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诀呼吸操看似简单,但微小偏差就可能导致效果大打折扣。“一些朋友坚持练习多年,动作与呼吸却不协调、气流散乱未归经,始终忽略了内在要领,养生效果自然不理想了。”(点击查看六字诀呼吸操示范视频)
在《看呼吸》近日推出的直播节目“入秋养肺气,拆解‘六字诀’呼吸操核心技巧”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主管护师石明杰结合真实案例,带大家纠正影响练习效果的误区。
误区一:自行跳过预备式和收式
“我曾遇到过一位患者朋友,大家都叫他王大爷,他的性子比较急,总觉得练功前的预备式可有可无,不如省下体力专注于正式动作。但实际练习中我们发现,与其他认真完成预备式的锻炼者相比,他的呼吸显得急促而表浅,心神也难以集中,总是杂念纷飞。结果,尽管投入了相同的时间,他的整体效果却远远不如那些有始有终的人。”
“预备式可以让身体进入松而不垮、正而不僵的状态,六字诀呼吸操虽然动作柔和,但要配合特定的身体动作与呼吸节奏。预备式能先调整身体重心,放松腰腹、肩背等容易紧张的部位,避免正式练习时因身体僵硬导致动作变形。”石老师讲道。
“预备式中两掌上托时用鼻吸气、下按时用鼻呼气、向前拨出时用鼻吸气、收拢时用鼻呼气,这是一个自然调息的过程,让原本浅促杂乱的呼吸变得深匀柔和,为后续正式练习过程中的气随字走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正式练习之后也不能草草结束,还要注意收式。具体做法是两手外旋内翻,转掌心向内,两手在肚脐相叠,同时两膝缓缓伸直,静养片刻;两掌以肚脐为中心揉腹,顺时针3圈,逆时针3圈;两掌松开,两臂自然垂于体侧。看似简单的收式,可以把调动起来的气机回归正常,让身体从运动状态平稳过渡到日常状态。”
误区二:每次都强行练完六个字诀
“前阵子有一位老奶奶向我倾诉,她为了让六字诀呼吸操的效果更明显,每次都会强迫自己把六个字诀全部做完。即使累得满头大汗、双腿发软,几乎站立不稳,她也咬牙坚持。我仔细查看了病历,她今年已经72岁,确诊重度慢阻肺病五年了,平时走几步路都会气喘,这样咬牙坚持全套练习,对她的身体来说无疑是种负担。其实,很多患者都会陷入练得越多效果越好的误区,但六字诀呼吸操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
“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比如较年轻、病情较轻的人群,可以选择整套练习,每天早晚各一次,每个字读6遍,调息1次,稍事休息,恢复自然,再以预备式开始依次读下一个字,整套练习大约30分钟。”
“而对于像这位阿姨一样年纪较大、体力稍差的呼吸慢病患者,不必强求全套练习,可以单独练习某一节或某几节。比如肺气虚弱、容易在秋季出现干燥咳嗽的朋友,就可以先从补肺气的 ‘呬’字诀开始,用以润肺益气、收敛气机,帮助缓解咳嗽、增强呼吸功能。等熟练掌握‘呬’字诀、身体适应后,再逐渐增加练习的节数和时长,循序渐进地提升锻炼效果。”
另外,石老师还提醒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练习顺序,假如想通过练习来减轻疾病症状,建议采用五行相克的顺序,即“呵、呬、嘘、呼、吹、嘻”;如果是想休养生息,建议采用“五行相生”的顺序,即“嘘、呵、呼、呬、吹、嘻”。
误区三:只追求发音近似
“每一个字诀对应的口型都经过千百年实践打磨,是唯一而精确的。并非随意模仿发音,而是通过唇、齿、舌、颚的配合,形成独特的气流通道,产生不同的内部压力与振动,从而引导气血作用于特定的脏腑经络。”
“以‘呬’字诀为例,其口型要求要求上下门牙对齐,留有一条细缝,不能完全闭合阻断气流,舌尖轻抵下齿,避免舌头上翘或者后缩。缓缓吐气时,就像天气寒冷时倒吸凉气发出的‘sī’声,直到不能继续呼气为止。”
“但曾有患者朋友在练习时的口型就有了偏差,门牙咬合过紧、舌尖偏离,气流通道就变形了,原本绵长的‘sī’音变成短促、尖锐的声音,这种气流振动无法有效传导至肺部,自然也就削弱了排出肺腑浊气、滋养肺经的功效。”
由此可见,六字诀练习中的口型不仅仅简单地辅助发音,而是引导体内气机运行的“开关”和“路线”,口型不准,气的走向就错了,锻炼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误区四:意念过重、精神紧张
“六字诀强调‘形、气、意’三者结合,‘意’是引导气机的关键,练习时心不在焉、杂念纷飞会导致气不随意走,无法精准作用于对应脏腑,又成了单纯的呼吸操。相反,假如过度执着效果、追求快速见效、刻意找感觉会导致精神紧张,反而引起焦虑、呼吸紊乱,甚至可能出现上火、头痛、腹胀、胸闷等不适。”
“正确的状态是,呼气时轻柔地将意念放在当前字诀所对应的脏腑区域,比如‘呵’字诀意守心区,想象该脏腑的浊气、病气随着呼气缓缓流动,最终通过口腔排出体外。而在吸气时则应放下意念,使身心回归自然放松的状态,仿佛天地间的清新之气自然渗入体内,逐渐下沉,归于丹田。”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石明杰
主管护师,学士学位,呼吸专科护士,国家健康管理师,注册国际高级营养师。擅长呼吸及老年常见疾病的中西医临床护理工作。现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从事中医护理工作14年。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近5年发表论文10余篇,副主编著作1部,拥有外观设计专利1项。荣获“首都中医护士榜样人物”、“丰台区优秀专科护士”、丰台区卫健委技能大赛“三等奖”及“团体优秀奖”等荣誉。现兼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适宜技术推广分会理事、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健康教育服务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单位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