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踵而来的「人生第一次」、患者变成搭档、儿子的手铐……怎样的援鄂经历让我至今热泪盈眶?丨武汉记「疫」(3)
来源: 呼吸界 2020-09-18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英雄梦和一个英雄的情怀,援鄂可能是我去实现心里当英雄的一个梦想的过程和我这辈子做的最勇敢和最爷们的一件事情。我是一名呼吸治疗师,来自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滨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月9日,我跟随山东省第八批批援鄂医疗队对口支援武汉汉阳方舱医院。可当我此时此刻在这儿轻描淡写地诉说我的援鄂故事,却并不代表它就是一件轻松写意的事情。其实我在援鄂期间,内心一直是比较忐忑的……

 

第一次穿尿不湿、第一次用纯酒精洗脸、第一次脸上压出压疮、第一次用50摄氏度的开水洗半小时澡……

 

我是第二次去武汉,第一次是以游客的身份去近距离地欣赏武汉。那时候,我感受到的武汉真的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风景秀丽的黄鹤楼,武大美丽的樱花,特色饮食热干面……

 

当我第二次以援鄂医护人员身份去的时候,我心里会感觉到武汉这座城市它生病了,它没有一点儿当初的生机与活力,特别是我们在落地天河机场我在半空中俯瞰整个城市的时候,它没有一点亮光,路上没有一个行人。落地的时候,似乎连空气中都充满了新冠病毒。那一刻我才明白,武汉的疫情,远比我们想象要严重得多。

 

当我满怀期待投入到我的援鄂工作中去,现实打得我措手不及:防护物资严重短缺、交流障碍、条件简陋,患者密集,种种困难令人几乎绝望。在这种环境里,我们有了很多我们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穿尿不湿、第一次用纯酒精洗脸、第一次脸上压出压疮、第一次用50摄氏度的开水洗半个小时……

 

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段子,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大家都知道尿不湿这个东西它是有容量的,超过了容量就会溢出来,可我从小真的没穿过这东西,没有经验,但领导说工作8小时不吃不喝,拉撒都得防护服内进行,所以尿不湿必须穿着进舱。进舱后的工作很是忙碌,时间一分一秒在流逝,大约过了6小时,突然一股尿意袭来,感觉实在憋不住了,只好找了个僻静的小角落「一泻千里」,开始时那「细水长流」还很舒服,但尿着尿着就心里一惊,怎么两条腿热乎乎的?瞬间察觉是漏尿了,尿不湿接不住了,尿液顺着我的腿往下流……那一刻我真的是无地自容,长这么大第一次这么清楚地观察到自己的「尿床」。为了预防感染,只好又重新换了一套防护服进舱,内心无比后悔。从此,「有尿当尿,万不可憋尿」成为了我们去分享的一个进舱经验,每次开会我都会用这些教训告诉大家,即便当时很丢脸,但在前线时,自己那点所谓的「脸面」远不如同伴不被感染来得重要。

 

我们院长像「化缘」一样给我们挨个地方「求」换防护服……取暖措施基本靠「抖」,工作一周体重轻了11斤

 


其实我并不喜欢别人叫我们英雄、楷模、逆行者。我们只是一名普通的医护工作者,只是在尽我们救死扶伤的本分而已。我相信,这是所有医护工作者都有的觉悟。所以,我忠于我的选择,庆幸我们可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武汉援助时期的住处享受难得的自由

 

我们在前线抗击疫情,家乡真的给了我们最大的支持。我们去的时候,我们医院搬空了所有的物资,我们的院长像「化缘」一样去给我们挨个地方「求」换防护服,就怕前线物资短缺让我们措手不及。不客气地说,我们医院给我们配的物资,是我们医疗队里最全的。

 

记得刚去武汉时,2月9日,天寒地冻,去的头一周,武汉就下了今年的第一场雪。离我们直线距离不足百米的正北方向,是我们战斗的方舱医院,为了预防感染,我们禁止开空调,所以当时的取暖措施基本靠「抖」。武汉饮食以辣为主,和我们山东饮食习惯差别比较大,对于不擅长吃辣的我来说,工作一周掉了11斤肉,那时候真的吃也吃不好,穿也穿不暖,就像回到了80年代「贫下中农」的时期,当时真的内心有一种「我太难了」的感受,特别想家。对于饮食习惯这一点,我们团市委很令我们感动,当时我跟团委书记提了一下,说想念家乡的美食大葱蘸酱、武定府酱菜、杜桥豆皮等,当时刚好有个「为奉献者奉献的活动」,他们连夜准备物资,第二天,团市委就捐赠了76箱包裹的物资给我们,里面有我们梦寐以求魂牵梦绕的山东大葱,还有武定府的酱菜,收到的时候,真是满满的感动。我的战友们看到我们的物资时,那羡慕的眼神现在都能回想起来。

 

他说:「我想看看我们所有山东援鄂医疗队员的脸,好知道以后我该报答谁 」…… 患者汪洋变成了「我们的搭档汪洋」

 

在去武汉之前,很偶然的机会我听到过钟南山老师讲的一句话:「你不去武汉,你就不会明白武汉人到底牺牲了些什么?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可我当时并不以为然,因为不清楚这句话的含义。当我去到了武汉,跟当地的人相处以后,我才明白,「英雄的城市」有着怎样的终极意义。并且,在援助武汉的工作期间,身边人的故事在我眼里也都有着英勇的定义,我遇到了失去亲人后独自勇敢面对病魔并带领其他患者积极康复的段阿姨,还遇到了我的武汉好兄弟汪洋……这些都是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经历。

 

这张照片会是我这辈子十分宝贵的珍藏

 

汪洋是我在武汉的第一个患者,也是后来成为我最好的「武汉兄弟」的朋友。我们的初次见面很有意思,那是我第一次进舱,我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行动特别不便。护目镜里有雾气,再加上流出的汗,导致两个人面对面站立都相互不认识。所以,我们的日常工作即使很简单,却要花费比平常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就在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阳光大男孩走了进来,他自报家门,「我叫汪洋,汪洋大海的汪洋,有事您说话?」一开始我虽然很感激,但并不认为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后来的我们发现,这次确实是被幸运之神眷顾了,他真是我们的「救星」。比如在发药的时候患者太多,秩序难以把控,汪洋就会交代给每一个舱主拿药时间,错开时间去拿药,既避免了人员拥挤又节省了时间;又比如来了物资我们不方便搬运,汪洋会召集志愿者们一起搬运物资,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地方。还有询问每一个人的家庭住址,要是我们一个患者一个患者地去问,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汪洋会和志愿者们一起去详细询问每一位患者,反复核对无误后才交给我们。他帮我们安抚患者、分配床位、建立护患共同群、定时向我们报道、等待分配任务、监督患者的用药和不良情绪……久而久之,我们口中的患者汪洋,变成了「我们的搭档汪洋」。


我和汪洋兄的合影留念

 

就这样,我们在相互帮助中逐渐熟悉。男人之间的友情很简单,意气相投就能成为好兄弟。于是我成了他的私人VIP医生,他也成了我在武汉最好的兄弟。后来,他病情加重,不得已我帮他联系了转院,走的时候他对我说,「哥,我一定好好康复,我答应过你的要带你们去看世界上最美的樱花。」我问他,「汪洋你有啥愿望吗?」他说,「我想看看我们所有山东援鄂医疗队员的脸,好知道以后我该报答谁。」这句话我至今想起,都一样感动得热泪盈眶。经过精心治疗和康复,我的好兄弟汪洋终于病情痊愈康复出院了。现在,我们还一直保持联系,无话不谈。

 

儿子飞奔着朝我跑了过来,用一副小手铐把我拷在了他的手里,嘴里还念念有词: 「爸爸,我再也不让你走了 」,那一刻,突然就泪流满面

 

这次援鄂对我来说是一次真正的成长,灵魂的历练。从湖北出现疫情,短短一周,四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接管当地医院,这让我看到什么叫中国力量。从踏入武汉头一个星期的防护物资严重匮乏,我们不得不为了节省物资而增加进舱时间,到上级领导掌握情况后,在3天之内筹集到1万套防护服和2万套护目镜,不计其数的防护物资运来方舱,这让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中国速度。之后,我们的专家又冒着巨大的危险奔赴海外各国支援,出钱出力出人,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精神。当我们所在的武汉汉阳方舱医院关舱后,我第一时间向指挥部申请,我要继续战斗,因为我想去好好看看中国人用10天建造的火神山医院,疫情不退绝不后退,这是我的誓言和决心。终于,方舱休舱了,火神山清零了,我们的战斗胜利了,我们可以昂首阔步,凯旋了。


机场偶遇战友


来到机场,我们「偶遇」了四川国家救援队和甘肃医疗队,我们相互问好,互道辛苦,直言「江湖再见」,他们唱起了《歌唱祖国》分享回家的喜悦,而我们则用我们山东人独有的《好汉歌》回应,声音一浪压过一浪,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们用胜利的歌声歌唱祖国。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们山东人用朴实的语言传递人家大爱,再见,四川队,再见,甘肃队,再见武汉……


回家的喜悦

 

回家的那一刻,我的儿子见了我,飞奔着朝我跑了过来,给我带了一份「小礼物」,一副小手铐,他把我拷在了他的手里,嘴里还念念有词,对我说:「爸爸,我再也不让你走了。」那一刻,突然就泪流满面,两个月的援鄂生活,错过了儿子很多成长瞬间,再次见到他时竟然觉得有些许陌生。可我并不后悔,因为儿子不止一次地对我说过,我是打败毒怪兽的奥特曼。可能在他小小的脑袋里,他并不明白「英雄」这个词真正的含义是有多么荣耀,可是,「奥特曼爸爸」却一定是他心里最大的英雄。

 

其实,我也挺自豪。以前,许多人都说我们「90后」是个性张扬、毫无担当的一代,然而,通过这次疫情,我们12000名90后白衣战士,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证明我们90后真正「长大了」,有所担当了。现在,我们也要和我们的前辈们一起,保护家人,保护世界。


专家介绍


吴萌萌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滨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呼吸治疗师,呼吸治疗组长,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评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中国呼吸专科医联体评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山东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宣传组副组长,9B医疗组护士长,呼吸康复组组长,援鄂期间表现突出,荣获汉阳方舱优秀标兵荣誉表彰,援鄂期间将呼吸康复带入方舱,参与编写《【 诊疗方案】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康复指导意见(第二版)》


* 《呼吸界》已推出「武汉记『疫』」系列,我们也特别期待有同样感悟和经历的同道把你们的故事写出来,让我们彼此激励,分享荣耀。投稿:呼吸界邮箱editorhuxijie@163.com。


本文完
采写编辑:冬雪凝;排版:Jerry
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