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丨吴安华教授:院内环境新冠检测阳性频发,应重点考察「有无意义」……筛查无症状感染者是防控重点之一,该如何判断密接者?
来源: 呼吸界 2021-01-26

编前语


2021年1月13日,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医院环境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1月23日,北京南郊肿瘤医院在对医院外环境开展例行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中发现二层垃圾车内外2件检测结果可疑;1月24日,苏州市吴江区永鼎医院一例门把手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临近春节,越来越多的医院内发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报道,说明了什么?

为此,《呼吸界》记者独家专访了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委、中国感染控制杂志主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的吴安华教授,请他针对当前我国乃至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情况进行解读,对基层医疗机构疫情防控的特点与要求进行详细讲解。


近期陆续出现的医院内环境样本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应重点考察「有无意义」,严格执行已经验证行之有效的措施


近半月以来,陆续出现的一些地区的医院内从环境样本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我们首先要区分清楚它有没有意义。如何去区分呢?就是找到根源,它是从哪里来的。比如最近有媒体报道称在接种新冠疫苗的环境进行采样,采到了新冠核酸阳性,中国CDC也已经正式回复了,是因为新冠疫苗属于一个灭活的疫苗,它虽然灭活了,但也含有核酸,它也可以污染环境,但它这种污染,是不会让人感染上新冠病毒的,是灭活的,所以没有价值和意义。


而陆续出现的医院内环境样本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我们要分析这些地区是不是中高风险地区,假如是出现在中高风险地区,就需要特别警惕。因为环境被污染绝不会是自然发生的,尤其医院内,一定有传播源。因此弄清楚来源很重要。除了排除比如灭活的疫苗带有的核酸,要排除过往的患者,包括医护人员有无疾病特征,注意自身的防护,杜绝被传染和传染别人,尤其还要注意到现在许多的无症状者,无症状者同样会污染物体表面。所以,这给我们传递出一个信号,应该如何去监控,如何做好院内的防控,如何做好管理。


就单纯从目前国内一些医院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这件事来看,我认为无论是这个病毒最终查出来有无价值和意义,是不是灭活的、不具有感染性的,我们都要把它当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来看待,对这些区域进行隔离、消毒,进行观察。对接触过的人群进行隔离观察。对医院的感染防控和个人防护,我们已经有完整的一套经验,是可以严格按照这些内容来执行的,并已经验证过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们目前要保持的是一种「谨慎乐观」的心态,而不是「盲目乐观」的心态。


当前全球新冠人数持续上升,中国占比万分之1,足以体现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影响,但全球应对新冠疫情仍然难度巨大


当前全球新冠确诊人数持续上升,如果按照世界人口70亿来算,确诊病例达到了70分之1,那实际感染人数比这个数还要高;而中国目前新冠确诊人数10万,截至目前,中国的新冠确诊病例占全球的万分之1。我们想想,中国的总人口占全球总人口比例是多少?因此,这个「万分之1」足以能体现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影响。


全球新冠确诊的总数在不断增加,说明新冠疫情的影响确实很大,几乎遍布全球,这种传染病正深刻地影响着全人类;从死亡病例来讲,到目前已经有200多万例。就目前的形势看,即便加以严格防控,数字也一定还会增加,它不会戛然而止。这意味着,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新冠病毒尽管很小,但它的能量很大,这个病毒甚至可以用十分「诡异」来形容,而全球应对新冠疫情的难度是十分巨大的。


从疫情发生最初,我们就在讲感染防控,讲个人防护,但为什么它还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我认为它的根在于传染源的存在。假如没有传染源,即使没有防护措施,也不会出现问题。既然这个传染源存在,我们就要预防它的传播,把传染源管理好,切断它的传播途径。事实证明,在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这两大方面,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另一方面,从预防角度看,疫苗是关键。但就拿打疫苗来说,这方面现在尽管有些进展,但还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快的看到效果。无论是哪个国家,打疫苗的人数相对总人数来讲都是比较少的。


尤其2020年下半年到现在,通过身边所见所闻所感,我印象最深最有感触的,举例来说,青岛、大连都是码头工人先感染,再传到社区、医院……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同样的道理。从最初我们讲的人传人,到后面发现的物传人,尤其近半年,有相当一部分确诊病例发现是与物传人有关系的。首先物品被污染,再传染给人,被污染的物品既可以是当地的物品,也可能是从外面运来的物品。而我们追踪传染源,就要分析是在运来时被污染的,还是在运的过程中被污染的,还是从运出点就已经被污染了。比如与海鲜相关的,与集装箱相关的,包括发现的汽车配件、生活用品、办公用品等等,物传染导致了管理难。而我们知道,人传人在潜伏期中后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7天内传染性较强。因此,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它不是绝对胜利,因全球疫情仍在进展,我们无法独善其身,因此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对待疫情的防控要保持高度警惕。


当前防控重点之一是筛查无症状感染者,快速判断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阻断传染源

 

针对当前的情况,基层医疗机构应如何做好新冠肺炎防控与个人防护呢?我们主要是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 (第七版)》的要求来执行。尤其是要注意对那些无症状感染者的筛查,这就意味着要进行呼吸道等标本的采集,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无症状感染者的核酸呈阳性,但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 CT 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但他们具有传染性。这是防控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筛查这一部分人群。


像所有传染病一样,新冠传播也需要感染链,感染链包括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如何避免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的人传人,经密切接触传播的人传人、物传人,以及医院内在密闭空间、高浓度、长时间情况下可能发生经气溶胶传播,包括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都是需要注意的。


不可忽视的是感染链中的易感者。老年人及基础疾病者,这部分易感者一旦感染后病情往往较重。婴幼儿、儿童也是易感者,但感染后病情往往较轻。


密切接触者是指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未采取有效防护与其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都可视为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应当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于特殊人群可采取居家医学观察,应当加强指导和管理,严格落实居家医学观察措施。



那我们要如何去判断密切接触者呢?可以从9个方面去判断:


1、同一房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2、直接照顾者或提供诊疗、护理服务者;

3、在同一空间内实施可能会产生气溶胶诊疗活动的医护人员;

4、办公室、车间、班组、电梯、食堂、教室等同一场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5、密闭环境下共餐、共同娱乐以及提供餐饮和娱乐服务的人员;

6、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7、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1 米内)人员,包括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

8、暴露于可能被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环境的人员;

9、现场调查人员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



如何判断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呢?


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首次接触(病例发病前 2 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 2 天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触)至该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应当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于特殊人群可采取居家医学观察,应当加强指导和管理,严格落实居家医学观察措施。


专家介绍


吴安华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院感专家组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控中心主任医师,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常委,湖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消毒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感染控制杂志》主编。


本文完

采写编辑:冬雪凝;排版:Jerry

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