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痰呼吸术」练后直送急诊!关键细节因“病”而异,盲目跟练反伤肺
来源: 看呼吸 08-19

“我在医院学了一套叫‘主动循环呼吸技术’的排痰方法,又多又黏的痰液毫不费力地就排出来了!我看效果这么好,就推荐给了隔壁老李,可他刚练没几次突然就喘不上气了,甚至进了急救室,医生说他是练习时引发了气道痉挛……”最近,患者王伯伯“好心办了坏事”。


「主动循环呼吸技术」确实是一项成熟的呼吸疗法,它用“呼吸控制、胸廓扩张、用力呵气”这3个环节,能有效松动并排出深部支气管的分泌物,同时改善肺功能,并且通常不会加重低氧血症或是气流阻塞。


那么,王伯伯的好心推荐,为何让病友老李陷入了危险?是练习步骤出了偏差?呼吸的节奏没掌握好?还是存在某些特定的禁忌症未被识别?为了解开疑惑,我们请教了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护师李杰红、主管护师牛梅,来听听她们的专业分析。


居家主动循环呼吸技术的核心安全原则是“病情稳定+能力达标+应急保障”


主动循环呼吸技术包括三个环节,一是通过“呼吸控制”放松紧张的呼吸肌,避免气道痉挛;二是通过“胸廓扩张”松动分泌物,充分扩张胸廓和肺脏,增加外周气道气流量;三是通过“用力呵气”产生振动,松动并排出分泌物。(点击查看主动循环呼吸技术的教学视频


“虽然效果显著,但它并不是万能钥匙。不同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机制各异,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在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的气道状态、炎症水平和分泌物特性也迥然不同。因此,主动循环呼吸技术的应用有严格的‘准入门槛’。”



“一般来说,处于稳定期的呼吸慢病患者可以在家中尝试练习,比如症状相对稳定、近期没有急性加重的慢阻肺病患者,每日痰量变化不大且近期没有出现发热、脓痰增多等感染迹象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近期没有急性发作的轻度哮喘患者,日常需要辅助清除痰液的囊性纤维化患者。”


牛梅老师提醒我们,“即便是这些符合条件的患者,练习前也要确保血氧饱和度静息时≥92%,日常活动后血氧水平没有明显下降,能独立完成动作或者家属经过规范培训。安全保障也要到位,家中必须常备医生处方的、可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的沙丁胺醇气雾剂等应急药物,并且随时可用指脉氧仪等设备监测血氧变化。”


“再来说说应该避免居家独立练习的患者有哪些。一是急性或者重症呼吸道疾病患者,比如急性加重期的慢阻肺病患者(特别是在痰液黏稠且血氧饱和度<88%的情况下)、用力咳嗽动作可能诱发或者加剧咯血的患者、未有效控制的气胸患者,以及急性肺炎伴高热、呼吸窘迫(呼吸频率>30次/分)的患者等。二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存在高风险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比如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4周内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等。”


“除此之外,近期有过肋骨骨折或是严重骨质疏松的朋友,还有无法理解、记忆、遵从口头指令的人也不太适合练习。总的来说,居家主动循环呼吸技术的核心安全原则是‘病情稳定+能力达标+应急保障’。强烈建议高风险患者先在康复中心、门诊完成至少3次在专业人员直接监督下的训练,通过模拟应急场景考核后再过渡到居家练习。”


针对不同呼吸疾病,需要进行个性化调整,练习时不能机械地套用模板


李杰红老师告诉大家,在练习时要根据不同呼吸慢病的特征进行灵活调整


慢阻肺病、哮喘等阻塞性疾病患者的气道容易在呼气时发生塌陷,气体异常滞留,导致肺过度充气,并引发呼吸肌疲劳,他们在练习时就要强化呼吸控制、弱化用力呼气、优化呼吸体位。具体来说,就是要进行深缓的腹式呼吸,尽量延长呼气时间,尝试让呼气时间是吸气的2-3倍,从而更充分地排出滞留气体,并且不能用力深吸气,以免进一步加重肺内气体潴留。还要避免剧烈的、爆发性的咳嗽,取而代之的是微微张开声门,进行中-低强度的、持续1-2秒的哈气动作,类似对着镜子哈气产生雾气的感觉。体位应选择手撑膝的前倾坐位,而不是增加膈肌负荷的仰卧位。”



支气管扩张症、囊性纤维化的核心问题是痰液潴留、反复感染。患者们最好先引流、后循环,也就是在练习之前先做体位引流,接着再正式练习,每个循环中重复2-3组‘哈气’。痰液黏稠时,在开始前30分钟吸入支气管扩张剂、雾化生理盐水。”(点击查看体位引流的具体方法


间质性肺病患者的核心问题是肺组织僵硬、弥散障碍、容易低氧,他们应当侧重于胸廓扩张,用≥3秒的深慢吸气对抗僵硬肺组织的阻力,呼气阶段必须保持完全放松,不施加压力,禁止用力呼气、咳嗽动作,想象气体是自然、无压力地流出肺部。还要全程监测血氧饱和度,练习时吸氧,流量较静息时提高1-2升/分钟,如果血氧饱和度下降>4%就要立即暂停。”


李杰红老师还将上述内容整理成了一张简洁的表格,以供大家参考:


△点击查看清晰表格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李杰红

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护师。中国肺康复护理联盟第一届委员,中华护理学会第二十八届理事会呼吸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护理学会第二十七届理事会呼吸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牛梅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学士学位,现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临床护士。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296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