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全国多中心医务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认知的横断面调研结果》发布:揭示我国医务人员新冠诊疗认知现状
来源: 呼吸界 2023-09-19


导语


9月13日,202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在美丽的江城重庆正式开幕,来自国内外的呼吸病学同道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学科前沿问题、分享呼吸病学最新进展。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发起,中日友好医院作为牵头医院组织调查的全国多中心医务人员对新冠疾病认知的横断面调查结果也以此次年会作为契机,在15日下午两点召开的“感染性疾病年度热点”专题会议上发布!


调查内容垂直聚焦于我国医务人员新冠诊疗认知现状,结果时效性与前瞻性并举


随着WHO宣布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结束,以及我国防疫政策的调整,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已成为新冠预防和诊治的重要主体,加之新冠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不断涌现,且新冠病毒毒株持续变异,因此,医务人员的新冠疾病认知水平对新冠诊治的决策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调研聚焦于涉及新冠诊疗的相关科室医务人员,通过线上匿名问卷调研的形式展开,共覆盖了来自四川省、北京市、湖北省、陕西省、广东省及上海市等15 个省份(直辖市/ 自治区)的21家中心,最终,共有3169名医生参加。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研中81%的受访医生都曾承担过新冠患者救治工作,进一步保证了调研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内容方面,调研重点围绕新冠疫苗接种、高危人群识别、抗病毒治疗等话题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了解各级医疗工作者对新冠诊疗的认知现状,规范诊疗救治流程,助力未来新冠诊疗工作更合理、更规范化地开展。


大咖智见丨立足现状,展望未来:曹彬教授谈新冠诊疗理念变迁,全景研判新冠常态化诊疗未来图景


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



在今日下午两点召开的“感染性疾病年度热点”专题会议上,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曹彬教授作为本次调研的牵头专家,针对调研结果所反应出的关键性结果进行了详细解读:


1.未来新冠防治的核心:早诊断早治疗,减少轻症转危重症


曹彬教授指出,随着WHO宣布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结束,以及我国防疫政策的调整,在我国新冠疫苗和有效抗病毒药物充分可及的情况下,早期诊断、早期抗病毒治疗是减少重症发生,减轻新冠危害和疾病负担的关键因素。


诊断方面,临床医生应考虑到新冠的主要症状与其他呼吸道病毒类似,需做好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尤需高度重视抗原和核酸的病原诊断方法。


抗病毒治疗方面,应基于循证证据,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个性化选择。目前我国已上市的各类抗病毒药物中,新冠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循证依据较为充分,且靶点保守,可作为首选抗病毒药物。3CL蛋白酶抑制剂(如奈玛特韦、先诺特韦、来瑞特韦),其主要作用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的初始复制阶段,可通过抑制3CLpro的活性,进而阻断病毒复制,达到抗新冠病毒的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1%的医务人员选择中和抗体作为抗病毒治疗,“随着新冠毒株的不断变异,中和抗体的有效性受到挑战,以Omicron为例,有研究显示,某些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和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对Omicron刺突蛋白的中和作用可能更有效,但相比Delta ,Omicron仍然能有效地逃避抗体的中和作用[1]”,曹彬教授指出。


2.公众及医务人员需重视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识别


高危患者早期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轻症转重症风险,减少住院和死亡率。


但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在高危人群识别方面,尽管高龄、合并基础疾病人群的识别率较高(超过94%),但免疫抑制剂治疗、吸烟、肥胖等高危因素的识别率则较低,分别为79%、25%和55%。


“未来,我们仍需进一步加强对免疫抑制剂、吸烟及肥胖等新冠高危人群的识别,同时,也要注意,儿童并非新冠重症高危人群(33%受访医生选择),我们的医务人员需加强认知,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曹彬教授强调。


中日友好医院,王业明博士介绍重点调研结果



在随后的“新冠病毒感染诊治进展”专题会议上,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王业明博士作为本次调查报告的主要撰写专家,进行了“一项全国多中心医务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认知现状调查”的专题报告,对重点调研结果进行了详细介绍:


1.疫苗可提供高水平保护作用,超九成医生支持老年人群接种新冠疫苗


调研结果显示,在无明确禁忌症情况下,90%的受访医生支持老人(65岁以上)接种新冠疫苗;超过80%的受访医生考虑在新冠感染后应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免疫。


2.关于新冠致病性与传染性认知,仍有待加强


致病性方面,调研结果显示,约58%受访医生有认为与流感类似,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受访医生认为其致病性与SARS(19%)和肺炎(18%)相当。


传染性方面,有数据显示,在没有群体免疫之前,新冠传染性类似于麻疹(R0 ≈18)。本次调研结果显示,近七成(69%)受访医生认为新冠传染性与流感类似,可能由于新冠防控政策调整。调查期间对新冠传播能力的认知是免疫屏障形成后的水平。


3.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循证证据充分,是绝大部分受访医生的首选


在抗病毒药物选择方面,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循证证据充分,是绝大部分受访医生的首选。其中奈玛特韦片 / 利托那韦片认可度较高(63%)。“但值得注意的是,仅有3~4%医务人员选择先诺特韦、瑞米德韦,这提示我们,未来我们的医务人员对于国产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认知度还有待进一步有待提高”,王业明博士指出。


4.高危人群识别及治疗启动时机有待进一步优化


调研结果显示,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等基础疾病,以及>65岁老年人群识别率最高,但免疫抑制剂治疗、吸烟、肥胖等高危因素识别率较低,提示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识别,同时尽管大部分(85%)受访医生愿意对识别出的高危人群启动早期抗病毒治疗,但具体到治疗时间窗的判定,有27%的医生选择为不局限于5天内用药,“目前抗病毒治疗超过5天治疗的获益证据尚不充分,但部分特殊人群(如免疫抑制)可能仍有获益,需要进一步研究”,王业明博士指出。


5.超95%受访医生认可“长新冠”存在


“长新冠”主要是指患者新冠感染后3个月内出现的持续至少两个月,且不能由其他诊断解释的症状,其中疲劳/ 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本次调研结果显示,超95%受访医生认可“长新冠”存在,且超过半数(58%)受访医生表示,轻症患者也有一定概率引发“长新冠”,并且影响生活质量。


这是我国首个关于一线临床医务人员新冠诊疗认知的真实世界调研报告,全面反映了不同类型医院不同级别医务人员对新冠疾病认知现状,有助于指引未来新冠疾病教育方向,对于调研结果中显示出有认知偏差的问题,已经将现有证据在调研报告里进行梳理及总结,助力提高我国临床医生新冠疾病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Hoffmann M, et al. . Cell. 2022 Feb 3;185(3):447-456.e11.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