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打喷嚏、流鼻涕、起疹子……进入秋季后,不少人都出现了轻重不一的过敏反应,究其原因原来是北方地区花粉浓度飙升所致。
当前,北方陆续进入了秋季花粉高峰期,哪些人群要警惕花粉过敏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对于那些过去没有过敏性疾病的小伙伴,又该如何识别自己的症状到底属于过敏?感冒?亦或是其他问题?即便属于过敏范畴,除了就医,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法子来减轻过敏的苦恼?小编采访了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过敏科副主任汪慧英教授。
花粉浓度高峰期集中在当前至9月下旬,这些人最危险!
汪教授告诉我们,根据国家气象部门推送的信息可知,秋季花粉浓度高峰期主要集中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晴天、大风天气会显著增加花粉扩散,干燥少雨天气更易积累高浓度花粉。致敏花粉主要来自蒿草、葎草、藜科等草本植物,这些植物在秋季释放的颗粒小且干燥,悬浮时间长,致敏性比春季花粉更强。
“花粉过敏的症状如鼻塞、眼痒或皮肤红肿,大家务必要做好日常预防,即便症状轻微也要定期复诊监测,因为反复过敏可能诱发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切勿自行用药延误病情。目前从新闻中能看到的是花粉浓度高的地区主要在北京等地,像杭州虽然近期花粉较少,但也不能大意。”
秋季花粉致敏性比春季更强!
“我们门诊花粉过敏的患者秋季都要比春季那一波更多。”
汪教授告诉我们,秋季花粉为什么比春季的更强,主要是因为秋季以杂草花粉为主,秋季主要致敏原为蒿属、藜科/苋科、葎草等野生草本植物的花粉,这些植物多为风媒花,花粉颗粒小且干燥(直径通常小于15微米),易漂浮在空气中,传播距离远且持续时间长。而春季主要以树木花粉为主,多来自柏树、杨柳等树木,颗粒较大且较重,易沉降于地面,需较强风力才能被吸入人体,接触机会相对较少。
“从致敏原角度说,秋季蒿属花粉是重要致敏原,其蛋白质成分更易引发人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部分人群仅需极少量接触即可触发严重过敏症状(如哮喘、结膜炎)。而秋季花粉的种类又多样(如豚草、葎草等),且部分植物花粉含交叉反应性蛋白,可能同时激活多种过敏机制。”
“秋季的气候还可使花粉在空气中停留更久,漂浮时间长,也是一个原因,再就是秋高气爽时节人们通常喜欢外出郊游,恰好秋季夜间降温会导致花粉下沉,清晨湿度适宜时又再次升腾,形成持续暴露窗口。”
与感冒相似,关键区别点在哪?
“花粉过敏的症状往往与感冒很相似,但关键区别在于过敏症状多在户外暴露时加重、室内缓解,且持续时间较长,而感冒常伴随发烧或全身乏力。”
汪教授告诉我们,花粉过敏的发作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例如在蒿草花粉高发的春季或秋季加剧,而感冒则可能由病毒引起,全年均可发生。
如果误将过敏当作感冒处理,可能因延误抗过敏治疗而导致症状反复或加重,特别是对本就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基础病的高风险人群而言,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如避免户外暴露或使用处方药物,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但要注意,花粉过敏的诊断还需要结合皮肤点刺测试或血液检查来确认,患者不要凭经验自行用药,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并发症。”
过去无过敏史也中招?是何原因导致?
汪教授告诉我们,过去从未出现过过敏症状的人突然中招出现过敏症状,主要有三大原因,环境因素的变化是主要诱因,近年来北方地区花粉浓度异常飙升,加上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过敏原暴露量骤增,人体免疫系统首次接触高浓度花粉时可能产生过激反应。
第二,个体免疫状态可能随年龄、压力或生活习惯改变而发生波动,比如长期熬夜、疲劳或免疫力下降时,原本不敏感的体质也可能变得易感。
第三,累积暴露效应也不容忽视。有些人过去虽无显性症状,但长期低剂量接触花粉后,免疫系统逐渐敏感化,最终在本次花粉高峰中爆发。
汪教授强调,遗传背景虽非决定性因素,但家族过敏史也会提高风险概率。因此,即便无过敏史,在花粉高发季节也应减少户外活动,及时清洗鼻腔,若出现疑似症状尽早就医排查,避免延误演变成慢性疾病。
儿童、婴幼儿花粉过敏到底看什么科最好?
“对于儿童和婴幼儿花粉过敏,首选就诊科室是儿科过敏专科或儿童医院的过敏科。”
汪教授告诉我们,因为儿童的呼吸道和免疫系统仍在发育中,症状表现往往与成人不同,例如更容易出现喘息、喂养困难或睡眠障碍等非典型反应。儿科医生具备专业训练,能精准评估儿童发育阶段的特殊性,避免误诊或漏诊,同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低剂量药物调整或免疫疗法,减少副作用风险。
“儿童、婴幼儿有过敏现象很可能快速进展为哮喘或慢性鼻炎,影响生长发育。因此,一旦家长有发现孩子有疑似过敏症状时,尽早到专科排查。”
这份“避坑+自救”宝典请收好!
花粉浓度高的季节如何防过敏?哪些坑别踩?汪教授为我们分享了一些实用策略:
第一,明知正处于花粉高峰期的城市,大家就要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早晨5-10点是花粉浓度最高的时候。必须外出时记住佩戴N95口罩或护目镜,回家后立即更换衣物并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第二,有些人明知自己是过敏体质,虽然避开了花粉、尘螨这类环境过敏原,却疏于规避芒果、海鲜等易致敏食物,这会增加他们在轻微接触花粉等环境过敏原时发生过敏的概率。
“这是因为某些易过敏食物中的蛋白质结构与花粉等环境过敏原相似,容易引发交叉反应。当过敏体质者摄入芒果或海鲜时,其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这些食物蛋白识别为威胁,产生特异性抗体。这种状态会使身体处于高度警戒模式,导致免疫系统对花粉等轻微环境刺激的耐受性降低,从而更容易触发过敏反应。长期忽视饮食管理还可能加重炎症积累,影响整体免疫平衡,因此过敏人群要坚持记录饮食日记并咨询营养师调整食谱。”
“自救要及时,如果出现鼻塞、眼痒等症状,可先用冷敷缓解局部不适,并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对于哮喘患者,随身携带支气管扩张剂以备急用。但要注意,自救不等于自医,任何持续症状都需尽早就诊,专科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免疫疗法或调整方案,从根源降低过敏复发风险。”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汪慧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过敏科副主任,浙江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