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复查肺功能恐惧是怕“吹出绝症”?……为何这些人越怕越得每年查?哪些“取巧”要领做对再也不怕查?
来源: 看呼吸 08-20

“老张患慢阻肺病已有8年,来我门诊时手里攥着厚厚一沓病历本,可我翻遍每一页都没找到一份完整的肺功能检查报告。”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晓阳主任提到一个现象——决大多数罹患呼吸系统疾病、被医嘱一定要每年复查肺功能的患者反而比较抗拒复查,哪些人越怕越要复查?


恐惧面对无法逆转的病程……


“深入探究这部分患者抗拒复查肺功能的核心,他们到底怕什么?有一位慢阻肺病患者讲出了内心话:并不是嫌步骤繁琐,而是深藏对检查结果的恐惧。”


他怕吹气暴露肺功能恶化,恐惧面对无法逆转的病程,这几乎和判定绝症没有分别。”

 


陈主任告诉我们,这些患者宁可自欺欺人地相信“吹一次定终身”,也不想面对“病情加重”的结果,加剧焦虑。


“还有些人一到该复查的时间就开始了灾难化联想,尤其那些长期吸烟者更是将复查视为‘定时炸弹’,潜意识认为查了就得面对坏消息,不如不知道;还有一部分老年患者,存在对‘操作羞耻感’的抗拒。老年患者因听力下降、动作迟缓易在检查中失误,担心被医护人员视为笨拙或病情严重,自尊受损引发逃避行为。”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用处不大,怕麻烦……


“也有一部分患者对肺功能检查认识不足,认为用处不大、可有可无、做样子而已,所以嫌麻烦;一旦做不好、掌握不好要领就得重新做,没耐心也是一方面原因。”


“还有人认为做CT也能查出肺部情况,每年做肺部CT就够了,没必要做肺功能检查。但他们不知道肺部CT对早期气道阻塞不敏感,如哮喘、慢阻肺病早期可能CT上看还正常,但FEV1(即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数值已经下降,因此,CT和肺功能检查是互补的关系,CT是看结构,比如看肺结节、纤维化,而肺功能是查功能,如通气效率,两者结合才能全面评估。”


不查有哪些严重后果?哪些人越怕越要每年查?


陈主任告诉我们,曾遇到一位长期吸烟的老人第一年查出小气道障碍时没有明显肺功能下降,不复查肺功能,到第六年症状明显来就诊,肺泡结构已严重破坏,肺功能丧失60%;还有哮喘患者几年未复查肺功能,导致不可逆的气道重塑;最严重有一位矿工,确诊矽肺后五年没复查肺功能,最终呼吸衰竭去世



“真正怕做、不愿意做的往往是高危人群。长期吸烟或二/三手烟暴露者,即使无症状每年也要做一次肺功能检查;慢性咳嗽/呼吸困难人群,只有做肺功能才能鉴别诊断出慢阻肺病、哮喘等疾病;还有粉尘、化学毒物接触者(如矿工、装修工)等职业暴露人群,包括已确诊慢阻肺病/哮喘的患者需监测疾病进展调整吸入方案,也须每年做一次;一些准备做心肺手术的患者术前评估也靠它预测耐受性。这些都是我们所说的高危人群。”


40岁以上人群都应将肺功能检查视为常规体检项目,高危群体需定期监测。”


以慢阻肺病为例,关键看3个指标


“肺功能检查有很多项目和指标,病人看起来很迷惑,哪个指标最重要?以慢阻肺病为例,最关键的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指一秒钟可以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这个指标为何对慢阻肺病如此重要?慢阻肺病是小气道病变,呼气越用力小气道就越塌陷明显,因此用力时它能够测出慢阻肺病的严重程度。正常人第一秒钟呼出的气体量大约在92%-94%左右,如果小气道病变,用力呼气时由于气道塌陷呼出的气体量就会下降,当第一秒钟呼出气体量占所有呼出气体量<70%(即FEV1/FVC<70%),我们叫FEV1/FVC比值,这就是诊断慢阻肺病的‘金标准’。”


还有两个重要指标是FVC(用力肺活量)和残气量。这些指标的标准每个人有差异,会因身高、体重、体型,甚至是环境温度、湿度等等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同时与年龄、性别不同也有区别。”


“取巧”的要领做对再也不怕查


“操作步骤过去多次讲,也有医生指导。我们综合了患者的反馈,总结了一些细节上如何‘取巧’的要领。


一、咬紧咬嘴不漏气。如果漏气,就再用力咬紧些,咬嘴紧紧贴住嘴唇,同时舌头别顶在嘴里;

二、吸气要吸饱。第一次测试的是平静呼吸,测潮气量,所以平静坐着时第一口吸气一定要吸饱,吸到最满吸不动为止;

三、呼气得有爆发力,坚持6秒以上。得在1秒钟之内吹出90%的气体,就像突然猛地一下大力吹灭眼前的蜡烛,要集中力量快速呼气。呼气有没有爆发力其实医生从波形图上可以看出,所以当被告知需要重新吹气时不要怀疑,一定可以比上一次爆发力更强。


“要注意肺功能检查每次至少要求重复4-5遍都很正常,每次监测之间的数值差距不能太大。只要掌握了标准动作就会很快、很顺利,尤其鼓励呼吸慢病患者多练习。”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陈晓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研究方向是慢性气道疾病、烟草病学;兼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病学组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副主任委员。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257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