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多地出现热射病病例,“热射病前兆、发病症状、急救措施”这些关联词上了热搜,今日又有新闻报道称河南信阳一名37岁快递员因热射病不幸离世。
每年夏季似乎都有热射病发生,可它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一般人感到炎热难耐时本能就会寻求降温,为何竟发展到致命的程度?是患者忽视了身体信号还是高温的影响让人难以察觉?抑或一旦突破某个临界点情况便会迅速失控?……《看呼吸》小编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急诊ICU副主任医师潘龙飞教授。
倒下前曾说“不舒服”……典型延误治疗导致的悲剧
“热射病的最初状态和感受可能和中暑差不多, 比如头晕、喘不上气,因此人们大都以为是普通中暑。我们去年就曾遇到过类似病例,有个小伙子被同事送来时浑身滚烫、意识模糊,查体温飙至41.8℃,虽经全力抢救仍不幸离世。”
潘教授痛心地说,这都属于典型的热射病延误治疗导致的悲剧,从出现症状到死亡,最快可以在3小时内,如果当时能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热射病到底怎么发生的?为何会发展到致命的程度?
潘教授告诉我们热射病的发生简单理解就是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崩溃了。
“举例说,比如环境温度>32℃,并且湿度>60%,这时人体通过汗液蒸发的散热效率就会开始下降,此时若持续暴露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下,人体的核心体温就可能以每小时1-2℃的速度飙升,一旦人体核心体温超过40℃后,就可能直接引发脑细胞水肿、蛋白质变性(如横纹肌溶解)和多器官衰竭。”
“为什么会致命,首先要理解从开始代偿到‘失代偿的临界点’,比如当普通中暑时,人体会通过大量出汗(每小时可达2-3升)尝试降温。但是当脱水超过体液总量的15%时,循环系统就崩溃了,汗腺功能衰竭,进入了‘无汗期’,此时体温就失去调控了,进入不可逆的恶性循环。”
热射病早期为何容易被忽视或难以察觉?
“绝大多数人对热射病的症状递进存在认知盲区,比如热射病的早期阶段症状多为头晕、口渴、多汗等,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身体疲劳了,或是普通中暑,这时患者常常是自行减少活动,但未采取及时的降温措施,又或者是错误的降温措施,新闻中这个小伙子的措施是‘喝冰饮料’,这是错误的,起不到降温效果,反而还容易导致其他急性病,如胃肠道痉挛、心肌梗死等。”
潘教授提醒我们,热射病进入症状递进时有一个危险信号,就是“皮肤从多汗转为干燥灼热”,这是身体在提示我们汗腺衰竭了,患者这时有可能意识模糊,但还是能够行动,有这些表现细节要高度警觉,要立即就医,不要错过黄金救治期。
“被多数人忽视或难以察觉的原因很大一部分还在于一些人群的特殊性。以老年人群为例,这部分人是热射病的经典型患者,可是老年人本身就因体温调节中枢退化,加之许多人有慢性病(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感知能力下降,这些人可能已处于高热状态,自己却没有什么不适感,就难以察觉;另一个很大的群体就是劳力型患者,这些人多为青壮年,他们误以为自己体能好,不容易中暑,去年夏季我们还遇到在军训中剧烈运动时突然意识丧失的学生,就是热射病,实际上在晕倒时已经发生了脑损伤。”
病情失控有三个关键转折点,不能做错!
潘教授告诉我们,有三个很关键的转折点不能做错,做错就可能导致病情失控。
“一、注意是否还处于密闭空间,这是一个陷阱,比如桑拿房、无空调的车间等场所,这些场所的湿度常常可达到90%以上,体感温度可比实际温度高5-8℃,更加加速热量蓄积,造成病情失控,要迅速远离这样的密闭环境。”
“二、有些人在紧急关头会很慌乱,可能会擅自用一些药物来试图缓解症状,比如以为头晕、意识模糊、无力是感冒,就用上抗组胺药(如感冒药),以为大量排出体液就能缓解,就用上利尿剂,以为焦虑、恐慌时镇静就能缓解,因此有的还可能用上抗抑郁药等,但殊不知这些药物都会抑制排汗或加重脱水,风险很大。通常第一、二条还具有叠加效应。”
“三、多数人在采取急救措施时会掉入误区,如错误降温。有些人用酒精擦浴,但这可能引发寒战产热,还有的人给患者大量喂冰水,这都是致命的错误案例,我们还曾救治过某工地中暑的工人,工友集体用白酒给他擦身降温,结果加速血管扩张导致休克;补水不能在患者意识不清时进行,容易导致呛咳、窒息;还有冰敷,如果敷的位置是非大血管部位(如腹部),易致冻伤。”
潘教授特别提醒我们,中暑时,应首先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场所,可以转移到空调房。自救的重点是快速降温。补水同时要适当补充电解质,比如淡盐水。有条件的用冰袋敷脖子、腋窝、大腿根(每10分钟换位置防冻伤)物理降温,用20℃左右的水擦浴(比冰水更安全)。在采取降温措施的同时,尽早前往医院。而对于已经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的患者,应进行通风降温的同时,呼叫120送医,另外还要注意观察呼吸心跳。对于昏迷病人,还有防止呕吐物窒息。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潘龙飞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临床研究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急诊信息化建设与智慧医疗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专委会委员、县域医共体急救医学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药学会应急与保障专委会委员,海医会青委会委员,陕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委,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急诊急救专委会副主委,陕西省医促会急救与复苏专委会副主委;教育部同等学力研究生考试命题专家;中国医学传播学教学联盟副秘书长。《中国急诊急性心衰单元建设与管理专家共识》执笔人,《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诊治急诊专家共识》、《中心静脉导管冲管及封管专家共识》、《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基于药代动力学的临床常见药物急性中毒血液净化治疗共识》执笔人兼通讯作者。擅长多种危重症尤其急性胰腺炎、MODS、急性中毒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