酚( p < 0.001)。LMA组的平均收缩压值显著较低,但是这种差异并没有导致临床上显著低血压的百分比升高。LMA的使用允许更好的气道支持、稳定的氧饱和度,并且为在支气管镜检查提供了更方便的入口。
推荐人:孙加源
23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不同方法获得弥漫性肺病标本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多中心研究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来自多个中心的128例接受经支气管冷冻活检(TBLC)进行弥漫性肺实质疾病(DPLD)诊断的患者。手术方法多样,包括使用软镜或硬镜,使用不使用透视和封堵球囊。总体诊断率为78.1%,多因素分析显示诊断率与活检次数有关,使用透视组气胸发生率显著降低(5.9% vs 20.9%),调整年龄、透视、活检次数和活检部位后使用封堵球囊中重度出血发生率显著减少(1.8% vs 35.7%)。4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是特发性肺纤维化急剧恶化所致。TBLC对DPLD诊断率尚可,使用透视和堵塞球囊时,其气胸和中重度出血的发生率分别减少。
推荐人:孙加源
24EBUS-TBNA细胞学检查在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关键作用:与PET-CT结果的相关性
本研究回顾性入组了79例怀疑肺癌或既往有肺癌病史淋巴结增大接受EBUS-TBNA且14个月中有PET-CT检查的患者,共140个淋巴结,包括86个PET阳性淋巴结,54个PET阴性淋巴结。PET阳性和阴性的淋巴结平均大小分别为1.2和1.6cm。PET-CT阳性的淋巴结中,41.9%是恶性的,41.9%是反应性变化或肉芽肿性炎症,9.3% EBUS-TBNA未诊断。然而,在PET-CT阴性的淋巴结中,74.1%是反应性变化或肉芽肿性炎症,7.4%是恶性的,18.5%EBUS-TBNA未诊断。
推荐人:孙加源
25慢性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患者内镜下肺减容治疗的观察性研究
探讨内镜下金属线圈肺减容术Endoscopic lung volume reduction coil (LVRC)治疗重度肺气肿和Ⅱ型呼衰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共入组10例患者,FEV1由治疗前平均0.5±0.1 L升至治疗术后0.6±0.2 L,RV由治疗前6.1±0.9 L下降至5.6±1.1 L,且PaCO2由53±5 mmHg降低至48±4 mmHg,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1例患者出现咯血需要再次入院治疗是该研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LVRC安全并可明显提高患者肺功能。
推荐人:孙加源
26内镜下肺减容术前计算肺叶间气肿异质性指数的独特模型比较
叶间肺气肿异质性程度是影响COPD行内镜下肺减容术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并没有评价叶间肺气肿程度的标准方法,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内镜下肺减容时,计算叶间肺气肿异质性指数的公式,并试图找出相关的叶间肺气肿异质性阈值。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0例成功进行单向活瓣肺减容的患者。异质性指数HI定义为除外中叶,靶叶肺气肿评分减去同侧非靶叶肺气肿评分得到预测准确性(AUC =0.73,P=0.008);HI定义为靶叶肺气肿评分减去非靶叶肺气肿评分得到同样很好的预测准确性(AUC =0.72,P=0.009)。亚组分析显示,叶间肺气肿异质性的影响在上叶为主肺气肿比下叶为主肺气肿中更加重要。
推荐人:孙加源
27经新型支气管内药物输送导管运输紫杉醇至猪气管壁的药物动力学和安全性研究
恶性气道阻塞的直接瘤内注射具有潜在的治疗益处,但对组织药物浓度和副作用特征知之甚少。用微针注射导管进行支气管壁注射普通紫杉醇(PTX)(0.05,0.5,1.5或2.5mg / mL在10只健康猪中注射102次),盐水(在2只健康猪中注射14次)或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ABX)(0.5mg / mL在4只健康猪中注射24次)。在注射后7,20或28天评估局部组织病理学、血浆和组织PTX浓度。结果:注射剂量在1.5mg / mL以下仅引起微小组织损害,在2.5mg / mL时观察到剂量限制组织反应。血浆PTX可在5天内检测但达不到28天。注射后第7天和第28天,支气管PTX组织浓度高于10nmol / L癌症治疗水平。在周围组织中未发现PTX。在ABX和普通PTX之间观察到类似的结果。结论:PTX在血浆中可检测<7天,但在整个随访期间组织浓度可维持治疗效果。
推荐人:孙加源
28Zephyr(R)支气管内活瓣治疗非均质性肺气肿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支气管内活瓣(EBV)对缺乏旁路通气的非均质性肺气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是目前第一个多中心研究。前瞻性2:1随机分别分配到EBV+标准治疗组和标准治疗组(SoC)。研究共入组97例患者,EBV组和SoC组分别65和32例,在3个月时,两组分别有55.4% 和6.5%的患者FEV1提高≥12%,差异有显著性;维持到6个月时, EBV 56.3% vsSoC 3.2%,差异有显著性,此时两组FEV1平均变化分别为20.7±29.6% 和 -8.6±13.0%。EBV组89.8%患者靶肺叶减容量≥350ml,平均1.09±0.62L,较SoC组有显著差异。两组在6个月时下列指标均有显著差异: EBV组-SoC组残气量 -700ml; 6分钟步行距离 +78.7m; SGRQ -6.5 points; mMRC呼吸困难评分 -0.6 points; BODE指数 -1.8 points。气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EBV组发生率为19/65 (29.2%)。在缺乏旁路通气的非均质性肺气肿患者中采用EBV支气管内瓣膜治疗,对肺功能、呼吸困难、运动耐受性、生活质量等有临床意义,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
推荐人:孙加源
29氩离子凝固机械肿瘤切除术与冷冻再通治疗:两种治疗恶性中央型气道阻塞的新技术比较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89例外生型管内恶性气道阻塞,52例患者接受了全麻硬镜下冷冻再通(CR)治疗,37例患者接受了氩等离子凝固机械肿瘤切除术(APC+MTR)治疗。APC+MTR和 CR两组再通率分别为97.3% (n = 36) 和80.8% (n = 42)。接受APC+MTR治疗的患者中侵及远端支气管者再通率显著增高。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再狭窄率、再狭窄间隔时间并无显著差异。
推荐人:孙加源
30全覆盖自膨式金属支架对良性气道狭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0例第三代自膨式金属内支架(SEMS)对良性气道狭窄疗效及安全性。在植入支架平均77.0±96.6天后20个(50%)支架因支架相关并发症(移位32.5%,肉芽组织形成7.5%,主观不耐受5.0%,粘液堵塞2.5%,喉头水肿2.5%)被取出。无支架相关死亡病例发生。所有并发症均在内镜下成功处理。在平均122.0±113.2天后36个支架(90.0%)被成功取出,且无任何并发症。支架治疗的临床成功率为40.7%。第三代SEMS是复杂良性气道狭窄的安全治疗选择,但因并发症取出支架的情况很常见。
推荐人:孙加源
31重症难治性哮喘患者支气管热成形术的有效性: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相关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研究支气管热成形术(BT)后支气管结构改变,入组15例患者术前及术后共300块标本,免疫染色后测量气道平滑肌面积(3月内由平均19.7%降至5.3%),上皮下基底膜厚度(4.4μm至3.9μm)、粘膜下神经纤维(1‰至0.3‰)和神经内分泌细胞(4.9/mm2至0/mm2)。证实BT能够改善与气道狭窄和气道高反应性相关的异常病理改变。
推荐人:孙加源
32应用MDCT对支气管内热成形术结果的评估
本研究旨在探讨CT对严重持续性哮喘支气管内热成形术(BT)疗效评估。回顾性分析了26例接受BT的严重持续性哮喘患者术前及术后CT影像资料,结果显示BT术前及术后肺总量中位数分别为2668 mL 和2399 mL(p = 0.08)。BT患者表现出空气残留(术前中位值14.25%; 术后中位值,3.65%; p < 0.001)和平均肺密度(术前 -702 ± 72 HU; 术后 -655 ± 66 HU; p < 0.01)改善。气道壁厚度在BT后减少(术前 1.5 mm; 术后 1.1 mm; p < 0.05)。哮喘生活质量问卷评分改善1.00 ± 1.35(p < 0.001),提示哮喘临床改善。CT可联合哮喘生活质量问卷用于对BT的疗效评估。
推荐人:孙加源
33重症哮喘患者支气管热成形术的远期疗效评价:两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3年随访结果的比较
本研究旨在比较两个重症哮喘热成形术临床试验,PAS2和AIR2. PAS2实验的前190名患者和AIR2试验的全部190名患者,随访三年,术前PAS2的患者年龄更大,更胖,吸入激素用量更高,更容易急性加重入院。术后随访3年,PAS2患者重症发作/急诊就诊和住院比例显著下降(45%,55%,40%)与AIR2相仿。结论为治疗有效。
推荐人:孙加源
34支气管热成形术后短期气道影像学异常: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评价气道热成形术后的短期气道影像学异常。研究分析12名患者,34次热成形术后5小时的X线可见气管周围实变(97%)、不张(29%)。16次术后的低剂量CT见气管周围实变伴毛玻璃结节(94%),肺不张(385),部分支气管阻塞(63%)以及直扩(19%)。均不需要干预。6月后只有1人出现支扩,余无殊。
推荐人:孙加源
35血栓位置是否会影响血压正常的肺栓塞的预后尚无定论
RIETE研究对6674例血压正常的肺栓塞患者的随访研究显示,与非中央型肺栓塞相比,中央型肺栓塞患者停止抗凝治疗后VTE复发率轻度升高,两组死亡率、大出血风险、抗凝期间VTE复发率无差异。因此,中央型肺栓塞是否需要延长抗凝时间需要慎重把握。
推荐人:邓朝胜
36对次大面积或中危PE患者采用导管定向溶栓治疗
这将实现减少右心室张力、改善血液动力学参数、减少严重出血风险的效果。鉴于其有效性和较低的主要出血风险,导管溶栓治疗可能优于全身溶栓治疗。
推荐人:邓朝胜
37抗凝基础上导管介入溶栓增加大出血风险
部分急性近端DVT患者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后综合征(PTS),而介入治疗能否降低PTS发生率尚无定论。近期,ATTRACT研究纳入了692例急性近端DVT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抗凝组及抗凝+导管溶栓组,结果发现在抗凝基础上导管介入溶栓并不降低PTS发生率,反而增加了大出血风险。
推荐人:邓朝胜
38最新的ESC肺栓塞危险分层引入sPESI/PESI评分
将中危患者分为中-高危与中-低危,但其临床价值并未经过验证。欧洲一项前瞻性研究纳入了90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发现中-高危、中-低危患者30天全因死亡率分别为7.7%、6%,表明该危险分层对于中危患者的预后评估效能相对有限。
推荐人:邓朝胜
39中危肺栓塞是否采取溶栓治疗长期存在争议
近期发表的PEITHO研究长期随访(平均37.8月)结果表明,与单纯抗凝相比,溶栓并不降低中危肺栓塞的远期死亡率,也不改善远期残留呼吸困难症状与右心室功能不全发生率。
推荐人:邓朝胜
40“1990-2015年195个国家与地区的吸烟流行情况及归因疾病负担研究”发布
该研究基于1990年至2015年间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吸烟情况,发现与1990年相比,2015年全球吸烟率有所下降,但人口的增长使得全球吸烟总人数有所上升,而中国男性吸烟人数高达2.54亿人,女性吸烟人数1400万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全球有640万人死亡归因于吸烟,占全部疾病死亡人数的11.5%;在所有危险因素中,吸烟是造成癌症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
推荐人:肖丹
41“吸烟慢阻肺患者使用戒烟药物的安全性研究”发布
尽管EAGLES研究证明伐尼克兰和安非他酮的药物安全性,但缺乏对特定人群的循证医学证据。该研究通过回顾性队列分析,首次明确与尼古丁替代疗法相比,吸烟慢阻肺患者使用伐尼克兰和安非他酮戒烟不会增加心血管与精神系统的不良事件。
推荐人:肖丹
42“电子烟用于戒烟的有效性研究”发布
电子烟用于戒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该研究通过纳入15项队列研究,2项横断面研究与2项临床研究,认为尽管电子烟烟雾的危害要小于烟草烟雾的危害,但在没有足够证据表明电子烟可以帮助烟民戒烟的前提下,它不应该被推荐用于戒烟。
推荐人:肖丹
43在重度慢阻肺患者治疗中三联(ICS+LABA+LAMA)与单用LAMA的比较
曼彻斯特大学的JørgenVestbo教授团队2017年4月在Lancet发表名为“Single inhaler extrafine triple therapy versus long-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 therapy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TRINITY): a double-blind, parallel group,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双盲、平行、RCT研究。研究发现对于有症状的慢阻肺患者,FEV1 <50%,有急性加重史的慢阻肺患者使用固定的三联疗法(吸入丙酸倍氯米松+格隆溴铵+福莫特罗)较单独吸入噻托溴铵患者出现更少的急性加重率,更高的FEV1。提示重度COPD患者三联固定疗法较单独LAMA吸入获益更大。
推荐人:曾慧卉、陈燕
44家庭无创通气联合氧疗与单纯家庭氧疗在COPD高碳酸血症中的疗效对比
Patrick B.Murphy教授团队2017年6月在JAMA发表名为“Effect of Home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with Oxygen Therapyvs Oxygen Therapy Alone on Hospital Readmission or Deathafter an Acute COPD Exacerba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的研究结果。该研究是对因AECOPD入院且在出院 2~4 周后持续高碳酸血症(PaCO2 >53 mmHg)的慢阻肺患者进行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RCT研究。比较家庭无创通气联合氧疗(NIV)vs 单纯家庭氧疗对再次入院或死亡的影响。排除体重指数> 35 kg/m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或其他原因导致呼吸衰竭原因的患者。结果显示,将家庭 NIV 联合氧疗较单纯氧疗显著延长12个月内患者自基线处至再次入院或死亡的时间。
推荐人:曾慧卉、陈燕
感谢将以上研究分享给大家的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的老师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的老师。
(事件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