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错呼吸机,氧气进不到肺被憋醒……到底选“单水平”还是“双水平”?怎么选?
来源: 看呼吸 1 天前

“凌晨3点家属找到我们,说病人在家 被憋醒,剧烈咳嗽着坐起身,喉咙里发出拉风箱似的喘息声……床头的单水平自动呼吸机还在‘嗡嗡’响,但好像 氧气根本进不到肺里。”这是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吕云辉讲述的一位用错呼吸机的病人的典型案例。


“自动调压”的机器为何越用越危险?


据吕主任讲述,王老伯有40年烟龄,5年前确诊肺气肿,近两年睡觉总打鼾,在当地医院确诊为肺气肿合并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的“重叠综合征”,出院时医嘱他必须用家用呼吸机,但要选对型号,按医院设定参数,还要定期调。可王老伯觉得自动调压的机器最省心,于是花3000多元买了一台单水平自动呼吸机。头半个月他感觉确实管用,可渐渐地他又开始感觉胸闷,凌晨总被憋醒,这才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单水平自动型呼吸机是通过识别上气道阻力,根据探测到的上气道阻力大小来自动调节呼吸机输出压力的。睡眠中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时,上气道塌陷,阻力升高,呼吸机探测到气道阻力增加后,通过不断调高输出压力来对抗气道塌陷阻力,直到打开气道恢复正常呼吸。但肺气肿的时候病变主要在小气道,加上肺气肿后肺容量增高,整个肺的通气能力下降,此时需要给予能够增加通气量的呼吸机模式,例如吸气压力较高二呼气压力较低的双水平正压通气呼吸机,此时吸气和呼气之间有压力差,就像水流由高处往低处流一样,这个压力差可以推动气体流入肺部,从而增加肺通气量。”



吕主任告诉我们,像王老伯这样的肺气肿合并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的“重叠综合征”患者,如果使用单水平自动型呼吸机,吸气压力和呼气压力是一样大的,当睡眠中为了打开呼吸暂停时塌陷的上呼吸道时,呼吸机压力会不断升高,这时候对于同时合并的肺气肿而言,会导致呼气的阻力越来越高,而吸气压力并没有增高,这样会造成肺呼不出气来,肺的通气量反而下降,最终导致憋气、憋醒,甚至有可能因为二氧化碳呼不出来,在身体内潴留,造成昏迷,引起严重后果。


单水平VS双水平,不是贵就好,是对才好


“很多患者认为自动调压=高级=效果好,却忽略了呼吸机的核心是匹配病情,重叠综合征患者的呼吸机选择,不是自动调压=万能,而是要同时兼顾上、下气道的需求。单水平可能顾此失彼,双水平才是更安全的选择。”


吕主任告诉我们,单水平呼吸机分持续气道正压(CPAP)和自动变压(Auto-CPAP),前者是固定压力,适合单纯睡眠呼吸暂停、无其他肺部疾病的患者,后者能根据上气道阻力自动调整压力,但仍只针对上气道堵塞这一个问题;双水平呼吸机同时提供吸气压力(IPAP)和呼气压力(EPAP),吸气时压力更高帮助打开气道和增加通气量,呼气时压力降低维持上气道不塌陷并减少呼吸肌负担。它能区分上下气道需求,正好适合王老伯这类重叠综合征患者。


“王老伯的肺功能检测显示弥散功能下降(肺泡交换氧气能力差),血气分析有轻度二氧化碳潴留,因此双水平呼吸机的低压呼气相能让他呼气更轻松,避免肺泡过度膨胀,而高压吸气相又能保证气道打开和增加通气量,解决打呼噜和缺氧。所以,选呼吸机不是看自动与否,而是看是否匹配病情。像合并慢阻肺病、肺气肿等下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如果已经存在二氧化碳潴留,优先选择双水平呼吸机;而单纯睡眠呼吸暂停无其他肺部问题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单水平呼吸机。


白天戴着舒服≠夜间治病有效,睡眠监测才是“调参金标准”


吕主任告诉我们,有的患者换了双水平呼吸机后,也并没有立刻万事大吉,比如上次科普中提示到的误区,患者按照说明书设了默认压力,结果晚上又被憋醒。这是因为机器的压力参数需要“私人定制”。

 

 

“上次科普后大家疑问挺多,很多人以为呼吸机买回家自己调调就能用,这是最大的误区!呼吸机的压力参数必须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来确定,我们要在患者睡眠中监测脑电、呼吸、血氧、胸腹腔运动等10多项指标,才能找到‘刚好打开气道又不会引起呼气费力’的压力值。”


“以王老伯为例,他去年来我们这住院时就做了3晚睡眠监测。第一晚,医生观察他的呼吸暂停频率(每小时42次)、最低血氧(78%);第二晚,用不同压力测试:低压力下他仍有5次/小时呼吸暂停,高压力下虽然打鼾消失,但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到52mmHg(正常应<45);第三晚,医生调整到双水平模式:吸气压力12cmH₂O,呼气压力6cmH₂O,这次,他的呼吸暂停次数降到1次/小时,血氧稳定在95%以上,二氧化碳分压42mmHg,整夜睡得安稳。这一组数据,就证实了为什么他需要用双水平模式的呼吸机,并且是这一组参数。”


“讲到这有一个关键的认知误区,很多患者说,我为什么白天试戴感觉很舒服?晚上就憋醒?那是因为白天清醒时,你的气道是开放的,呼吸机不需要很大的压力,你自然觉得呼吸轻松舒服;但睡着后,肌肉松弛,气道塌陷,上气道阻力增加,这时候白天清醒时所测试出来低压力压力并不能够打开气道,导致戴着呼吸机仍然频繁打鼾、憋醒,就跟没有戴呼吸机时候一样。只有在睡眠状态下做的呼吸机压力滴定,才能找到真正的‘适合的呼吸机治疗参数’。


吕主任强调,呼吸机的参数不是“猜”出来的,而是“测”出来的。必须到医院睡眠中心或睡眠科做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在医生指导下确定治疗模式(单/双水平)、治疗参数(压力值)和面罩类型(鼻罩/口鼻罩),这才是保证疗效、避免副作用的核心。


调一次管终身?错!动态调整才是长期管理的关键


“去年王老伯出院时,我们专门给他列了一张‘复查清单’以免忘记:1个月查血气分析、3个月复查呼吸机压力滴定,6个月复查肺功能,以后每半年动态复查多导睡眠监测哈呼吸机压力滴定。因为患者的气道阻力和肺功能会随着年龄增长、体重变化、合并症控制情况(如血糖、血压)等而变化,因此呼吸机不是‘一劳永逸’的,它的治疗是个‘动态过程’,压力参数也要根据患者自身的变化而调整,类似佩戴眼镜要定期调校度数一样。”



吕主任告诉我们,后来王老伯严格按医嘱复查,今年春天,他感冒后咳嗽加重,复查血气发现二氧化碳分压又升到50mmHg,于是医生增加了双水平呼吸机的吸气压力,从12cmH₂O增加到14cmH₂O,增加了自动备用呼吸频率,使机器在他呼吸频率过低时能够主动辅助呼吸,既减轻了他的呼吸负担,又避免了二氧化碳潴留。


“希望更多患者能明白,呼吸机不是买回家就完事,而是要和医生‘定期对话’,医生会在患者复查时教大家用手机APP记录夜间睡眠数据,通过APP就能看到漏气次数、AHI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等,比患者自己感觉准多了!我们建议患者每3-6个月复查睡眠监测和呼吸机压力滴定,每年评估肺功能,由医生调整压力参数和治疗模式,这是长期稳定控制病情的关键。”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吕云辉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医学会睡眠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医学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30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