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稍微一运动血氧就急剧下降,平躺时数值才最高,用‘举步维艰’这四个字来形容我现在的状态,真是一点都不夸张……”慢阻肺病患者王大哥被低血氧困住了脚步。
为何仅仅是简单活动血氧就下降?跌破哪个警戒线就必须高度警惕?除了血氧数值的变化,还有哪些信号提示需要暂缓运动?在《看呼吸》日前推出的直播节目“一动就缺氧,只能‘躺平’吗?”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卜小宁教授详细解答了上述问题。
血氧下降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时,我们需要增加氧气供应并排出更多二氧化碳,这自然会导致呼吸频率加快。慢阻肺病患者在运动时,呼吸频率往往更加显著地增加,常常超过 20 次/分钟,甚至可达 30 次/分钟或者更高。”
“急促的呼吸带来一个关键问题,即呼气时间相对缩短。由于慢阻肺病患者本身存在小气道阻塞和肺弹性回缩力减弱,他们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将肺内气体充分呼出。在运动导致的快速呼吸模式下,呼气时间被极度压缩。结果就是,大量本该呼出的废气无法完全排出,滞留在肺泡内。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气体闭陷’。”
“这些滞留的气体占据了肺泡空间,但流经这些过度膨胀肺泡区域的肺毛细血管血流量并未相应增加。这直接导致了‘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具体来说,是有效的气体交换面积减少,氧气从肺泡向血液的弥散效率下降,从而引发血氧下降。”卜教授讲道。
“运动的另一显著生理反应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患者常能感受到强烈的心跳,这也就意味着流经肺部的血流量显著增加。然而,慢阻肺病患者的呼吸系统存在多种结构性病变,比如慢性炎症导致的气道狭窄、痰液分泌物增多等等,这些病变共同导致了一个结果,即肺有效通气功能受损,通气量无法随运动需求相应提升。”
“于是,在肺血流量因运动而增加的同时,通气量却因疾病而受限,这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即血流相对过多而通气相对不足,那么流经通气不良肺泡的血液无法获得充分的氧合,未充分氧合的静脉血直接汇入动脉系统,进一步加重血氧下降。”
“此外,运动时心脏负担显著加重,对于部分合并潜在心脏问题的慢阻肺病患者,过重的心脏负荷可能导致心泵功能相对下降,心输出量无法满足需求。这会减少全身组织的血液灌注,进而影响氧气的输送,也是导致或加重运动时血氧下降的一个因素。”
运动时血氧降低多少需留意?
虽然不少慢阻肺病患者在运动中都存在血氧下降的风险,但严重程度还是具有显著个体差异的。那么,如何界定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发生了具有临床意义的“运动性低氧血症”呢?
“通常认为,在进行运动时,连续监测的血氧降至88%及以下,或者较自身静息状态下的基础值下降了≥4%,例如静息时为95%,运动中降至91%或更低,那么就要高度警惕了。上述血氧的显著下降状态持续超过5分钟,足以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此时基本就可以判断‘运动性低氧血症’已经发生了。”
“值得注意的是,反复、长时间地暴露于这种运动诱发的缺氧环境,对身体的危害是多器官、系统性的,比如增加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甚至加速肺心病的进程;加剧呼吸困难,并可能诱发急性加重;干扰正常的能量代谢过程,加速疲劳,导致运动能力进一步受限,形成恶性循环等等。”
运动时还需警惕3个“危险信号”
卜教授告诉大家,“除了监测血氧,我们还可以在运动时进行简单的说话测试,如果在运动中尝试说话时,连10个字左右、非常简短的句子都难以连贯说完,必须断断续续、频繁停顿喘息才能勉强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
“其次,直观地观察口唇颜色至关重要,如果发现嘴唇呈现出明显的青紫色,这就是典型的缺氧表现,意味着身体组织供氧严重不足。此外,我们还需要留意呼吸状态,如果呼吸显得异常费力、急促,甚至能清晰看到整个胸廓随着每次呼吸都进行着幅度很大、非常夸张的起伏运动,这同样强烈提示着呼吸系统正在超负荷工作,处于极度挣扎的状态。”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卜小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烟草病学学组成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委员会常委,中国防痨协会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呼吸病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呼吸分会慢阻肺学组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呼吸共病研究与转化分会常委,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通讯编委,国际呼吸杂志通讯编委,专业特长为慢性气道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