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重症新冠患者的长远健康——COVID-19重症患者呼吸康复多中心研究在武汉正式启动
来源: 呼吸界 2021-02-05

COVID-19重症患者呼吸康复的多中心研究近日 在湖北省武汉市正式启动,该研究 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赵红梅教授及其团队协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等19家湖北新冠患者重点救治医院 (名单见后文)共同进行,研究在对已出院的重症COVID-19患者进行科学系统评估、建立个性化康复处方、对患者进行闭环式的持续长周期管理,并通过呼吸云平台的大数据分析研究呼吸康复对 COVID-19 重症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该模型研究试点的成功,将有效降低患者出院后的病死率、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致残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通过视频连线对此次多中心研究表示了认可和期许。他指出,国内外尚未有针对COVID-19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出院后的病情演变、病程变化及其追访的深入研究,观察治愈出院的COVID-19重症患者远期临床表现、免疫状态和结局,同时对患者采取适宜的、长期的康复干预手段,帮助他们更好的恢复功能,这就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



王辰院士表示,希望参与这项研究的设计人员能够认真地思考并提出科学的问题,进行严谨缜密的科学设计,帮助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能够切实保证他们长远的健康。


此前,2021年1月9日,《柳叶刀》发表的一项评估新冠肺炎患者长期结局影响的最新研究。该研究评估了1733名武汉金银潭医院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出院6个月后的健康状况后发现,疲劳或肌肉无力(63%)和睡眠困难(26%)是最常见的症状,6分钟步行距离中位数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比例,其他心理症状譬如焦虑、抑郁也十分常见。


本多中心研究为期24个月,以重症COVID-19出院患者(含转入普通病房的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对每个参与课题的多中心医院建立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对入组患者进行系统评估、随访,正常跟踪管理患者的康复状况;试验组对入组的重症COVID-19患者进行科学系统评估、制定个体化呼吸康复方案,利用互联网工具作持续性动态随访,建立医生和患者云管理平台联动机制;从而建立以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学术引领、湖北省多地医院参与的重症COVID-19患者呼吸康复管理的多中心信息数据联通,以期观察出院重症COVID-19患者远期临床表现、免疫状态、结局及呼吸康复效果,构建治愈出院重症COVID-19患者呼吸康复管理平台。


目前参与该研究的19家分中心正面对全湖北省招募受试者(分中心名单如下)




武汉市卫健委王卫华主任强调,COVID-19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康复与回归是最重要的民心工程,2020年是卫生健康系统充满挑战的一年,也是不负众望的一年,开展好COVID-19重症患者离院居家康复跟踪管理工作,将临床和预防高度结合起来,是贯彻落实王辰院士「提高重视,保持警惕」的实际行动。



中日友好医院赵红梅主任表示,新冠肺炎重症或危重症患者从发病到临床治愈中位时间约为3-6周,对于幸存患者应高度注意PICS(后ICU综合征)。该研究对各分中心的重症COVID-19患者群体进行针对性的科学评估、个性化的康复治疗及闭环式的追踪管理,探索针对COVID-19重症患者PICS的呼吸康复方案,以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重症COVID-19患者标准化、同质化呼吸康复管理路径,也期许为全球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中国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赵建平主任对各分中心COVID-19重症患者收治情况做了介绍。2020年COVID-19重症患者病情之重,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而如何帮助COVID-19重症患者进行院外康复,早日回归社会成为了无法绕开的重要论题。他号召在场的多中心研究成员能像王辰院士所期许那样,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参与到研究中,能够切实保证COVID-19重症患者长远的健康。



被救回的「黑脸医生」易凡现身会场,曾因感染新冠肺炎而皮肤变黑的武汉市中心医院胸外科副主任易凡,在台上动情地回忆中日友好医疗团队对他的24小时看护值守,「他们一刻不停的守在病床旁、守在机器旁,我的生命就是这么守出来的,可以说他们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他还指出,作为患者的他,切身体会到MDT团队的科学康复指导给与他的重大支持,相信这项研究可以帮助到更多像他这样的患者。



本文完

排版:Jerry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