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PH专家意见解读:肺动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定义更新意味着什么?临床分类如何调整?
来源: 呼吸界 2019-11-08

血流动力学定义:更新依据、现实意义

 

2009年,KOVACS的研究发现,正常人静息状态下mPAP为14.0±3.3mmHg,并将mPAP >20 mmHg(平均值加减2倍标准差)定为超过正常值,而肺动脉高压(PH)一直以来被定义为仰卧位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得mPAP≥25mmHg,因此,曾经有学者将mPAP在20-25mmHg之间的状态称为「临界性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临床分期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临界性PH有疾病进展的风险,在系统性硬化症中,42%的临界PH在随访期内(48±35个月)发展为明确的PH。对于处于临界性PH的慢性血栓栓塞患者,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在WHO功能分级、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方面均取得显著改善。因此,在第6届世界肺动脉高压大会(WSPH)上,专家建议将PH的血流动力学定义更新为mPAP>20mmHg。


但同时我们知道,肺动脉压力的升高有多种原因,包括肺血管病(PVD)变导致的肺血管阻力(PVR)升高、心输出量(CO)增加、左向右分流、左心疾病导致的肺动脉楔压(PAWP)升高和血液高黏度,PH根据病理生理、血流动力学、临床管理等特点分为5大类26个亚类,其中左心疾病所致PH等非PVD所致PH以原发疾病治疗为主,PVD导致的PH,主要包括第1大类—PAH、第4大类—慢性血栓栓塞性PH与其他肺动脉梗阻性疾病,则可以使用靶向药物、手术、介入等治疗手段,肺血管疾病患者是我们尤其需要关注的PH人群。定义的修改这意味着诊断范围的扩大,将会有更多的PH患者被诊断,如何能更好的将PVD患者从中筛选出来将会更有挑战性。


PVD在血流动力学分类上属于毛细血管前PH,在第6届WSPH,专家建议将PVR引入毛细血管前PH的定义中。早在2003年举行的第3届WSPH,毛细血管前PH被定义为mPAP ⩾25 mmHg,PAWP⩽15 mmHg并且PVR ⩾3 Wood Units (WU)。最近的数据表明PVR > 2WU就可以被认为异常,PVR⩾3WU表明存在明确的肺血管疾病,即毛细血管前PH。



因此,第6届WSPH建议将PH的血流动力学定义更新为mPAP>20mmHg,毛细血管前PH的定义应同时满足mPAP>20mmHg,PAWP≤15mmHg,PVR≥3WU。然而PH血流动力学定义的改变并不意味着要治疗新纳入的这部分PH患者,而是强调对这部分人群进行密切监测和随访,目前尚无前瞻性研究证明这部分人群能否从特定的管理中获益。



临床分类:简化实用,贴近实践

 

肺动脉高压临床分类的依据主要包括相似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特征等。第6届WSPH根据近年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在保留既往PH分类框架的基础上,对一些亚类进行了调整【表2】。

 

第一大类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中新增了「1.5 对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s)长期有反应的肺动脉高压」,其定义为单独使用CCBs至少一年后,获得临床改善(NYHCⅠ级或Ⅱ级)和持续的血流动力学改善(与急性血管反应试验相比,获得相同或者更好的改善,mPAP通常小于30mmHg,心输出量正常或升高)。血管反应试验阳性的PAH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明确,这种亚类预后较好,临床治疗和管理较为独特。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更新是用「1.6伴有明显肺静脉/肺毛细血管受累的肺动脉高压」代替原有的「『1』肺静脉闭塞病(PVOD)/肺毛细血管瘤样增生症(PCH)」。PAH和PVOD/PCH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大体相似,并且在等位基因EIF2AK4(遗传性PVOD/PCH的突变基因)突变携带者中观察到了显著的肺动脉重构,BMPR2(PAH常见基因突变)突变携带者中可以观察到肺间隔静脉的肌性重构。



此次WSPH,根据近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对PH的定义与分类均提出了实用的引领性更新意见,对PH临床实践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完
编辑:Jerry


作者介绍


万钧


医学博士,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肺血管病学组委员等,长期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尤其擅长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等疾病的诊治。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