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痰总是咳不尽,竟因吸药时无意犯的错?盲吃抗生素当心不可逆的重症!
来源: 看呼吸 3 天前

“每隔两三个月,我的痰量就会明显增多、痰色也发黄。吃7到10天的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黄痰确实能慢慢变少,可两三个月后黄痰准保又卷土重来,这种情况到底该怎么办?”一位重度慢阻肺病患者在直播间里急切地问道。


黄痰为什么总是清不完?反复出现黄痰到底该如何应对?一咳黄痰就必须服用抗生素?在《看呼吸》近日推出的直播节目“快速摧毁肺功能的秋季感染怎样防?”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顾宇彤详细解答了这些困扰患者多年的问题。


黄痰绵绵不绝,或是吸药时无意间犯了错?


黄痰绵绵不绝、反复出现的慢阻肺病患者不妨先回忆一下,是不是在基础治疗中无意间犯了些不易察觉的错?


“有些患者病情较重,随着年龄增长,灵活度慢慢下降,连带着吸药时手与口的配合也变得迟钝,按下吸入装置的瞬间没能及时张口吸气,或是好不容易吸了口气,手指却没跟上按下药阀,药物就这么白白浪费在空气中。到了后期,这样不规范的吸药动作成了常态,药量自然没吸足,药效也就打了折扣。”


“还有些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肺功能逐渐衰退,吸气力量早已不如从前,可他们依旧沿用着以前的吸入装置和药物。就拿粉雾剂来说,吸气力度不够,药粉无法被充分带入肺部深处,大半都停留在了口腔或是咽喉里。基础的呼吸慢病没得到有效控制,肺部就失去了屏障,细菌、病毒更容易趁虚而入,引发感染,黄痰自然也就反反复复。”顾主任讲道。



因此,经常咳黄痰的慢阻肺病患者,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吸入装置和药物、规范吸入治疗、定期检查疗效。


“有条件的患者可以在定期复诊时给医生当场演示吸药动作,假如医生判断您吸气力量不足,连粉雾剂所需的吸气力度都达不到,那就要及时换成更适合的气雾剂,降低对吸气力量的要求。若是问题出在同步性太差上,不妨考虑配上储雾罐,这种装置能让喷出的药物暂时储存在罐内,患者可以分几次慢慢吸气,不用担心动作没跟上,或者改用射流雾化器,它能将药物变成细微的雾滴,只需正常呼吸就能轻松将药物吸入。”


“通过这些调整,让药物能真正抵达肺部发挥作用,基础病得到稳定控制,肺部的屏障重新建立起来,感染的风险自然就会降低,黄痰反复的情况也能得到改善。”


充分控制感染、主动提升免疫,减少黄痰要把功夫下在平时


“经常咳出黄痰的慢阻肺病患者多数是合并了支气管扩张症,这就代表着气道结构已出现不可逆的损伤、痰液排出显著受阻,因此,这类患者的抗感染治疗需比常规疗程更长。普通轻症感染可能仅需三至五天治疗便可缓解,但对于合并支气管扩张的慢阻肺病患者,疗程通常应延长至两周左右。只有充分、彻底地控制感染,才能有效减少病原体定植,降低感染发生频率。”



“病情相对稳定之后,可合理选用免疫调节剂主动加固免疫防线,从日常着手降低复发风险。以细菌溶解产物为例,它已在临床得到证实可以帮助患者提升广谱的免疫力,而且是口服给药,服用后经消化道和胃酸环境分解,再通过肝脏代谢,整体安全性良好。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吃一粒,服用10天后暂停20天,连续循环治疗3个月,体内产生的免疫记忆效应可维持约6个月的保护期,相当于在病情稳定期积蓄‘抗病的能量’,以此减少感染及咳黄痰症状的发生。”


咳黄痰就吃抗生素?当心炎症风暴席卷全身!


提起咳黄痰后的抗感染治疗,“老病号”多半会立刻想到抗生素。的确有一些朋友常在药箱里备着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头孢等药物,一旦咳出黏稠黄痰,就琢磨着自己吃点抗生素 “压下去”,这种做法到底靠不靠谱呢?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来说,在症状初起时短期自行使用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节省时间。现在不少线上医疗平台都推出了快速检测服务,如果检测提示是普通细菌感染,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试用抗生素,但这里有个严格的时间限制,也就是仅限前三天。因为,呼吸道感染的病情变化很快,可能刚开始只是普通细菌感染,过几天就合并了病毒感染。一旦超过三天症状还没缓解,甚至出现发热加重、痰液带血等情况,就不能再硬扛了,必须及时就医,通过规范检查明确病因,再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以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顾主任提醒大家,“但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绝对不建议自行用药。像慢阻肺病、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或是长期服用激素的人群,他们的身体对感染的耐受能力本就较弱,一旦自行用药延误了诊断,很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临床上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原本只是轻微的肺部感染,因为患者凭着老经验吃了几天抗生素,等到出现呼吸困难再去医院时,感染已经扩散,甚至引发了多器官功能损伤,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在新冠大流行期间,我们就遇到过一位令人痛心的病例。那位教授平时身体底子还算不错,只是年近七十,有轻度高血压。当时他忙着照顾家里感染新冠的老伴,自己出现咳嗽、咳黄痰的症状时没太在意,觉得扛一扛就能过去。等到第八天实在撑不住去就诊时,肺部 CT 已经显示双肺弥漫性病变,很快就出现了炎症风暴。医生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从高流量吸氧到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最后不得不进行气管插管,可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其实他的基础情况并不算太差,就是因为延误了这几天,让原本可控的感染发展成了不可逆的重症。”


“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早一天规范治疗,预后就会好很多,一旦出现咳黄痰等感染迹象,千万别犹豫,及时就医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顾宇彤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复旦中山肺功能室副主任,历任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特需综合科主任兼呼吸科执行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慢阻肺学组委员,肺功能学组委员兼秘书,上海慢阻肺学组副组长。主持或作为主要负责人参加国家八五攻关、科技部2030重点专项、国自然和上海市科委等课题6项,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主要负责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10余项。已发表论文58篇(SCI收录8篇),主编副主编科普著作3部,专著2部(分别是《呼吸重症监护和治疗》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参编实用内科学,现代呼吸病学等专著10余本。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36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