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肌是驱动我们呼吸最核心、最强大的原动力肌肉,假如膈肌变弱了,还能否让它“重获强壮” ?(点击查看膈肌的重要作用)
“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这对‘铁杆搭档’就能帮助恢复膈肌的动力。”在《看呼吸》日前推出的直播节目“强化膈肌,居家提升肺动力 ”中,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护师冯鹏讲道。
冯老师提到的“铁杆搭档”,相信不少朋友都曾耳闻其名。然而,它们的精髓究竟何在?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关键技巧?如何将呼吸训练融入日常生活?
腹式呼吸结合缩唇呼吸,可起到“1+1>2”的效果
“腹式呼吸有意识地引导大家在吸气时主动收缩膈肌,使其移动幅度增加,在收缩时达到更有效的长度,产生更强的收缩力。膈肌是效率最高的吸气肌,充分利用膈肌做功,可以提高每次呼吸的通气量,也能够降低了呼吸本身的能量消耗,从而减轻疲劳感,提高活动耐力。”
“另外,腹式呼吸通常要求缓慢、深长的呼吸模式,特别是强调缓慢、充分、完全的呼气,有助于将肺内多余的残气更好地排出体外,使膈肌处于更有利的状态和位置。并且,腹式呼吸平稳、有节律,大家专注于深长、缓慢的呼吸训练本身具有放松和镇静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因呼吸困难引发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冯老师讲道。
“缩唇呼吸也可以使膈肌处于更有利的力学位置,提高收缩效率,降低呼吸做功,并且在呼气时形成阻力,帮助撑开小气道,防止其过早塌陷,同样也能帮患者更缓慢、更完全地呼气,从而将更多滞留在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排出。”
有哪些务必掌握的核心技巧步骤?
“建议初学者在自然呼吸中先静静感受一下胸廓和腹部的起伏变化。初始阶段可以从仰卧位开始,使腹部处于最平整的一个状态,以便在呼吸过程中更清晰地感知腹部起伏。平躺后垫好颈部枕头,保持头颈与躯干自然舒展,让头、颈部和身体躯干处于中立位置,然后用鼻吸口呼,吸气时腹部缓缓鼓起、呼气时腹部下陷。建议熟练掌握基础模式后过渡至坐姿训练。”
冯老师提醒大家,“还要记得一手放胸前,一手放上腹部,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呼吸时哪个部位在起伏,不需要用力按压,只需自然地感受即可。这里有个关键点要和大家说清楚,腹部的隆起是吸气带来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我们主动鼓肚子去吸气的条件。不是先鼓肚子再吸气,而是吸气深入了,腹部自然会随之鼓起。”
“做缩唇呼吸时,用鼻子平静地吸,然后在吐气的时候把嘴撅起来,缓慢地把气吐出去。在吸气的过程中默数1、2,吐气的时候默数3、4、5、6,如果可以的话可以默数到7、8,这样让吸与呼的比值达到1:2-1:4。”
如何将呼吸训练融入日常生活?
大家不必纠结于每天练习的频率、时间点和持续时长,实际上,日常瞬间就是锻炼膈肌的“黄金时机”。
“我常常告诉患者,吸气的过程就像是在储备能量,呼气时就能运用这些能量去完成动作。在步行时我们就可以将呼吸训练利用起来,即行走时吸气和呼气的比例为1:2,两步吸气、四步呼气。走之前,先用鼻子吸气,起身撅起嘴唇吐气,走的时候吸气数1、2,吐气数1、2、3、4。”
“上下楼梯也可以分解为两个连贯动作,抬脚时用鼻子吸气数1、2,然后踏上台阶后撅起嘴唇吐气数1、2、3、4, 这样既能保证氧气供应,又能控制动作节奏。弯腰拾物也是一样的道理,吸气时慢慢弯腰,身体下探,呼气时顺势将物品拾起,再缓缓站直身体。”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冯鹏
副主任护师,中日友好医院北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B12-13护理单元护士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副组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呼吸病学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厅级课题1项,院级课题1项,高校教学课题2项,参研多项课题,参与撰写指南及专家共识5部,参编专著6部,曾获北京护理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