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尘肺病与呼吸学科共同携手行动——2018首届香山尘肺病峰会召开
来源: 呼吸界 2018-07-24

2018首届香山尘肺病峰会



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香山尘肺病峰会日前召开。与会者就目前我国尘肺病诊疗、专业设置、与呼吸学科如何融合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一、就医路径漫长,诊疗行为不规范


目前全国尘肺病患者,仍主要依靠各省、市疾控或职防院开展诊治工作。一方面,由于管理模式条块化,对临床医学新技术、诊疗指南、特别是诊治理念难以及时更新,导致整体医疗水平比较滞后。同时与三甲医院,特别是呼吸学科融合较少。而全国绝大多数三甲医院综合医院呼吸科没有开设专门尘肺病或职业性肺病门诊,导致尘肺病患者诊治难以获得呼吸疾病方面的规范化诊治。


另一方面,农民工患尘肺病后,不能及时开具完善尘肺病职业史,影响职业性尘肺病的及时诊断,疾病困扰下又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成为社会不稳定重要因素之一,甚至出现「开胸验肺」、「职业病医师被刑拘」匪夷所思的事件。职业病医师做出职业性尘肺病诊断,将面临越来越大法律和医疗双重风险。


多年来,在尘肺病诊治管理或诊治体系建设上,出现明显的两大失误:防控策略收效甚微;临床诊治能力严重弱化。



二、尘肺病专业设置面临诸多挑战


长久以来,尘肺病管理体系设置归属于预防医学的职业卫生学科。在当今呼吸学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尘肺病的临床诊治水平,特别是诊治理念,与呼吸学科建设比较,已呈现出明显渐行渐远的势态,临床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国外ATS/ETS/JTS均设有职业性肺病(如ATS:Environmental Occupational and Population Health),在中国呼吸学科领域仍处于空白,导致大多数呼吸临床医生对尘肺病概念、诊断流程不熟悉,远离甚至拒绝开展尘肺病医疗工作。


与此同时,归属于预防医学的职业病医师,其临床知识和结构的更新速度缓慢,临床技能陈旧,导致职业病临床医师在尘肺病的诊治上存在许多不规范医疗行为。因此,推动尘肺病回归呼吸学科,与呼吸学科共同携手行动,有效提升职业病临床规范化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三、尘肺病与呼吸学科人为分割


尘肺病并不神秘,它是一种病因明确、可防可控的间质性疾病,它与间质性肺病有着类似的病理演变过程——巨噬细胞/上皮细胞损害、炎性反应、间质纤维化。尘肺病从疾病的发病、发展、治疗、预后等方面来看,是间质性肺病之一,应归属间质性肺病范畴。


现今我们清晰认识到各种粉尘暴露(包括有机、无机及金属)不仅能够引起慢性气道疾病如支气管炎、慢阻肺、哮喘,还能导致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肺心病、肺结核、肺癌、恶性间皮瘤、胸腔积液、免疫异常等。可以看出尘肺病的病理进展与合并症发生,与呼吸疾病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作为呼吸学科研究范畴,尘肺病理应受到高度重视。


目前现状是尘肺病医师不看呼吸疾病,呼吸医师不管尘肺病,如此人为分割是导致尘肺病临床诊治管理诸多问题的主要根源。



四、让尘肺病与呼吸学科携手行动


尘肺病回归融合呼吸学科,实质就是要加强尘肺病与呼吸学科相互交叉,提升以往弱化临床技能,融合呼吸学科最新进展,增强临床规范化能力建设。尘肺病与呼吸学科关系如此紧密联系,学理脉络高度一致,没有道理,也不应该将尘肺病与呼吸学科人为隔离。职业病与呼吸医师是未来尘肺病诊治管理主要担当者。


因此,让尘肺病与呼吸学科共同携手行动,必将是历史使然及未来尘肺病诊治体系建设的必经之路。呼吸医师借助扎实的学科基础,熟悉的医学检查手段,完全可以成为尘肺病临床诊治的主力军。


呼吸病临床医师要学习尘肺病临床诊断思路,诊断要充分考虑现场职业性粉尘暴露剂量及接触方式、职业史、临床病变特征,如粉尘种类-靶器官关联性、时间-剂量-效应关系等综合因素。不熟悉劳动条件而做出职业病诊断,可能引起巨大错误和失败。


职业病医师要不断提升呼吸学科临床专业,紧跟呼吸学科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依靠熟练的职业危害因素识别能力、现场卫生学调查技能、职业史问诊技巧、多年业已形成职业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思维,将尘肺病诊治工作做的更加专业化、精准化。


呼吸临床医师和职业病医师应该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为尘肺病的诊治体系建设共同携手行动。


作者介绍


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