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后如何紧急保住肺功能?这些异常提示炎症已扩散到全身!
来源: 看呼吸 3 天前

“都说每感染一次,肺功能就会下降一大截儿,我的肺原本就不好,万一再碰上毒力强的细菌或病毒,那可就太危险了。”说这话的徐大爷是一位慢阻肺病患者,每年一入秋,他就格外焦虑和警惕。


徐大爷道出了许多呼吸慢病患者的共同心声,为了帮助大家平稳度过“多事之秋”,在《看呼吸》近日推出的直播节目“快速摧毁肺功能的秋季感染怎样防?”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顾宇彤带大家了解破坏力强的肺部感染、把握就医关键时机


肺部感染后,发现这些异常说明炎症已经扩散到全身


对基础肺功能不佳者来说,一次感染就可能引发身体状况的“崩塌式”恶化,恢复过程也非常慢。


“慢阻肺病患者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的气道持续存在慢性炎症反应,释放大量蛋白酶和氧自由基,前者像一把把剪刀剪断弹性纤维,后者则如同活跃的破坏分子持续攻击健康细胞结构。具体而言,大气道中有大量黏稠的痰液,小气道则因炎症和纤维化导致气流受限。”



肺部感染时,炎症会更快地在气道内蔓延,甚至穿透肺泡进入肺实质,顺着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让原本就频繁的咳嗽变得更剧烈,痰量增多且变黄成脓性,呼吸困难也明显加重。”顾主任讲道。


“更危险的是,肺部感染诱发的急性加重会触发一连串的生理改变。比如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加剧,肺部血管阻力随之升高,心脏为了克服这种阻力不得不超负荷工作,久而久之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张,形成肺心病。当缺氧达到一定程度,大脑会因供氧不足出现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先表现为烦躁不安、昼夜颠倒,之后嗜睡、严重时进入昏迷,这就是肺心脑病的典型症状。”


哪些类型的肺部感染破坏性特别大?


导致肺部感染的“元凶”有很多,哪些类型的肺部感染威力特别大、会让本就受损的肺功能快速下降甚至崩塌呢?


“首先是那些复制能力极强、扩散范围广泛的病毒,这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合并症也比较多。它们在感染过程中会刺激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形成炎症风暴,这种过度的免疫反应会严重损伤肺脏,阻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顾主任提醒大家,“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病毒感染还会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在肺部微小血管形成血栓,引发肺栓塞。此外,病毒还可能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炎,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进一步加重全身缺氧,使病情雪上加霜。”


“除了病毒,毒力较强的肺炎克雷伯菌、绿脓杆菌也不可小觑。另外,在病毒感染后,对抗病原体的淋巴细胞减少,导致免疫力大幅降低,此时各种伺机而动的病原体便会趁虚而入。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侵袭性曲霉病,曲霉孢子通过空气进入呼吸道后,在体内迅速萌发菌丝,侵入肺组织并破坏血管,引起咯血、肺组织坏死。”


肺部感染后如何紧急保护肺功能?


呼吸慢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身体本就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一旦发生肺部感染,身体反应可能更为剧烈,因此需要更早地到医院进行必要的筛查,以便及时掌握病情。那么,出现哪些症状就要尽快就医呢?顾主任给我们画了清晰的警戒线。


“感染后胸闷、心悸,甚至神志改变,比如原本清醒的人变得嗜睡、呼之不应,或者莫名地烦躁不安、情绪激动,那就要立刻就医了。另外,对于慢阻肺病患者来说,假如口唇变得青紫,同时球结膜水肿、充血,这往往是身体缺氧和二氧化碳储留的信号。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双下肢水肿,用手指按压小腿,会留下一个明显的凹陷,很久才能恢复,心率也变得特别快,超出正常范围很多。此外,还有一些患者的血压可能低至休克水平,出现头晕、意识模糊,也可能高到异常数值,伴有头痛、心慌。一旦出现这些情况,都必须及时就医,不能有丝毫拖延。”



“这些较为严重的患者,病情可能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有时候 白天发病,到了夜晚就可能严重到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所以,医生往往会在白天就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制定好应急预案,比如提前准备好气管插管所需的器械、无创通气设备、高流量吸氧仪器等,一旦患者病情在夜晚加重,就能迅速采取措施,及时给予呼吸支持,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顾主任讲道。


快速锁定引发感染的病原体也至关重要,以便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若检测出了所感染的病毒种类并及时服用对应的药物,就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扩散。对于那些进展迅猛的感染,可能还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能抑制炎症风暴的药物,从而减轻过度的炎症反应对身体组织的损伤。同时,要
查和治疗合并症,前面提到了新冠病毒感染有可能引发肺栓塞,为了拦截这一危险的合并症,医生会检测血浆D-二聚体、肌钙蛋白等相关指标,并根据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抗凝,或者采用抗血小板治疗来预防心肌缺血。”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顾宇彤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复旦中山肺功能室副主任,历任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特需综合科主任兼呼吸科执行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慢阻肺学组委员,肺功能学组委员兼秘书,上海慢阻肺学组副组长。主持或作为主要负责人参加国家八五攻关、科技部2030重点专项、国自然和上海市科委等课题6项,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主要负责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10余项。已发表论文58篇(SCI收录8篇),主编副主编科普著作3部,专著2部(分别是《呼吸重症监护和治疗》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参编实用内科学,现代呼吸病学等专著10余本。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36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