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张先生经历了一场普通感冒后,竟被顽固咳嗽纠缠了整整5个月!咳不出多少黄痰,却没有发烧、气喘等其他不适。大家猜猜,他久咳不愈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您认为张先生为何会久咳不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导致张先生饱受折磨的‘元凶’就藏在他家不起眼的角落里,而且很多人家里可能都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敖知医生分享了这个跌宕起伏的诊治故事,提醒大家警惕一种隐匿却危害不小的感染风险。
3次求医未揪出病因,真相愈发扑朔迷离
正如前文所述,张先生咳嗽、有少量黄黏痰并且不易咳出,没有其他特殊的伴随症状,起初,被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用了消炎止咳药却不见好。
熬了3个月,张先生到上级医院进一步就诊,血检结果都正常,胸部CT也没有明确的肺部感染迹象,但是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呼出气一氧化氮 (FeNO) 升高让他被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值得一提的是,张先生的胸部CT平扫隐藏了一个细小但可能是解题关键的线索—— 右下肺存在管腔狭窄甚至部分闭塞 。当时的医生没有深究,而是按照“咳嗽变异性哮喘”进行了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吸入等治疗。一个月后,张先生的咳嗽竟然真的缓解了一些。
但是好景不长,2024年7月初,咳嗽再次加剧,复查CT也发现了新的征象,右下肺病灶的阻塞情况加重,伴有周围浸润,左肺也新增了斑片阴影。这次诊断为“肺炎”,但规范的抗感染治疗依然无效,真相似乎愈发扑朔迷离……
抽丝剥茧:症状、检查、疗效均是“破案线索”!
接诊张先生后,医生团队重新梳理了疑点。
1、症状像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却无效:虽有慢性咳嗽、激发试验阳性、FeNO升高这些哮喘特征,但抗哮喘治疗仅短暂起效,很快复发。
2、病情在恶化:支气管越来越窄,双肺出现新的实变影(像肺组织变硬了),这用“咳嗽变异性哮喘”解释不通。
3、不像普通肺炎:咳黄痰5个月却不发烧,血检无感染迹象,抗感染药无效。CT上阴影位置特殊(肺中间),伴有气管狭窄,更像是“阻塞性肺炎”(东西堵住支气管引起的肺炎),而非常见肺炎。
张先生确实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支气管激发试验也是阳性,而且FeNO结果升高。但问题在于,用抗哮喘的方法给他治疗时,效果并不好,症状没多久就复发了。更关键的是,他还出现了支气管逐渐变窄、双肺新出现实变影的情况,这些表现很难用 “咳嗽变异性哮喘” 来解释,这也是最让人疑惑的地方。所以,虽然张先生有一些类似哮喘的表现,也符合哮喘的部分特征,但他的病情全貌显然不能只用 “咳嗽变异性哮喘” 来概括。
另外,张先生的病拖了5个月,咳嗽、咳黄脓痰并非最近才出现的。他也不发热,血液检查也没有显示明显的感染迹象,抗感染治疗之后症状也没有得到改善,缺乏感染证据。唯一能“沾上点边”的,是CT片上看到肺上有新出现的实变影,但这些阴影长在肺部中间位置,再加上对应的支气管有狭窄,更可能是某种原因导致的阻塞性肺炎,而不是普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看病带上“两件宝”:疾病日记和检查资料
细心的患者朋友可能已经留意到了,我们在分析、诊断时,并非依赖单一信息,而是严谨整合了多维度的关键证据,包括张先生亲身体验的具体症状、各项客观检查的结果,以及治疗干预后的实际反应与效果追踪。
在此,也建议患者朋友们养成规律记录的习惯,详细记下每天的症状变化,比如什么时间出现何种不适、强度如何、有无诱因、是否影响日常活动。还要特别留意服药后的具体反应,比如症状是否在服药减轻、药效维持多久等等。(点击查看疾病日记怎么写)
另外,请妥善保管好每一次的检查报告。无论是纸质的影像胶片、化验单、心电图,还是电子版的PDF报告、在线查询结果截图,最好按时间顺序整理归档或者拍照、扫描存于手机。每次就诊时,主动将这些详尽的症状日记和完整的检查资料提供给医生,有助于更高效地锁定病因。
深度筛查+多学科协作讨论,最终锁定目标——并不普通的“普通裂褶菌”
张先生入院以后,我们发现其血常规里嗜酸性粒细胞数值较高,将堵塞在支气管管腔内的痰栓取出并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检查,也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占比升高。
我们沿着“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这个大方向完善检查,对所有获取的证据综合评估,并且邀请了影像科、耳鼻喉科、病理科、风湿免疫科、检验科共同讨论,最终诊断为变应性支气管肺真菌病、肺部真菌感染(普通裂褶菌)。联合吸入激素和全身激素给药,加用抗真菌感染治疗,同时予以药物祛痰和机械辅助排痰治疗,张先生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虽然普通裂褶菌的名字带着“普通”字样,但实际上并不普通。感染后的症状包括咳嗽、呼吸困难、哮喘样发作、发热等,部分患者接触腐木或野生菌类,影像学具有支气管黏液嵌塞、肺浸润影、肺不张等特征。
“元凶”就藏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您的家中可能也有!
真菌感染发生的核心三要素是宿主因素、病原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从宿主因素分析,张先生不存在支气管扩张、慢阻肺病、囊性纤维化等肺部基础疾病。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检查均正常,没有免疫低下相关基础疾病、未曾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再看病原体方面,普通裂褶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治病,尤其是免疫系统较弱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但当高浓度或长时间的孢子暴露,也可以突破健康宿主防御,引发急性过敏性肺炎。环境方面,裂褶菌广泛存在于腐木、枯枝等环境中,健康人群因吸入孢子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伐木工、拆除霉变墙体的建筑工人、园艺工作者等。
在与张先生的深入沟通中,我们了解到他的主要工作场所是办公室,环境整洁明亮,几乎不存在暴露于霉变或腐烂物质的条件。这个关键矛盾点让我们陷入了困惑,他究竟是在哪里接触到了致病的普通裂褶菌呢?
正当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张先生的神情忽然变得激动起来,他急切地指出:“会不会是我养的兰花?” 原来,张先生是一位资深的兰花爱好者,常年在家中精心打理着数量惊人的盆栽——将近两百盆兰花!这些植物几乎占据了他家中的阳台和部分室内空间。
兰花本身自然无毒无害,但问题可能潜藏在栽培方式里。 为了模拟兰花在原生环境中的生长条件,尤其是为其根系创造透气、保湿且富含腐殖质的理想基质,张先生在栽培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腐熟处理的木头(如树皮块、朽木)作为植料。不仅如此,为了促进有机物分解并刺激兰花生长,他还定期施用含有多种活性微生物的菌剂。
我们推测,正是这种长期、频繁地接触湿润腐木和富含微生物的菌剂的操作过程,使得张先生无意间吸入了大量飘散在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张先生在意识到这一潜在风险后,迅速将家中所有的兰花及栽培材料悉数处理,我们无从对菌种进行溯源,但至此以后他再未出现此前的症状。
张先生的经历也提醒大家,在进行清理落叶、朽木、修剪花草、翻土等园艺活动时,最好佩戴专业的园艺手套,并且过后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室内避免堆积腐殖质,及时清理室内的落叶、枯枝、废弃盆栽土壤。
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人群应当远离建筑工地、拆迁现场、林区、谷仓、堆肥场、正在翻动土壤的园艺现场,尤其是腐殖质厚的地方,避免接触发霉的物品、朽木、大量落叶堆、干草堆。如果非常喜爱园艺,必须在医生评估风险后,严格佩戴N95口罩、手套、护目镜、长袖长裤并戴帽子,活动时间尽量短,活动后立即彻底洗澡更衣,最好由他人代劳。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敖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学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重庆市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呼吸重症与治疗学组委员兼秘书、重庆市医院协会呼吸管理专业委员会基层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重庆市老年医学会呼吸与共病分会委员、重庆市呼吸专科联盟秘书。发表SCI文章10余篇,参研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重点项目,在亚太呼吸年会发言并荣获“Travel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