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丨代华平教授:特发性肺纤维化和进展性肺纤维化诊治的挑战与希望
来源: 呼吸界 2023-11-30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确的慢性进行性的纤维化间质性肺炎。特发性肺纤维化又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我国的IPF,以及进展性肺纤维化(PPF)的疾病负担以及诊治现状如何?治疗药物及其研发方面有何新进展?日前,《呼吸界》记者独家专访了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学组组长代华平教授。


“进展性肺纤维化”是众多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的纤维化进展到一定严重程度的状态,但其危害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不相上下


代教授首先指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众多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中的一种,呈典型的慢性进展性肺纤维化表现。研究显示在所有间质性肺疾病中,IPF占比在中国为26%,美国为20%,是间质性肺疾病中最常见的、最具有挑战性的疾病。人口老龄化、烟草消费和环境空气污染等都是IPF发病的危险因素。


IPF之所以又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因为IPF的特征是肺纤维化进行性发展,导致患者肺功能不断恶化,最终出现呼吸衰竭死亡,IPF明确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仅3-5年,预后较一些肿瘤还差。虽然目前临床已有用于抗纤维化的药物,但这些抗纤维化药物只能是减缓患者的肺功能下降。


谈到进展性肺纤维化,首先须要明确它不是一个病,之前也有称它为“进展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我们知道,所有的间质性肺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肺脏的炎症和纤维化。当纤维化呈现不可逆的进行性发展时,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进展性肺纤维化是所有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其纤维化的进展已达到临床诊断为“进展性肺纤维化”的判断标准。临床上,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通常指在胸部高分辨CT看到肺部影像学特征呈网格、蜂窝、牵拉性支气管扩张,且范围大于10%。但是引起这种纤维化改变的基础疾病很多,除了特发性肺纤维化外,还有很多其他疾病,如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慢性过敏性肺炎、结缔组织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等等。而当患者的基础疾病在经过标准或规范化的治疗后,肺纤维化的表现依然还在进展,如在一年内出现了呼吸症状的加重,或者影像学上高分辨CT显示有纤维化进展,或肺功能下降,并达到规定的判断标准,即可将它判断为进展性肺纤维化。


临床工作中当我们遇到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尽管潜在的基础疾病不同,是由很多不同类型、不同原因引起的间质性肺疾病,但只要有纤维化,并且在纤维化进展后达到了判断为“进展性肺纤维化”的标准即可进行诊断。因此,我们常说进展性肺纤维化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众多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的纤维化进展到一定严重程度的状态,而这种疾病发展状态所带来的危害程度与IPF的危害不相上下。


老年男性吸烟人群是IPF的主要人群画像,肺纤维化患者“呼吸困难”的痛苦感受应被更多人所知晓和关注


专访中,代教授多次提到肺纤维化患者“呼吸困难”的痛苦,而这种感受应该被更多人所知晓和关注。为了让大家能够“身同感受”,她对肺纤维化症状的描述用到这样一个关键词:用吸管呼吸。换言之,还可理解为“抿嘴呼吸”。


代教授表示,“抿嘴呼吸挑战”公益活动是加拿大肺纤维化基金会在2009年开始为肺纤维化这类疾病开展的一项公众传导类活动,今年我国也开展了这样的活动。个人认为“抿嘴呼吸”能通过让参与体验者亲身感受呼吸困难的憋气感,更加理解和关注到肺纤维化患者,如IPF患者、进展性肺纤维化患者,同时感恩我们当下每一次的自由呼吸。


代教授指出,多关注身边的肺纤维化患者,了解疾病的高发人群。以特发性肺纤维化为例,该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50岁以上、65岁左右人群最为常见,因其仍具有一些危险因素,比如吸烟,而男性又是吸烟最多的人群,因此,老年男性人群成为该疾病的主要人群画像。而长期以来,特发性肺纤维化、进展性肺纤维化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早期诊断。


究其原因,一方面,IPF临床缺乏特异性,过去临床诊断IPF都需要外科肺活检来进行诊断,它是一种有创检查,技术要求较高,同时也具有一定风险,尤其大出血、急性加重、死亡风险等,因此病情较重的患者要想明确诊断相对而言会比较困难;另一方面,许多老年患者对外科肺活检不耐受,价格也相对昂贵等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早期诊断难。


从早期诊断难到通过无创的HRCT就可达到与外科肺活检90%的一致率,从治疗效果有限到不断挑战新药……IPF值得更多关注与努力


代教授指出,随着高分辨CT(HRCT)在间质性肺疾病诊断的应用,如今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我们已能通过HRCT做到比较准确的诊断,尤其对于HRCT呈现以胸膜下、肺底分布为主的蜂窝、牵拉性(细)支气管扩张的典型改变,其诊断结果与外科肺活检病理诊断一致率可达90%以上。如今冷冻肺活检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对间质性肺炎的诊断与外科肺活检相当,尤其在多学科讨论后更加增加二者的一致性,因此新的国际指南中就明确推荐有资质条件的中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冷冻肺活检替代外科肺活检。因此目前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方式主要为临床、影像(高分辨CT)、病理(冷冻肺活检)和多学科讨论。


治疗方面,美国FDA于2014年10月同时批准了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这也是全球范围内仅获批的两款治疗肺纤维化的药物,但它们均不能提高患者肺功能,只能延缓肺功能下降和病情进展,且常常因副作用(如胃肠不耐受、光毒性和肝毒性等)发生导致治疗中断,因此临床亟需安全、有效的抗纤维化治疗药物。


代教授表示,正因很多原因都会引起肺纤维化疾病,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因此近年来肺纤维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抗纤维化的新药开发也出现了全新的局面,许多抗纤维化新药的临床试验已进入到临床试验II期。伊非尼酮就是其中一种目前正在开展针对于IPF和进展性肺纤维化这两个适应症的中国Ⅱ期临床试验新药。临床前试验显示伊非尼酮的体外活性是吡非尼酮的200-500倍以上;体内药效试验中,其药效作用是吡非尼酮的40倍,应该说伊非尼酮通过结构创新,使其具有毒性小,活性高,半衰期长,可一天一次给药的特点。


当然,任何一个新药的开发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最大挑战就是它能不能够达到真正意义的临床有效且安全。我们期待这些新药都能达到预期目标,进入到临床试验II、III期,走向临床应用,帮助广大肺纤维化患者畅快呼吸。为此,我们医务人员、研发机构、医药企业、管理部门,还有患者等一起努力。


专家介绍


代华平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总干事;国际呼吸杂志、中国临床医生杂志副主编;Chin Med J,Curr Med Sci,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在Chest、Eur Respir J、中华医学系列杂志等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副主编专著/教材10余部。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采访撰稿:冬雪凝;责编:Jerry

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